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控制流程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10种方法

《会计法》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要求,并提出会计工作中职务分离、重大事项决策与执行程序、财产清查和定期内部审计等规定,这些要求和规定从其实质内容来讲,就是要加强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其目的在于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完整;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要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只有在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内部控制方法才能真正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研究和运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方法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组织规划控制

组织规划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企业组织机构有两个层面:一是法人的治理结构问题,涉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设置及相关关系,二是管理部门设置及其关系,对财务管理来说,就是如何确定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产生集权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组织模式。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所谓不相容职务分离是指那些由一个人担任,即可能发生错误和弊端又可掩盖其错误和弊端的职务。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如下分离:(1)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2)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分离。(3)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4)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5)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要建立健全组织规划控制,目前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1)设立管理控制机构。例如,目前有些上市公司中依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就是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益尝试。机构设置因单位的经营特点和经营规模而异,很难找到一个通用模式。比如设立价格委员会的企业大都是规模很大、采用集中采购方式且采购价格变动较大的企业,这些企业设立价格委员会能够有效加强采购环节的价格监督与控制。再比如,对于规模大、技术含量很高、高知人员云集、按劳取酬的企业,通过设立报酬委员会进行管理层持股及股票期权问题研究,能够提高报酬计划按劳取酬科学性、加强报酬计划执行中的透明度和监控力度。(2)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交叉任职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在上市公司中,这一问题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从公司制企业的总体上看,仍普遍存在。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董事会与总经理班子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锐减。关键人大权独揽,一人具有几乎无所不管的控制权,且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并有较大的任意性。交叉任职违背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必然带来权责含糊,易于造成办事程序由一个人操纵的现象出现。事实上,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交叉任职,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框架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

二、授权批......余下全文>>

二:一个公司内部管理的基本流程

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李三喜: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统一与协调

2008-07-09作者:李三喜 来源:经济观察网

导读: 内部控制规范,简单说就是内部控制的标准。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其目的就是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一种范本,让大家都按照范本去做、去执行。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政出多门”的客观现实,不仅执行者无所适从的问题,而且也加大了监管成本。

内部控制规范,简单说就是内部控制的标准。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其目的就是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一种范本,让大家都按照范本去做、去执行。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政出多门”的客观现实,不仅执行者无所适从的问题,而且也加大了监管成本。

“政出多门”的我国内部控制规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内部控制取得了迅猛发展,从以下“政出多门”的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就可略见一斑。

l996年1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作出了规定。

l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

1999年8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要求企业建立组织机构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支持保障系统等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要素包括组织机构控制、授权经营控制、财务会计控制、资金运用控制、业务流程控制、单证和印鉴管理控制、人事和劳动管理控制、计算机系统控制、稽核监督控制、信息反馈等。

2000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期货经纪公司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内部控制内容包括内部机构控制、授权分责控制、岗位责任控制、风险监控、资金管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结算控制、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内部稽核控制等。

2001年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内容包括环境控制、业务控制、资金管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稽核控制等。

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团体、各类企业、事业等单位,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有关的控制,是我国会计工作中又一重要的规范性文件。

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风险监控体系,明确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5个部分,内部控制的内容涵盖组织机构、岗位分工、授权分责、稽核监控、会计控制、计算机控制等各个方面。

2002年12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企业内部控制指导意见》,首次系统地提出基金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2003年4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认为,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完整,保证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循,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

2004年2月审计署发布实施的《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2005年1月中国银监会制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要求银行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

