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里简介

一:果戈理简介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和奠基人。1809年4月1日出生在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德县大索罗钦镇的一个地主家庭里。

果戈理自幼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尤其喜爱乌克兰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由于父亲早逝,他离家去圣彼得堡谋生,曾经在国有财产及公共房产局和封地局先后供职。正是在圣彼得堡的这段经历令他饱尝世态炎凉和小职员度日的的艰辛,使他看到了严酷的社会现实本质,官场的黑暗与腐败,是对普通民众身受的苦难非常理解。这些都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圣彼得堡在果戈理文学生涯中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正是在这里,果戈理结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茹可夫斯基和普希金,这对于他走上创作道路有很大的影响。他与普希金的友情与交往传为文坛的佳话。

才华横溢的果戈理一生痛苦而短暂,但是创作的作品却成为世界名著流传至今。

1831年至1832年间,果戈理以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步入文坛,年仅22岁。这部小说集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被普希金誉为“极不平凡的现象”,从而奠定了果戈理在文坛的地位。作品笔调幽默、清新,结合了优美的传说、神奇的幻想和现实的素描,描绘了乌克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讴歌了普通人民勇敢、善良和热爱自由的性格,同时鞭挞了生活中的丑恶、自私和卑鄙。

除了写作以外,1834年果戈理还曾在圣圣彼得堡大学任教职,不过为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一年多后随即弃职。在此期间,他相继出版了《密尔格拉德》和《小品集》(后来又称为《圣彼得堡故事》)两部小说集,这些作品标志着他创作上的罚个新阶段。果戈理将讽刺的笔触转向了揭露社会的丑恶、黑暗和不平,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特别是1837年普希金不幸逝世之后,他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度,无愧地站在普希金遗留下的位置上,共同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果戈理的文学成就除了小说以外还有讽刺喜剧。1836年4月,著名喜剧《钦差大臣》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德拉剧院上演,轰动了整个京城。该剧逼真地反映了俄国专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僚阶级的丑恶和腐朽。成为闻名世界的文学作品。

1835年起,果戈理开始《死魂灵》的创作,这部没有完成的作品是果戈理他作达到顶峰的标志。《死魂灵》的第一部终于在1842年问世。这是一部卷帙浩繁、人物众多的宏篇巨制,通过对形形色色的官僚、地主群像的真切、生动的描绘,有力地揭露了俄国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的吃人本质,极大地震撼了整个的俄罗斯。后来,他在极度的苦闷中将先后两次写成的《死魂灵》的第二部手稿,也先后两度付之一炬,果戈理的一生而穷困短暂,终身未娶,于1852年3月4日与世长辞,年仅43岁。临终前,果戈理在精神上已经完全为向他施加不良影响的马蒂厄神父所控制,他地说服果戈理放弃文学,献身上帝。果戈理听从马蒂厄神父的旨意焚烧了《死灵魂》第二卷的手稿,在封斋期以常人忍受不了的方式守斋,每天只吃几调羹燕麦糊和一片面包。夜里,为了不让自己做梦,他努力克制自己不睡觉。守斋的结果接踵而至,他终于大病一场。在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系列佳作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宝库,终于成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除了自己的造诣以外他还影响了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冈察罗夫、赫尔岑、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陀斯妥耶夫斯基曾坦言道:“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果戈理的《外套》中孕育出来的。”果戈理被誉为“俄国散文之父”,而普希金是......余下全文>>

二:果戈里《钦差大臣》的简介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它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着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的局面。《钦差大臣》描写纨袴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

《钦差大臣》的主人公赫列斯达可夫是一个爱慕虚荣,喜欢吹牛撒谎的花花公子,他从彼得堡来到外省的小城,被误认为钦差大臣。以市长为首的官僚们把他奉为上宾极尽奴颜卑膝的能事。插图中的赫列斯达可夫正在眉飞色舞地吹嘘自己,市长夫人和小姐为他的“风采”倾倒,官僚们一个个膛目结舌,不知怎样奉承才好。

