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方式

一: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的方式

一、企业为什么进行盈余管理:

1、资本市场需要

由于会计信息被广泛地应用来进行股票估价,盈余信息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而促使管理当局操纵盈利以试图影响短期股价业绩。通过盈余管理可以显示出一个稳定增长的每股盈利额,以此刺激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抬高股票价格,从而在急需追加资本时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股票发行的气氛。另外,为了获得上市、配股、增资扩股及发行债券资格,避免ST、PT等,企业也会有较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如蒋义宏教授对部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案例研究后认为,上市公司财务包装的利益动机主要有三点: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时为提高发行价格;为获得配股资格;为避免连续3年亏损公司股票被摘牌。有经验研究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10%现象,即在ROE10%这一临界点和损益临界点左右时盈余管理的动机最强烈。

2、契约原因

会计数据是被用来监控和规范公司与其他众多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契约。报酬契约用来协调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人的动力,贷款契约是用来限制管理当局以牺牲贷款人利益为代价而使股东获益的行为。这些契约产生了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因为对报酬委员会和信贷者而言,要识别(undo)盈余管理的代价甚大,这体现了实证会计中的分红计划假设和债务契约假设。分红计划假设的含义是指,“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其管理人员更有可能把报告盈利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因为现在的报酬计划有较大部分是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如果报酬委员会使用某一特定公式制定红利计划而不参照会计程序的变动对红利做出调整,则红利的存在会驱使管理人员通过程序变动在某些年份提高盈利,而在其他年份降低盈利。至于是提高还是降低,取决于实际盈利是低于目标、介于目标与上限之间,还是高于上限。债务契约假设(又叫负债权益比率假设)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率愈高,企业的经理人员便愈有可能选择将报告盈利从未来期间转移至当期的会计程序”。企业与债权人往往签定有契约对企业进行限制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对分发股利的限制、对增加债务的限制、对营运资本的保持等,而负债权益比率是考核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管理当局为了能获取贷款,在其财务报告数字接近限制性条款时,便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使负债权益比率等在限定的范围内。

3、政治成本动机或称管制动机

其理论依据在于政治成本假设。所谓政治成本假设,也叫规模假设,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越大,它的管理人员就愈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盈利延续到下期的会计程序”,这是由于大企业的政治成本高于小企业。所得税是企业所承担的政治成本要素之一,企业规模愈大,所得税税率往往愈高,即使税率不变,高盈利企业的税基高也要交更多的税。因此,为避免高额所得税,管理人员有进行盈余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的动机。此外,政府行业管制、收费管制、反垄断都会诱使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寻求政府的帮助或保护。如Jones发现美国国内企业为了减少国外同行的竞争,取得进口救济(importrelief),往往在国际贸易委员会进行进口救济调查时通过盈余管理低报利润,以显示受到了进口的伤害。在我国,一些盈利企业为了少交税,更是不择手段地低报利润。

二、 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

(1)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变更。前文已述,根据分红假设和债务契约假设,管理人员有选用增加当期盈利的会计程序的动机;根据规模假设,则有选用减少当期报告盈利的会计程序的动机。对于一份报告如何同时满足三方面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进行权......余下全文>>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从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看,可将盈余管理分为两类: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前者是通过会计手段实现的,而后者则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实现的。目前对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披露管理,本文则在简要分析披露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真实盈余管理。

三: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

注销巨额资产。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动的时期。企业注销巨额资产,把未来的费用列支在当期,这样,以后各期的收益有可能上升,未来的盈利就有了保障。根据分红计划假设,如果企业的净收益低于奖金计划规定的盈余下限,其经营者为了在未来提高盈利以获得高奖金,也会注销巨额资产。

2.收益最小化。

出于政治成本动机和监管动机的企业,其收益最小化的盈余管理行为较多。例如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将应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予以费用化等。

3.收益最大化。

当企业的净收益处于奖金计划规定的盈余下限与上限之间时(分红计划假设)、当企业面临违反借款合同时(债务契约假设)、企业具有资本市场动机时,管理当局都会采取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例如费用资本化,存货改用先进先出法,与关联方进行交易等。

4.利润平滑。

举借长期借款的企业管理当局,为降低违约风险而子滑债务契约中规定的财务比率(债务契约假设);管理当局是风险厌恶型等都会采取利润平滑的会计政策。

四:盈余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提取盈余公积本身就属于利润分配的一部分,提取盈余公积相对应的资金,一经提取形成盈余公积后,在一般情况下不得用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盈余公积的用途,并不是指其实际占用形态,提取盈余公积也并不是单独将这部分资金从企业资金周转过程中抽出。

企业提取盈余公积主要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弥补亏损。企业发生亏损时,应由企业自行弥补。弥补亏损的渠道主要的有以下三条:

①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按照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发生亏损时,可以用以后5年内实现的税前利润弥补,即税前利润弥补亏损的期间为5年。

②用以后年度税后利润弥补。企业发生的亏损经过5年期间未弥补足额的,未弥补亏损应用所得税后的利润弥补。

③以盈余公积弥补亏损。企业以提取的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应当由公司董事会提议,并经股东大会批准。

(2)转增资本。企业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必须经股东大会决议批准。在实际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要按股东原有持股比例结转。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转增后留存的盈余公积的数额不得少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

五:盈余管理的几大手段?