2005年2月中国保监会制定了《保险中介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余下全文>>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点有哪些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抵御和防止各种会计错弊行为的有力武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内部牵制和内部稽核两大部分。 内部牵制主要着眼于业务流程中的职能分解和人员的职责分工,以便形成互相制衡、牵制的机制。内部牵制的主要手段包括职责牵制、分权牵制、物理牵制和簿记牵制等。 职责牵制指的是合理划清职责并进行适当分工,使组织中的每一个职位都有专人负责,每一个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分权牵制指的是将每一项业务乃至每一个环节中不相容的职能予以分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分别掌管,以避免由一个部门或人员单独处理某些业务的全部流程,造成舞弊的可乘之机;物理牵制是指将特定的管理职责与相应的专门程序或专门工具结合起来,以便落实管理责任,排除其他部门或人员单独舞弊的可能性,从而使出现舞弊行为时易于追查原因;簿记牵制是指利用处于不同加工处理阶段或置于不同载体之上的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牵制。 内部稽核或称内部审查,是指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日常的查核和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点主要包括: (1)建立和健全分工负责制明确职权,落实责任。 (2)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并实行回避,主要的不相容职务包括出纳与费用、上入账目登记,实物保管与相关的会计核算,业务授权、授权与核算,业务操作与审核等。 (3)建立岗位轮换制度。 (4)完善凭证、账簿、报表体系,严格会计操作规程和凭证制度。 (5)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落实专人负责。 (6)会计部门严格复核、审批制度。 (7)对重要财物设置限制接近措施,并责成专人妥为保管。 (8)设置内部审查或稽核部门,进行经常性的查核、监督工作。企业常用的内部控制方法如下: 1.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人员素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 2.组织结构控制要求贯彻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机构,科学划分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职务。 3.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相关内容,单位内部的各极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4.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 5.预算控制要求单位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抚预算的资金支出。 6.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单位严格控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7.职工素质控制要求单位建立和实施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惩、晋升、淘汰等人事管理制度,保证职工具备相应的工作胜任能力。 8.风险控制要求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9. 内部报告控制要求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余下全文>>

四:企业内部控制该采取哪些措施?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好内部控制,应克服单一性和片面性,做到全面控制、全员控制、全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应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建设;

(2)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3)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4)加强内部管理控制;

(5)加强经营决策者的控制。

另外,内部控制要做到全员控制: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要明确界定岗位职责权限,

(3)发挥激励机制作用,调动全员积极性定

内部控制要做到全过程控制:

(1)要注重事前控制,

(2)要加强事中控制,也叫现场控制;

(3)要做好事后控制,也叫反馈控制。

五:如何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企业内控建设实务

企业内控建设应当以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以财务报告可靠、资产安全与经营合规为三个保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设实务将围绕内控组织的设置与内控建设的五要素展开。

(1)内部控制组织

组织是体系运行的基本保障。通常的内控组织包括董事会与经营层两个层面,强调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是董事会的责任,并且下设审计(风险)管理专门委员会加强管理。此外,内控组织的设置特别强调经理层是企业内控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与责任人,各经营管理部门按照职能归口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其中,是否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是企业界关注的焦点,通常的设置方式包括三种:

方式一:单独设置内控部门。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内控建设的初期推动效率,缺点是内控部门与经营管理部门割裂,未能很好地体现内部控制责任与经营管理责任的融合。此方式在金融类企业普遍应用,对于实体经济体,通常不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

方式二: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负责内控工作。优点是待体系初建完成且运行平稳后,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的监督部门,可以立足于公司整体牵头协调各部门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并且持续完善内控体系的建设。缺点是国内企业内审部门往往人才匮乏,在内控建设的初期独立当此重任可能力不从心。

方式三:在内部控制建设集中期设立内部控制建设办公室,该办公室从各主要部门抽调人员专职从事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待体系正式运行时,办公室解散,人员归位到各经营管理部门,且牵头职能也归位至内审部门。此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各部门力量完成内部控制的体系化建设,待体系平稳运行后,相关人员回到经营管理部门的骨干岗位上,有利于促进各经营部门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解,有利于内控与经营管理的融合。实践表明,对于管理基础弱的实体经济企业,采取方式三的内控推行效果较佳。

当然,组织的设置没有一定之规,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特点设置内部控组织,明确相关的管理责任。

(2)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的载体,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机制时,首先要诊断与完善内部环境。一方面,内部环境的完善可以为控制活动的设计与运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内部环境的诊断可以加强控制活动与内部环境的匹配性,有利于控制活动的顺畅运行。

通常,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其中,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与内部审计的定位三个方面必须先行完善,后续的控制活动设计与运行才会顺畅。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企业文化三个方面,可以伴随控制活动的运行同步完善。

(3)动态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表现,是后续内控措施设计的重要依据。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应当针对评估的重要风险强化内部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风险。对于次要风险,企业应当简化控制活动与流程设计,承担相关的风险,体现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的内控建设理念。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与风险评估两个阶段。在风险辨识阶段,企业应当围绕内部控制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辨别企业风险并进行分类,形成企业的风险管理库。通常,企业的风险可以划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与法律风险五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在风险评估阶段,企业应当运用二维风险评估坐标图,从破坏性与发生频率两个维度评估风险,并将风险点界定为重大风险、中风险与低风险。企业应当依据行业特点与目标设置等确定风险评估的标准......余下全文>>

六:如何解决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流程问题?

