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内部控制流程

一:如何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流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一般都是根据这个制定。

二:如何制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方案

【2016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内部权力制约,有效防控廉政风险和行政风险,根据上级财政工作会议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局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的要求,以及省市财政部门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财政内控工作,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内部控制运行体系。

二、工作目标

通过查找、梳理、评估财政业务及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制定、完善并有效实施一系列制度、流程、程序和方法,对财政工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达到以下目标:

(一)严肃行政纪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履行财政职能,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上级财政部门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

(二)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并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各项财政业务活动合法合规。

(三)严格遵守廉洁从政规定,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

(四)预决算报告和相关报告、工作记录和其他管理信息真实完整。

三、 工作内容

各股室(中心)要按照以下的内容,扎实推进内控制度建设。

(一)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一是制定指导各股室(中心)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二是根据基本制度以及职责范围,结合局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制定法规及政策风险、预算编制及执行风险、机关运转及管理风险(含公共关系、信息管理、岗位利益冲突)等风险内部控制办法。三是各股室(中心)根据基本制度和风险内部控制办法,在查找本单位风险并定级、完善工作流程、界定各环节各岗位责任的基础上制定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四是制订内部控制专项检查办法和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完善人事管理、资产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二)切实推动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一是结合财政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将基本制度和相应办法提出的内控理念、控制活动和控制措施固化在相关信息系统中,通过授权控制和流程控制防范业务风险,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常态化。二是组织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内控专题培训,增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人员队伍素质,切实推动财政系统内控机制落实。三是组织各股室(中心)开展内控日常检查,汇总分析各股室(中心)内部控制中的新情况。四是组织内控有效性专项检查和考核评价,督促各股室(中心)切实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三)指导和推动全区财政系统的内控体系建设。在完善局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指导和推动全区财政系统的内控体系建设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6年4月1日-4月30日)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深入做好宣传、发动、培训和组织部署工作。

(二)制度建设阶段(2016年5月1日-8月31日)

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流程控制、依法合规运行的要求,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组织论证评审后发布实施。

(三)落实实施阶段(2016年9月1日-10月31日)

将内控理念、控制活动和控制措施固化在相关信息系统;组织开展内控日常检查,切实推动内控......余下全文>>

三:内部控制工作机制有哪些

为进一步巩固巡视工作成果,贵州专员办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着力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内部操作规程,深化“两个责任”落实,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推动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常态化、长效化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取得实效、落地生根。

一、加强学习宣传,牢固树立内控理念

该办党组高度重视内控机制建设,坚持力度不减、紧抓不放,营造学习贯彻内控制度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学习领悟。多次组织全办干部职工专题学习讨论《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和《贵州专员办内部控制操作规程(试行)》,进一步强化对内控制度的认识,掌握主要内容和方法,保证各项条款入脑入心,为我办内部形成注重风险防范、强化责任意识的风气奠定思想基础。二是实现有机结合。把加强内控建设与开展财政预算监管、改进工作作风有机融合,一方面,以内控制度健全内部权力制衡机制、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及时发现“短板”、堵塞“漏洞”,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实现内控建设与业务开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二、完善制度流程,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该办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扎实推动内控制度体系健全完善。一是补齐内控短板。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结合本办实际,以实用、细化、具体、简便为原则,制定或修订了《中共贵州专员办党组工作规则(试行)》、《贵州专员办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贵州专员办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贵州专员办公务车辆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党建、资产、财务、人事、后勤等多项工作,全面打造有效可行的内控制度体系,以制度促进管理改善和作风转变。二是落实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制度化的内控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各环节经办审批流程,狠抓关键岗位的风险控制,以流程化管理、程序性规定、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制度执行力,切实增强内控制度的严肃性和约束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提高遵章守纪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使“有规必依”成为全办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内控落地生根

该办注重提升内控体系建设监管水平,突出内控制度运行监督管理重点。一是强化组织建设。为了强化和推进机关内控制度落实,该办成立了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和督察考核办公室,按照内控制度考核细则,统一指导、统一标准、统一考核、定期讲评,形成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确保规范化、精细化监管制度成为常态。二是明确监管重点。以加强对热点岗位、关键环节监督为重点,将完善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办公用-品采购、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公车使用等内容纳入监督重点,强化对干部职工从政行为的监督,确保各项工作在阳光下操作运行,实现了监督有重点、管理全覆盖的内控管理目标。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该是哪个部门负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 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 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 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第十条 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三)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五)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六)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二)收支管理情......余下全文>>

五:一个公司内部管理的基本流程

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李三喜: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统一与协调

2008-07-09作者:李三喜 来源:经济观察网

导读: 内部控制规范,简单说就是内部控制的标准。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其目的就是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一种范本,让大家都按照范本去做、去执行。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政出多门”的客观现实,不仅执行者无所适从的问题,而且也加大了监管成本。

内部控制规范,简单说就是内部控制的标准。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其目的就是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一种范本,让大家都按照范本去做、去执行。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政出多门”的客观现实,不仅执行者无所适从的问题,而且也加大了监管成本。

“政出多门”的我国内部控制规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内部控制取得了迅猛发展,从以下“政出多门”的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就可略见一斑。

l996年1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作出了规定。

l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

1999年8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要求企业建立组织机构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支持保障系统等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要素包括组织机构控制、授权经营控制、财务会计控制、资金运用控制、业务流程控制、单证和印鉴管理控制、人事和劳动管理控制、计算机系统控制、稽核监督控制、信息反馈等。

