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忧愤深广。它与果戈里的的《狂人日记》,在主题、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这些方面有什么渊源呢?从思想内容上看,都是把揭露、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在于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呼唤年青人站起来拯救未来。相同之处是都带有普通人不同的狂人色彩。不同的是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写的单纯是个受迫害至疯的小人物,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写的是个反封建的战士。主要表现在:①发狂的原因不同。果戈里小说中描写了发狂的原因是受不住俄国官僚等级制度,失恋、对科长的女儿单相思、痛极至疯,是因为个人受压抑发疯。鲁迅小说中的狂人是反封建统治受到迫害而发狂,旁边人把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看作是疯话,把他的反封建行为当人疯子行为,是痛极至疯。②发狂的程度,发狂的表现不一样。波普里希钦的行为真正是疯子,如:他看懂狗写信……他以上等人自称,看不起下等人,认为自己是上等人,生活目的是为了当上校、将军,是只关心自己的卑微的小人物。鲁迅笔下的狂人是封建地主家的知识分子,敢于“成年流水”铺子上踹上一腿,不是因为个人私利而疯,不为世人所容,精神压抑导致发疯,没有完全丧失理智。“语多错杂无伦次”兼具发狂和清醒两重性,以清醒为主,用狂人做掩护,尖锐、泼辣地揭露封建本质,原型来自多个人。鲁迅塑造狂人形象既借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但不以现实生活中的两类人原型。③对未来的要求不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最后清醒后发出悲哀的哭泣:“救救我吧!把我带走吧!”带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鲁迅笔下的狂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是战斗作品。
在艺术形式上有相同也有差异,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但在日记体裁运用有两处不同: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性地加了个序,是阅读小说的钥匙,使作品具有客观性和可信性;鲁迅的小说一改果戈里平铺直叙的手法,用倒叙的手法,为深化主题提供了条件。都写了狂人特有的心理活动和语言,都很注意剖析狂人特有的内心世界,都写了主人公多疑、敏感,都采用回忆、联想、讲疯话、幻觉这样一些手法表现疯人。鲁迅在展开狂人心理活动时没有大段大段心理描写,而是与行动联系起来了,通过医生的行动来揭露封建制度不仅在社会上相互残杀,而且适用于亲人。写梦境《日记之八》通过人物在梦中回答,在梦中交锋,使青年人麻木也想吃人。都以“救救孩子”作为结尾,果戈里的狂人“妈妈,救救孩子。”鲁迅“没有吃人的孩子,救救孩子。” 果戈里的狂人是发自个人。都采取了以狗喻人的手法。果戈里通过人格化的狗揭露官僚的丑态,揭露等级制度泛滥,还把人间的等级制度带到狗的世界,将军家的狗看不起乡下的狗。鲁迅写了地主家的狗,象征为地主阶级效劳的走狗。鲁迅运用了象征、比喻、双关的手法与果戈里的不同。
探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原因:①鲁迅对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有借鉴,有许多相似之处。科长与大哥都是封建势力的帮凶,道具上都用狗。②产生狂人的社会政治条件有相似之处,果戈里与鲁迅都生长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都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毒害,能写出心理特征相似的狂人。③不同的是作者的世界观,中俄两国传统的差异。果戈里写于1834年,当时进步知识分子随“十二党人政治革命”失败,不少人被镇压。他拿文学当武器向旧世界呐喊,但不想从根本上触动农奴制度,看不到群众力量。他的反抗只能是哀叹顶抱怨,看不到光明,是一种悲怆、哀怨的伤感。鲁迅写于1881年,他已预示到历史发展趋向,看到新世界的曙光,所以他作品中的狂人有希......余下全文>>
二:果戈里《狂人日记》 5分
艺术构思独特,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狂人和狗的通讯、几篇日记,形式荒诞。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微不足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务员,受阶级社会重重压迫,处处被人侮辱蹂躏,最后被逼发疯。《外套》写地位卑微的小官吏唯一生存乐趣是渴望攒一点钱做一件外套。不料新外套刚上身便被人劫走。这件事反成笑料,主人公最后含恨死去。 鲁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体裁、形式和表现方法上,虽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但鲁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鉴。两个狂人貌似神殊。就思想内容的深度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果戈理所难以企及的。二者都采用"以狗喻人",都呼喊"救救孩子",但形同质异,在思想和创作上有着某些本质的区别
三:哪里可以找到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原文
《狂人日记》以疯子的变态心理折射出疯子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变态——这使《狂人日记》成为讨伐这个世界的一份呐喊与宣。“折射”——以疯子的所风所闻所思所感来“折射”世界的反常与社会的黑暗,这是《狂人日记》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而且,果戈里在这里运用的是‘双重折射”。
这里还有个读后感: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即所谓其价值观念与社会主流有所相违,坚持甚至固执地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事,几乎不太理会别人的眼光,秉持自己的理念,有时跟精神病患没什麼两样,不像我们这种小小人物只能顺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狂人在遭遇到问题时,总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们会认为那些在思路上总是抱持著与大家不同的意见的人,有一种很想纠正他的冲动,可是他却又自圆其说,让我们无言以对。但狂人绝不仅仅是指头脑「秀斗」的人,也可能是指做一些当时社会所不容许之事,却又不违反良心道德,也不昧於世俗的眼光,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为所理应当为,其痴狂程度远远超乎一般想像,其心超然一切,眼光傲视一切,对於世俗琐事毫不在乎,有时还以鄙视的眼光看待。小说中的主角,在心中另辟一个世界去装他满腹的牢骚和幻想,像小孩子一般的简单逻辑,像是其他长官在纠正主角的错误时,他却认为是在嫉妒他在大人底下做小跟班。可是仔细想想,我们有时也会犯这种错,尤其是在对某人有偏见时,往往对於他的建议或提示故意忽略或是认为故意找自己麻烦的,沉浸在自己的异想世界,无法自拔。当一个人已迷失自我时,会对别人为她做的种种一切做出不当的臆测及判断,当「斐迪南皇帝」认定自己是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人时,他突然就把他的思维整个改变了,认为他是个高不可攀的统治者,昔日卑躬屈膝的态度(事实上已经对别人很不尊敬了)就收了起来,接下来就觉得主角已经处在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了,他在忙著幻想他的皇帝梦,周遭的人也在现实世界忙著惩罚不尽责任、不知自己斤两的他。主角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许能够减轻一些现实的压力,却也为自己招来麻烦,最后更是一脚完全踏进属於自己的异想世界。
