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区别
应计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最早出现且使用最普遍的方式。Dechow 和Skinner(2000)认为应计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通过对会计准则政策的选择来扭曲或掩盖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
,企业会计信息在形成的过程中,公认会计准则赋予财务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管理人员可以对会计政策进行有选择的使用,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会带来不同的会计数据后果。这也给了企业管理层操纵报表利润的空间。主要的应计盈余管理途径包括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资产减值准备与坏账费用计提的会计政策变更以及对收入费用确认条件进行变革等。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控制企业相关活动的发生时间,调节操控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活动。增减酌量性费用。酌量性费用是指开支水平可以由管理层决定的费用项目,如研发费用、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这些费用开支通常面向未来,对公司当期的生产活动影响甚微,因此,酌量性费用很容易成为管理者操控盈余的手段。大量研究表明管理层会通过增减当期的酌量性费用调节盈余,实现盈余管理目标。(2)生产操控。生产操控是指企业通过调节当期生产量来实现当期盈余目标的行为。产品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数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扩大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进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已售产品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利润;同样,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削减产量,提高单位产品成本,进而增加生产成本和已售产品成本,降低当期的经营利润。主要手段有(3)销售操控。销售操控是管理者通过加速销售或更改销售时间来平滑当期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当管理者预计本期的经营业绩不尽人意或无法达到事先预计时,通常会有动机通过提供销售折扣或放宽信用政策来吸引顾客大量购买,临时性的增加企业销售量,加速收入的确认时间,提高本期利润。同样,当管理者认为有必要平滑企业几个经营周期内的经营利润时,则有动机人为推迟销售的时间,以调整不同期间的销售收入以达到盈余操控的目的。(4)改变非流动资产的处置时点。由于非流动资产处置时所获得的收益,即其账面价值与账面净值之差,也计入当期利润表,因此管理者有时可以通过改变资产处置时点来操纵盈余。当公司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时,可通过转让持有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已增值有价证券等获取收益,增加企业当其利润。
二:盈余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提取盈余公积本身就属于利润分配的一部分,提取盈余公积相对应的资金,一经提取形成盈余公积后,在一般情况下不得用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盈余公积的用途,并不是指其实际占用形态,提取盈余公积也并不是单独将这部分资金从企业资金周转过程中抽出。
企业提取盈余公积主要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弥补亏损。企业发生亏损时,应由企业自行弥补。弥补亏损的渠道主要的有以下三条:
①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按照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发生亏损时,可以用以后5年内实现的税前利润弥补,即税前利润弥补亏损的期间为5年。
②用以后年度税后利润弥补。企业发生的亏损经过5年期间未弥补足额的,未弥补亏损应用所得税后的利润弥补。
③以盈余公积弥补亏损。企业以提取的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应当由公司董事会提议,并经股东大会批准。
(2)转增资本。企业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必须经股东大会决议批准。在实际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要按股东原有持股比例结转。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转增后留存的盈余公积的数额不得少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
三:什么叫应计利润?它和盈余管理有什么关系 5分
就是应该计入利润但却没记呸.
四:财务报表中哪些项目属于操作性应计利润
利润体现在利润表中,可操作性的一般是三费里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还有资产减值损失,其他的操作弹性小。具体可通过报销费用、计提累计摊销、累计折旧和资产损失来增大或减少。
五: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的方式
一、企业为什么进行盈余管理:
1、资本市场需要
由于会计信息被广泛地应用来进行股票估价,盈余信息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而促使管理当局操纵盈利以试图影响短期股价业绩。通过盈余管理可以显示出一个稳定增长的每股盈利额,以此刺激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抬高股票价格,从而在急需追加资本时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股票发行的气氛。另外,为了获得上市、配股、增资扩股及发行债券资格,避免ST、PT等,企业也会有较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如蒋义宏教授对部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案例研究后认为,上市公司财务包装的利益动机主要有三点: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时为提高发行价格;为获得配股资格;为避免连续3年亏损公司股票被摘牌。有经验研究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10%现象,即在ROE10%这一临界点和损益临界点左右时盈余管理的动机最强烈。
2、契约原因
会计数据是被用来监控和规范公司与其他众多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契约。报酬契约用来协调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人的动力,贷款契约是用来限制管理当局以牺牲贷款人利益为代价而使股东获益的行为。这些契约产生了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因为对报酬委员会和信贷者而言,要识别(undo)盈余管理的代价甚大,这体现了实证会计中的分红计划假设和债务契约假设。分红计划假设的含义是指,“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其管理人员更有可能把报告盈利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因为现在的报酬计划有较大部分是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如果报酬委员会使用某一特定公式制定红利计划而不参照会计程序的变动对红利做出调整,则红利的存在会驱使管理人员通过程序变动在某些年份提高盈利,而在其他年份降低盈利。至于是提高还是降低,取决于实际盈利是低于目标、介于目标与上限之间,还是高于上限。债务契约假设(又叫负债权益比率假设)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率愈高,企业的经理人员便愈有可能选择将报告盈利从未来期间转移至当期的会计程序”。企业与债权人往往签定有契约对企业进行限制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对分发股利的限制、对增加债务的限制、对营运资本的保持等,而负债权益比率是考核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管理当局为了能获取贷款,在其财务报告数字接近限制性条款时,便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使负债权益比率等在限定的范围内。
3、政治成本动机或称管制动机