2000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期货经纪公司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内部控制内容包括内部机构控制、授权分责控制、岗位责任控制、风险监控、资金管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结算控制、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内部稽核控制等。

2001年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内容包括环境控制、业务控制、资金管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稽核控制等。

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团体、各类企业、事业等单位,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有关的控制,是我国会计工作中又一重要的规范性文件。

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风险监控体系,明确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5个部分,内部控制的内容涵盖组织机构、岗位分工、授权分责、稽核监控、会计控制、计算机控制等各个方面。

2002年12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企业内部控制指导意见》,首次系统地提出基金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2003年4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认为,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完整,保证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循,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

2004年2月审计署发布实施的《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2005年1月中国银监会制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要求银行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

2005年2月中国保监会制定了《保险中介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余下全文>>

六:行政单位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审计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又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要抓住四项内容,采取四种方法。

在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时,一要突出财务内控制度审计。主要包括费用支出决策控制制度、会计手续控制制度、会计凭证传递程序控制制度、现金收支控制制度、资金往来控制制度等审计。二要突出业务内控制度审计。结合行政单位职能,重点审计各项业务程序控制制度。三要突出资产内控制度审计。主要审计投资决策控制制度、资产使用和保管控制制度、资产转让控制制度和资产收益控制制度。四要突出职责内控制度审计。主要审计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在审计方法上,应结合被审计行政单位工作职能特点选择运用以下“四法”:

1、文书档案检查法。通过文书资料,与被审计行政单位工作职能对比,检查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是否健全,内容是否完整,控制措施是否科学,程序操作是否符合实际,控制范围是否到位等。

2、调查询问法。通过向有关人员调查询问,检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是否存在饥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不落实到行动上”的现象。

3、实地观察法。通过身临被审计行政单位,实地观察有关人员工作过程,检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实际执行情况。

4、审计测试法。利用审计抽样,选择若干项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与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对比核实,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真实贯彻执行情况。

由于业务和资金运转的特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和运行一直不被重视,许多单位制定了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但都停留在纸面上,“说一套,做一套”。在对某行政单位审计时,笔者结合该单位出台的管理制度,专门对该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几个控制点:支出审批环节、招待费管理环节、预算外收入票据管理环节进行了审查,结果存在不少问题。jW4中国国家审计网

一是审批环节未能遵守“一支笔”审批制度,部分支出出于某些原因,单位领导未审批。同时单位规定的支出都必须由纪检书记预审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也未完全执行,部分大额支出无纪检书记签字,询问纪检书记,其称对此支出保留意见,故未批,但账面仍做了支出。jW4中国国家审计网

二是招待费管理制度执行力度逐年下降。为控制招待费支出,该单位规定了招待饭店相对定点制度,第一年执行情况良好,定点饭店与非定点饭店费用之比为2.66:1,第二年下降为1.28:1,第三年则逆转为1:1.54。由于一些原因,变更饭店是完全正常的,但制度却未及时调整,于是制度和实际越往后越脱节。jW4中国国家审计网

三是预算外票据管理不规范。该单位收取预算外收入时,向对方开具税票。实际操作过程中,票据缺乏牵制管理制度。有关人员开票后,将收款联交由对方单位,而入账联却不交本单位会计入账,单位会计凭银行进账单记账,无法进行票款核对。jW4中国国家审计网

针对上述问题审计向该单位提出了加强内控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意见,该单位正在整改之中。但从该案例看,目前强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仍是十分必要的。加强管理的前提是制度先行,其后是有效执行,并且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充实调整。审计机关也应加强内控制度执行审计,而不是看被审计单位制定了有关管理制度就做出审计结论。

七:什么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

您好!预算、归口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谢谢阅读!

八: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需要遵守哪些原则

需要遵守:全面行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九:求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茂名市市区)

茂名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征求意见稿,请注意保密,切勿外泄)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茂名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茂名市党政工作部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过程。

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 单位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制衡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

第六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七条 单位领导班子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当充分发挥单位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单位可以根据本规范的要求和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或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岗位,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第八条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大额资金使用、大宗设备采购、基本建设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第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鸡预决算编制和绩效评价、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印章管理、物资和固定资产的采购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债务管理、经济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单位应当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业务人员和部门负责人的轮岗制度。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替代采取专项审计、部门互审等控制措施。

第十条 单位应当综合考虑经济活动的规模、复杂程度和管理模式等因素,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配备能力和资质合格的业务人员。财会、内部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必须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质和能力。

单位应当切实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第十一条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如单位业务环境、经济活动规模、复杂程度或管理模式等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进行重估。

第十二条 单位可以根据本规范的要求和单位的实际情况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证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工作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及时性。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指出关键风险点,提出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和建议。评估书面报告完成后应当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并归入档案保管。

第十三条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下列风险:

(一)单位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督促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内部管理制度。

(二)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议事决策机制,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

(三)内部控制有效实施情况是否纳入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及其分管领导的考评体系。

(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设置、人员配备等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内部控制要求。

(五)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余下全文>>

十: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 应遵循哪些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2、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3、制衡行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