赫尔岑高度评价《钦差大臣》这部惊世之作,称它是“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则说:“《钦差大臣》你们无论看过多少遍,尽激你们已有所准备,可还是要被它的结尾深深地吸引,被它惊人的美、感染力、非凡响的、完全出人意料的形式以及充满灵感的舞台意图所吸引”。

《钦差大臣》是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成熟阶段的开始。此剧描写了一个来自彼得堡的十二等文官赫列斯达科夫,被外省某市的市长——一个供职30余载、经验丰富的老骗子手——错当成了上级派来的钦差大臣,于是一错再错,闹出了无数的笑话,充分暴露出了官僚们好溜须拍马、贪污受贿、营私舞弊的嘴脸。此剧初次上演,便引起了贵族和政府官僚疯狂的攻击。果戈理也因此恐惧起来,不久就出国了。

三:果戈里生平简介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亚诺夫斯基(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是俄罗斯作家,生于现在的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庭。他自幼爱好文学,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1831年发表的《狄康卡近乡夜话》使他受到了亚历山大·普希金的赞誉。1836年,他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上演,在这部作品中,他用幽默的笔调和有力的讽刺手法,使俄国喜剧艺术发生了重大转折。1842年,《死魂灵》一出版,就“震撼了整个俄罗斯”,成为俄罗斯文学走向独创性和民族性的重要标志。别林斯基称他为继亚历山大·普希金之后的“文坛盟主”、“诗人的魁首”。而整个19世纪40年代也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果戈理时期”。1847年,他发表了《与友人书信选》,公开表示对以前所有作品的忏悔。1852年,他在严重的东正教狂热中去世。果戈理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自然派”的创始人。

四:果戈里大街的简介

果戈里大街 原名新商务街、果戈里街。1925年改为义州街。它位于南岗区中部,南起文昌街,北至一曼街,全长2 642米,原为方石路,1987年改铺柏油路面,车行道宽12~2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4米,步道板铺装,为市一类街路。1958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哈尔滨时题词奋斗而改称为奋斗路。2003年9月28日改称果戈里大街。

五:介绍下果戈里?

果戈理(1809~1852)

Gogol,Nikolay

俄国作家。1809年4月1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米尔戈罗德县大索罗庆采村一个地主家庭,1852年3月4日卒于莫斯科。果戈理从小喜爱乌克兰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1821~1828年就读于波尔塔瓦省涅仁高级科学中学,受到十二月党人诗人和普希金的诗篇以及法国启蒙学者著作的影响,并在业余演出中扮演过讽刺喜剧的主角。1828年底,抱着去司法界供职的愿望赴圣彼得堡。次年发表长诗 《 汉斯·古谢加顿》。1829~1831年先后在圣彼得堡国有财产及公共房产局和封地局供职,亲身体验到小职员的贫苦生活。在此期间还到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1831年夏,果戈理结识普希金,从此过往甚密,在创作思想上受到重大影响。此后发表《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集和第二集。这两部小说集展现了富有诗意的乌克兰民族生活。作品里占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倾向。

1834年秋开始,果戈理在圣彼得堡大学任世界史副教授,对乌克兰史和世界中世纪史进行过研究。次年底离职,从此专事创作。同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集《米尔戈罗德》和《小品集》表明果戈理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开始形成。

