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主要内容

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怎样论述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的

恩格斯在谈到《反仕林论》和《费尔巴哈论》时说:“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恩格斯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受内在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 1.恩格斯指明了社会发展史不同于自然发展史的特点。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有意识的人,各种人的活动总是各有其预期的目的(即思想动机)的。这一特点对个别时代和个别事件的历史研究有其重要性,但是,“·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2.恩格斯说明了探究社会历史规律的唯物的辩证的思想方法。“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想动机对全部结果来说‘,只有从属的意义。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总是受内在的隐蔽着的必然性支配的。这就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仁观意志为转移的,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因此,探究历史规律不能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要深人到物质实践中去.透过偶然现象,发现背后的必然性。 3.恩格斯指出了探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唯一途径。恩格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而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则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人历史。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都没有去探索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应该探索动机背后的动因,即推动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客观物质原因,并根据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及其过程来考察人们的各种“思想的形式”,这是发现“在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同时,社会发展的历史又是通过人的活动创造的。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呢.还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了恩格斯指出,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杰出人物,不如说是广大群众,注意那推动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注意广大群众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恩格斯并不否认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影响作用,但真正决定历史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的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郸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恩格斯

(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杜林(1833~1912)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他是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反杜林论

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余下全文>>

三: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绝对手工打造,不信可检验。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且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要求我们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整个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我们要把二者结合 起来看问题,同时既要反对只承认运动的诡辩论也要反对只承认静止的不变论。

4、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同时,尊重客观规律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与利用规律。要求我们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看问题,既不能夸大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二、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求我们要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整体,同时不能忽视部分,用系统分析方法看事物、办事情。

2、发展的观点: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用辩证地否定地观点看问题,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矛盾的观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与归宿、检验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认识,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五:马克思主义学说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关于党的性质。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实现工人阶级的整个历史使命中,都必须鲜明地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加强党的建设,目的就在于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发挥它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

(二)关于党的指导思想。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已的行动指南,才能实现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作用。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

(三)关于党的纲领和路攻。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一个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基础上的纲领,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完整地制定了领导中国革命的纲领,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明确了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政治纲领,即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四)关于党的领导。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目的就在于发挥它的领导作用。党在执政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对党的要求更严了,党的领导责任更重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地改善党的领导。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有领导有步骤地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正确实现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保证党的纲领、路线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

(五)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党必须按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党的一切组织和全体党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党内要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加强组织纪律性,保证全党行动的一致。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实行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给违反纪律的党员以应有的批评和处分,把坚持反对党、危害党的分子清除出党,保证党的纯洁性。

(六)关于党员和党的干部。党的力量主要取决于党员和党的干部的质量。没有坚强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的。因此,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问题,党的干部的使用、选拔和提高问题对于党的巩固和发展来说是不可忽视而必须尽力解决的问题。党在执政的条件下.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执政党的地位,容易使一些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产生骄傲自满、官僚主义、特殊化等不良现象,甚至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因此,执政的党,必须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

(七)关于党风。党风是党的世界观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党风的建设,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余下全文>>

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是无数科学研究工作者所形成的共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所有科学研究领域普遍的规律.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法则,科学研究也受其指导,在实践中发现矛盾(问题),然后提出新理论解决矛盾,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的研究,又发现新的矛盾,如此科学便在发现矛盾与解决矛盾中发展.而辩证法便是指导人们在论证与分析中发现矛盾,以求得真理.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在科学理论中这种思想是随处可见的.

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核心,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做出了总结,阐述,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这些方法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同时使用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先由归纳法得出一定结论,再通过演绎法加以证明,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通过对前人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得出,再由演绎验证成立的.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得到一些天文现象的数据,再加以逻辑推理得出科学结论的就更是屡见不鲜了.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更是重要与常用的方法,也是我们重点培养的思维能力,其对科学探索与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思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准则.在科学研究中一定要忠于事实,不能想当然,无论结果多么出乎意料或是与过去的思维、观念相冲突.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2000多年中无人提出反对意见,直到伽里略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后,人们才识破了这个谬论,难道2000多年中真的没有人发现吗?不是,只是人们发现不对后,又想当然的自我否定了,与真理擦肩而过.而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发现又恰恰相反,正是违反常规思维模式,忠于事实才得出的.

在这里,我们有理由指出这样一点:当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重大而且深远,它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原先被硬化的理论构造将整个地发生变化.我们根本不想自诩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乃是在我们手中被现成地掌握着的东西;它从来就不是什么现成的东西,来自于我们的科学研究实际问题的总结和升华.如果说这种意义从根本上来说乃是由历史所造成并且由历史不断地去造成,那么在哲学的范围内,正如我们已经提到过的那样,它只是在对话的途中生成并且呈现.在这样的意义上,若仅就代表性的标记来提示的话,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要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真切意义,不能不读《存在与时间》,就像不能不读《精神现象学》一样.我们也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精髓,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这一哲学真正地与当代思想形成批判性的对话时,它的当代意义不是被遮蔽而是被坚决地揭示出来;正像它在这样做时不是疏离了当代思想的任何一种积极成果,而是同样坚决地把它们据为己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阐述更是解决了人们在科研中的困惑.当相对论与量子论为人们接受后,有的人便全盘否定牛顿力学,这是不正确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真理的两个属性.两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的.人们对自然的每个认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进行的,人们正是通过相对真理认识绝对真理.因此,相对真理有局限性,但只要在其局限范围内,相对真理就是绝对真理.否定相对真理也是荒谬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在其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思维的火花,其中的......余下全文>>

七: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

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