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流程一般划分为4部:会计核算、计划与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投资管理。 (一)、会计核算中一般会出现的问题 1、采购付款流程中制部门风险控和财务部门的权限划定不清晰,甚至有部分重叠。不同部门间工作内容的重复会造成管理漏洞和重复性劳动,降低管理效率,带来风险。 2、在支付运杂费的过程当中,对成本核算的监控管理不能及时进行。合同成本核算表执行不力,没有重视过程监督作用。 3、销售收款开票流程中相关联的部门过多,致使会计核算流程通道不流畅,管理效率低下,提高风险。关联的部门过多,财务报表的制作无法及时,扩大了信息误差,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4、对企业实物的资产在财务上缺乏管理和监控。在企业财务的管理会计核算中,对业务存货台账单和财务部门存货的账单没有及时对账、审核,没有做到存货账 单吻合对应,导致企业财务信息不一致,且更新更正不能及时进行,从而不能作出的财务处理时有不合理不合规的问题出现,从而企业对实物的资产管理难度增大 了。 (二)、计划和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不合理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难以使流程规范化。基本上相关制度属于原则性规定的较多,而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致的指导,预算流程管理没有做到标准化、细化。 2、预算流程依赖员工人工完成有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系统设备,于是预算的分析和执行依赖员工的人工操作,导致财务部门不得 不把大量的人力精力投放到数据的核算、加工和分析等工作上,不能及时衔接项目计划和预算报表的编制,其也会导致数据的分析评价误差扩大。 (三)、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具体的年度资金利用计划在每个企业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企业对中期资金缺少具体的安排 ,导致在中期资金管理不全面,主要表现为各个季度和月度的资金计划,收付款的短期规划,贷款的归还,短期投资项目规划应,资金在部门业务间的调度,收款款 项的落实等计划不具备操作性,不利于对自身财务实际状况的掌握。投资管理流程主要有投资规划、投资决策、投资实施与监控和投资后评价4个部分。 (四)、在投资管理流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未能明确企业的长期投资计划,导致投资管理被动企业在长期计划中对未来的业务拓展方向和财务目标进行了粗略的规划,但对各个投资模块、各个业务很难做出可操作性的、具体的规定。 2、没有建立健全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对投资决策流程进行规范管理企业的项目评审需要投资项目的具体执行,确保企业在该投资项目进退自如,一方面使风险压 在一定范围,另一方面又要使企业利益最大化。而实际操作过程中,项目评审通常过于形式化,并没有对项目进行全面的论证,甚至使项目远离了企业总体战略方 向,最终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 3、监控与投资实施不到位,增大投资风险目前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和预算管理来实现企业投资的 监控和实施,导致对监控处于无力状态,财务报告未谨慎核对,对企业投资项目的风险管控,金融环境以及行业环境,企业经营的宏观经济环境,财务风险预警,企 业内部财务管理状况等方面的监控不全面。

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第五条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第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第二章 内部环境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余下全文>>

八:企业为什么要做内控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越显著。可以说,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是单位经营成败的关键。具体讲,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盯方面的意义: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世界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界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现代经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成熟企业管理的标志.。

2、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4、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

5、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

九: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包括1.可靠的凭证制度;2.完整的簿记制度;3.严格的核对制度;4.合理的会计政策和贰计程序;5.科学的预算制度;6.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7.适时适用的监督考核制。

机制是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机制是一种体制或称体系,是框架下形成的整体,“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

十: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流程是怎么样的

1、制定内控审计计划,内审计划包括:审计范围、人员、时间、审计的流程是那些、需要哪个部门配合。

2、形成审计小组,分配审计任务,制定每个流程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案。

紶、下发审计通知。

4、审计开始。

5、提出审计发现,小组讨论。

6、形成审计报告。报送批准。

7、分发经过批准的审计报告。

8、有问题的跟踪问题整改情况,并进行验证。

9、回访。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