俄国人从以前到现在,都生活在恶劣的气候中,及极权的统治之下,长久以来的农奴制度,使得人民无法从痛苦的深渊脱逃出来,我想作者想藉由这篇文章,来反映对现实的不满,及想乘著有力的翅膀逃出这个没有未来及希望的北方之国。
四: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有什么异同点
除了都是狂人日记,都是讽刺的作品,似乎再没有相同点。鲁迅的日记,一开始就让狂人说十足的疯话,连日期都没有的。而果戈里连狂人的病状,都要逐步加重的精心杜撰。
鲁迅自己说,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的确,果戈里只是写了一个低三下四而无聊透顶的小公务员,希望升职,还梦想吃天鹅肉,单相思爱上一个他不配的阔气一点的小姐。
五:用影响研究分析鲁迅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
尼采是存在主义的代表,其对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有着过于悲观而赤裸真实的认识,于文章中说即人吃人,是对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极端象征.果戈里是一位伟大的讽刺与批判家.
鲁迅先生塑造的“狂人”与果戈里笔下的“狂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确有相似之处,作者都是借主人公狂放不羁、荒诞杂乱的言语写胸中块垒,倾吐不平与愤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日记体形式。但中外文学上的两个“狂人”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前者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礼教斗士,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俄国官场的某些黑暗,归根结底却是渺小的个人主义者。前者的“救救孩子”是要掀掉“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延宴”,后者更多的却是力图挽救自己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上述种种,正是鲁迅比果戈里“忧愤深广”之主要所在。鲁迅的《狂人日记》固然明显地取法于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鲁迅对旧世界弊害的深入发掘和彻底否定,使他的小说的现实主义有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十九世纪一般的现实主义有显著的不同。
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忧愤深广。它与果戈里的的《狂人日记》,在主题、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这些方面有什么渊源呢?从思想内容上看,都是把揭露、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在于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呼唤年青人站起来拯救未来。相同之处是都带有普通人不同的狂人色彩。不同的是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写的单纯是个受迫害至疯的小人物,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写的是个反封建的战士。主要表现在:①发狂的原因不同。果戈里小说中描写了发狂的原因是受不住俄国官僚等级制度,失恋、对科长的女儿单相思、痛极至疯,是因为个人受压抑发疯。鲁迅小说中的狂人是反封建统治受到迫害而发狂,旁边人把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看作是疯话,把他的反封建行为当人疯子行为,是痛极至疯。②发狂的程度,发狂的表现不一样。波普里希钦的行为真正是疯子,如:他看懂狗写信……他以上等人自称,看不起下等人,认为自己是上等人,生活目的是为了当上校、将军,是只关心自己的卑微的小人物。鲁迅笔下的狂人是封建地主家的知识分子,敢于“成年流水”铺子上踹上一腿,不是因为个人私利而疯,不为世人所容,精神压抑导致发疯,没有完全丧失理智。“语多错杂无伦次”兼具发狂和清醒两重性,以清醒为主,用狂人做掩护,尖锐、泼辣地揭露封建本质,原型来自多个人。鲁迅塑造狂人形象既借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但不以现实生活中的两类人原型。③对未来的要求不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最后清醒后发出悲哀的哭泣:“救救我吧!把我带走吧!”带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鲁迅笔下的狂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是战斗作品。
在艺术形式上有相同也有差异,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但在日记体裁运用有两处不同: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性地加了个序,是阅读小说的钥匙,使作品具有客观性和可信性;鲁迅的小说一改果戈里平铺直叙的手法,用倒叙的手法,为深化主题提供了条件。都写了狂人特有的心理活动和语言,都很注意剖析狂人特有的内心世界,都写了主人公多疑、敏感,都采用回忆、联想、讲疯话、幻觉这样一些手法表现疯人。鲁迅在展开狂人心理活动时没有大段大段心理描写,而是与行动联系起来了,通过医生的行动来揭露封建制度不仅在社会上相互残杀,而且适用于亲人。写梦境《日记之八》通过人物在梦中回答,在梦中交锋,使青年人麻木也想吃人。都以“救救孩子”作为结尾,果戈里的狂人“妈妈,救救孩子。”鲁迅“没有吃人......余下全文>>
六:果戈里狂人日记txt百度网盘
果戈里《狂人日记》全本
安卓手机小说阅读分享给你
附件已上传,请及时下载,满意望采纳哦!!!
pan.baidu.com/s/15aebO
七:《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那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储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