在写作中篇小说的同时,果戈理于1833年开始从事讽刺喜剧的创作。1836年4月,《 钦差大臣 》首次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德拉剧院公演。剧作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个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全部丑恶和不公正的事物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了嘲笑”。故事发生在俄国某偏僻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前来视察的消息 ,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彼得堡小官员赫列斯达科夫当做钦差大臣,对他阿谀、行贿。正当市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位“钦差”、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时,传来了真正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喜剧以哑场告终。果戈理以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刻画了老奸巨猾的市长、玩忽职守的法官、不顾病人死活的慈善医院院长、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的邮政局长——所有这些形象都异常真实地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赫列斯达科夫是一身染上彼得堡贵族官僚习气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在当时俄国社会具有典型意义。它对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钦差大臣》上演后,遭到以尼古拉一世为首的俄国官僚贵族社会的攻击和诽谤 。1836年6 月,果戈理离开俄国到了德国和瑞士 , 写作上一年开始的长篇小说《 死魂灵 》 。1837年3月迁居罗马。1842年5月,《死魂灵》第一部问世 ,继《钦差大臣》之后再次“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赫尔岑语)。书中主人公乞乞科夫是19世纪30~40年代俄国社会中从小贵族地主向新兴资产者过渡的典型形象。他在官场中混迹多年,练就了投机钻营、招摇撞骗的“天才”。当时俄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登记,而在两次登记之间死去的农奴在法律上仍被当做活人,有的地主曾经拿他们做抵押品向国家银行借款。乞乞科夫决计到偏僻的省份,收购“死魂灵”来谋取暴利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展现出一个又一个地主形象,如懒散的梦想家玛尼罗夫,愚昧、贪财的柯罗博奇卡,喜爱撒谎打架的酒鬼、赌棍诺兹德列夫,粗鲁、顽固的索巴克维奇以及爱财如命的吝啬鬼普柳什金等等。果戈理以辛辣的讽刺手法,对这些人物的生活环境、外表、嗜好、言谈、心理等等进行了极为出色的描绘,使他们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小说又通过残废军人戈贝金大尉反抗沙皇政府的插曲,反映了人民反对专制农奴制统治的情绪。在小说的抒情插叙中,果戈理把俄罗斯比做一架飞奔的三驾马车 ,以表达对祖国光明前途的信心。

《死魂灵》......余下全文>>

六:果戈里英文简介

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 (Russian:31 March [O.S. 19 March] 1809,[1] – 4 March [O.S. 21 February] 1852) was a Ukrainian-born Russian humorist, dramatist, and novelist. His early works, such as Evenings on a Farm Near Dikanka, we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his Ukrainian upbringing and identity.

He is often called the "father of modern Russian realism. His writing satirised the corrupt bureaucracy of the Russian Empire, leading to exile. On return he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Orthodox Church.The novels Taras Bul'ba (1835; 1842 [revised edition]) and Dead Souls (1842), the play The Inspector-General (1836, 1842), and the short stories Diary of a Madman, The Nose and The Overcoat (1842) are among his best known works. With their scrupulous and scathing realism, ethical criticism as well as philosophical depth, they remain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world literature.

Provenance and early life

Gogol was born in the Cossack village of Sorochyntsi, in Poltava Governorate of the Russian Empire, present-day Uk罚aine. His mother was a descendant of Polish nobility. His father Vasily Gogol-Yanovsky, the descendent of Cossacks, belonged to the petty gentry and was an amateur Ukrainian-language playwright who died when Gogol was 15 years old. As was typical of the Ukrainian gentry of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the family spoke both Russian as well as Ukrainian. As a child, Gogol helped stage Ukrainian-language plays in his uncle's home theater.

