关于三峡的题

一:有关《三峡》的问题

关于郦道元的《三峡》  已节选入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二十六课

语文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十七课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十五课

第26课 三峡《三峡》—郦道元

人教版 《 三 峡 》 第六单元 第二十七课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排排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下行驶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的圣旨必须急速传达,(只要坐上船)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两地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驭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春冬之际,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两岸的山色。极高的山上生长着许多姿态怪异的柏树,大大小小的瀑布,从峭崖上飞速冲刷而下。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站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阙:通“缺”,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亭午:中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江水漫上了丘陵。襄,上。陵,丘陵。

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飞奔的快马。御风:驾驭着风。

以:认为。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快。或认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绿色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着两岸的山色。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飞漱: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荣的树木,高峻的山峰,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凄凉异常。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打湿。

裳:(cháng)衣裳。

划分朗读节奏:

名字:“三峡”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余下全文>>

二:三峡古文阅读题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憨天蔽日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三峡》常考重点题

一是内容探究。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文写了三峡的山和水,重点是写水,作者抓住三峡在不同季节的水流特点,按照夏、春冬、秋,即水由盛到枯的顺序来写。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主要是从侧面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了萧瑟的气氛。

二是写作手法。1、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2、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3、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4、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三是理解性默写。如,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夏季水势凶险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四是内容理解。如,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清荣峻茂”描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从“良多趣味”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