财务的管理,成本控制,存货控制,销售价格合理性,计划成本很重要。

六: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方面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倚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进行讨论的。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在会计系统内,经理可以透过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和将某些给定的方法用特别的方式加以运用(如改变折旧资产的服务年限)来控制盈利。但事实上,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融资决策、投资或生产决策(如研发费和广告费投放百分比的确定、生产线的增减、收购另一家公司)等都会影响企业某一期间的盈利。这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看成是“实际的”盈余管理。传统上,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有时也叫真实收益)有关的一个概念。在经济收益观(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下,有一些数据(譬如经济收益)被盈余管理故意地歪曲了。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也将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当然,经济收益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地加以定义,在现实的报告系统中是见不到的。一般说来,经济收益是看不见的。即使如此,在经济收益观下,人们还是要把看不见的真实收益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我们认为以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在信息观下,盈利仅仅是许多用作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中的一个。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information content)这一统计特性。盈余管理的信息观还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作出选择,而且还可以据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计。但在信息观下,人们并不需要作为真实价值的盈利概念,与真实收益基准有关的计量偏差问题也不复存在。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至关重要,但在信息现下则不再是第一位的属性了。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同时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应当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七: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对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和框架。根据前面的讨论,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 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2.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 这里所说的经济收益与上段提到的企业实际盈利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企业究竟有多大的经济收益,但盈余管理最终还是离不开经济收益这一基准。更何况在盈余管理研究中,人们已开始寻找某些指标如现金流量等并试图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来反映经济收益。应当注意到,无论是盈余管理在企业的实践还是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心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盈余管理所瞄准的方向正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关于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考虑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就会多一些,其“信息观”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显些;相反,欠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则容易拘泥于会计报告收益与经济收益或其它法规决定的收益之间的偏差,其“经济收益观”的地位相应地更为突出。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在盈余管理的每一幕“戏剧”中唱主角的无非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当然会计人员也加入其中,但应看作是配角。在这里,可以明确企业管理当局对盈余管理应当承担的责任。 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人们所说的盈余管理,最终也就是在会计数据上作文章。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所谓明确是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这点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盈余管理是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相矛盾的。我们也应注意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又非常复杂。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里的情况比较复杂。上面提到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照顾的私人利益较多的情形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股权以及晋升机会等。在许多新闻报道和研究文献中,我们常常看到的盈余管理的受害者一般都是股东、低层的雇员,甚至包括政府。例如,丹斯基(J.Demski)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传达其拥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实际上这些代理人可能并不具备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阿亚等人(Arya,A.,Glover,J.,S.Sunder)则发现盈余管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代理人的倾向,还可以减少委托人对于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预。即使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对每一个盈余管理的参与者来说也不是利益均沾的。当然,盈余管理有时也照顾某些股东的利益。盈余管理的利益表现形式也十分复杂。有的是直接......余下全文>>

八:盈余管理可以作为扭亏的手段吗

扭亏的基本手段就是管理盈余,不注重盈余管理也难怪你得扭亏,赶快加强盈余管理吧!

九: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区别

应计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最早出现且使用最普遍的方式。Dechow 和Skinner(2000)认为应计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通过对会计准则政策的选择来扭曲或掩盖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

,企业会计信息在形成的过程中,公认会计准则赋予财务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管理人员可以对会计政策进行有选择的使用,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会带来不同的会计数据后果。这也给了企业管理层操纵报表利润的空间。主要的应计盈余管理途径包括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资产减值准备与坏账费用计提的会计政策变更以及对收入费用确认条件进行变革等。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控制企业相关活动的发生时间,调节操控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活动。增减酌量性费用。酌量性费用是指开支水平可以由管理层决定的费用项目,如研发费用、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这些费用开支通常面向未来,对公司当期的生产活动影响甚微,因此,酌量性费用很容易成为管理者操控盈余的手段。大量研究表明管理层会通过增减当期的酌量性费用调节盈余,实现盈余管理目标。(2)生产操控。生产操控是指企业通过调节当期生产量来实现当期盈余目标的行为。产品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数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扩大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进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已售产品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利润;同样,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削减产量,提高单位产品成本,进而增加生产成本和已售产品成本,降低当期的经营利润。主要手段有(3)销售操控。销售操控是管理者通过加速销售或更改销售时间来平滑当期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当管理者预计本期的经营业绩不尽人意或无法达到事先预计时,通常会有动机通过提供销售折扣或放宽信用政策来吸引顾客大量购买,临时性的增加企业销售量,加速收入的确认时间,提高本期利润。同样,当管理者认为有必要平滑企业几个经营周期内的经营利润时,则有动机人为推迟销售的时间,以调整不同期间的销售收入以达到盈余操控的目的。(4)改变非流动资产的处置时点。由于非流动资产处置时所获得的收益,即其账面价值与账面净值之差,也计入当期利润表,因此管理者有时可以通过改变资产处置时点来操纵盈余。当公司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时,可通过转让持有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已增值有价证券等获取收益,增加企业当其利润。

十:存货如何进行盈余管理

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董事会、总经理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作为企业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有权利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

第三,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虽然盈余管理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误解,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管理者必须在公认的会计方法中选择其中的一种处理方法,像折旧方法中的加速折旧法与直线折旧法、发出存货计价中的先进先出法、后进后出法与加权平均法等。管理者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也需要进行判断,例如存货水平、存货发出和采购的时间安排以及收账政策,它们都会影响到成本和收入。管理者也必须自主决定一些费用的发生时间,像研究和开发费用、广告费及维护费。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