In 1820 G......余下全文>>

七:果戈里是谁?请介绍一下他

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在十二月党人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到了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俸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831年辞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831~1832年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问世,书中赞扬乌克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善良,揭露封建主义和金钱势力的罪恶。1835年,中篇小说集《米尔戈罗德》和《彼得堡的故事》的出版给他带来声誉。《米尔戈罗德》收入四篇小说,其中《塔拉斯·布尔巴》是历史题材,塑造了哥萨克英雄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彼得堡的故事》取材当时现实生活,展示了生活在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悲剧,尤以《狂人日记》、《鼻子》和《外套》最为突出。《狂人日记》艺术构思独特,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狂人和狗的通讯、几篇日记,形式荒诞。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微不足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务员,受阶级社会重重压迫,处处被人侮辱蹂躏,最后被逼发疯。《外套》写地位卑微的小官吏唯一生存乐趣是渴望攒一点钱做一件外套。不料新外套刚上身便被人劫走。这件事反成笑料,主人公最后含恨死去。 1829年,自费出版长诗《汉斯·古谢加顿》; 1831至1832年,发表《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卷和第二卷; 1835年,出版《密尔格拉得》; 1835年至1841年间,出版《彼得堡故事集》,含《狂人日记》《外套》 等; 1835年12月,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完成,并于1836年4月首次上演; 1841年完成《死魂灵》第一部,1842年发表; 1848年开始创作《死魂灵》第二部。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又译《巡按》),它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着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的局面。《钦差大臣》描写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 1842年果戈里发表长篇小说《死魂灵》。描写“诡计多端”的投机家乞乞科夫为了发财致富想出一套买空卖空、巧取豪夺的发财妙计,在N市及其周围地主庄园贱价收购在农奴花名册上尚未注销的死农奴,并以移民为借口,向国家申请无主荒地,然后再将得到的土地和死农奴名单一同抵押给政府,从中渔利。作者通过乞乞科夫遍访各地主庄园的过程,展示了俄罗斯外省地主肖像画廊。通过对地主种种丑恶嘴脸的生动描写。作者令人信服地表明,俄国农奴制已到了气息奄奄的垂死阶段,客观上反映出它必然灭亡的规律,由于思想的局限。果戈里并未指出俄国的出路在哪里,但《死魂灵》以俄国“病态历史”而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无情揭露和批判,而其批判的深刻在俄国长篇小说中,果戈里是第一人,所以《死魂灵》历来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果戈里后来长期侨居国外,脱离了国内先进文学界,思想发生了逆转,转而保护、赞美农奴制,曾受到别林斯基的严厉谴责。他企图续写《死魂灵》第二部,终未成功。1852年他在病中将稿件付之一炬,不久辞世。 在欧洲东部和俄罗斯,最为奇特的神秘现象之一就是“幽灵”火车之谜,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关于“幽灵”火车的报道,怪诞的“鬼火车”事件曾在俄罗斯的一些报纸媒体上多次报道,莫斯科大学的科学家也曾......余下全文>>

八:哈尔滨果戈里大街历史及简介

果戈里大街始建于1901年(曾更名为商务街、奋斗路),以19世纪俄国批判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里命名,于2004年恢复海名。该街全长2 642 m,平均宽度约为30 m,因连接哈尔滨市南岗和道里两个主要区段而成为哈尔滨市主要的交通干道,同时它作为秋林商业圈的延续,街道两侧分布的商业业态成为哈尔滨市较为繁华的商业区。此外,在规划范围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建筑栉比节林,如始建于1926年俄罗斯巴洛克式的阿列克耶夫教堂,始建于1900年巴洛克风格的秋林公司……经历百年沧桑,老街已经积淀了无尽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但现在老街在功能、空间布局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街的形象,更制约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九:《外套》的简介

《外套》是他的一部短篇小说,发表于1840年,沙皇治下的俄国等级森严,果戈里是用小说抨击那害人的官僚制度。

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下文用‘他’代替),是一个九等文官。寒冷的天气逼迫他必须更换一件外套,而这一切耗费了他所有的积蓄。而当他最终穿上了那身体面的大衣之后不久,就去参加了一个类似局长的人物给他安排的庆祝酒会。伟大的主人公似乎就要因为新的外套改变人生了,但是在从酒会回家的路上;野蛮的劫匪夺走了他全部的幸福,他们抢走了他的大衣。失落的他最终鼓足所有的勇气去寻找警察署的长官;后者不失时机的展示了自己的地位,拿出十九世纪的残酷的条文,斥责他违背政府机构办事的例行程序。这位“将军”认为他的敢于亲自拜访严重挑衅了长官的地位,是不可饶恕的。于是,失望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一病不起,最后呜呼哀哉。

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斯托耶夫斯基共同说过一句话:“我们都是从果戈里的《外套》里走出来的。”人们经常引用这句评语来表达对果戈里的敬意,并说明他影响之大。无疑,果戈里是俄国写实主义作家当之无愧的先驱。不仅如此,他的《外套》还是最早表现小人物并对弱者寄予同情的短篇小说,对全世界的文学创作和人文主义关怀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

十:果戈里《婚事》的简介谁知道

婚事》是作者颇有特色的戏剧作品,通过一桩婚姻交易,反映了19 世纪彼得堡庸俗的社会风习,具有深刻的社会讽刺意义。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