其理论依据在于政治成本假设。所谓政治成本假设,也叫规模假设,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越大,它的管理人员就愈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盈利延续到下期的会计程序”,这是由于大企业的政治成本高于小企业。所得税是企业所承担的政治成本要素之一,企业规模愈大,所得税税率往往愈高,即使税率不变,高盈利企业的税基高也要交更多的税。因此,为避免高额所得税,管理人员有进行盈余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的动机。此外,政府行业管制、收费管制、反垄断都会诱使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寻求政府的帮助或保护。如Jones发现美国国内企业为了减少国外同行的竞争,取得进口救济(importrelief),往往在国际贸易委员会进行进口救济调查时通过盈余管理低报利润,以显示受到了进口的伤害。在我国,一些盈利企业为了少交税,更是不择手段地低报利润。
二、 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
(1)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变更。前文已述,根据分红假设和债务契约假设,管理人员有选用增加当期盈利的会计程序的动机;根据规模假设,则有选用减少当期报告盈利的会计程序的动机。对于一份报告如何同时满足三方面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进行权......余下全文>>
六:谁知道上市公司要怎么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高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高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管理激励机制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另一方面,它又使管理者更积极地谋求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报酬最大化、更多晋升机会等。为此,管理者就有动因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净利润。这样,下一年度得到奖金的概率就会增加。相反,如果净利润高于奖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在计算报告利润时就会尽量去除超过上限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利润得不到奖金。只有当净利润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这才会有增加报告利润的动机。此外,管理者在卸任之前通常会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调增报告利润,以获取最后一次高额奖金。同样,业绩较差的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将到时,为防止或推迟被解雇,也会利用盈余管理来粉饰真实业绩。但是,一旦管理者的变动得到确定,管理者......余下全文>>
七:盈余管理会影响哪些财务指标
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无好与坏之分。盈余管理可以看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两面性。
(一)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盈余管理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影响,是财务主管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1、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契约成本。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债务契约),而且能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的利益。
2、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考虑,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市场更加有效。
3、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企业管理人员实施利润平滑和利润最大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二)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的盈余管理是合法的,但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会有消极影响。
1、盈余管理在我国的滥用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盈余管理往往使报表上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在我国,盈余管理的滥用已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其决策,使决策者产生“不利选择”行为,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3、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的滥用,短期可能给企业带来一些好处,但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判断,导致市场价值下降。
八:操控性应计利润是什么?
就是管理者可以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法操控的应计入利润但还没计的利润
九:真实盈余管理回归分析的拟合度太小怎么分析
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会计实证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对于完善会计准则的制订和执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越重要,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性,其就越有可能被盈余管理所利用。在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盈余管理测度方法的确立是影响实证研究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此,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方法和模型,但各种方法的合理性仍存在争议,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完美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本文欲对当前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常用的测度方法做一归纳和比较,以便在以后的实证研究中更好的选择和完善,从而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一、常用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
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和盈余管理的类型以及实施手段密切相关。目前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的含义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大都认为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针对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研究人员现已提出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和盈余频率分布法。
(一)总体应计利润模型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是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测度和检验方法,并且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常用的总体应计利润模型主要包括:
1.Healy模型和DeAngelo模型。Healy作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开拓者,他主要是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平均总应计利润来测度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Healy模型首先假设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任意会计期间都会发生的系统性行为;同时假设企业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产生是均衡的,若干期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的特点,但从长期来看,操控性应计利润之和应为零。在这两个假设条件下,将过去几年总体应计利润取平均值并作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然后用被检验年度的总体应计利润减去该估计值,即得到本年度的操控性应计利润。Healy模型就是用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DeAngelo模型从本质上可以被看做是Healy模型的特例。与Healy模型不同的是,它假设被检验年度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上一年的总体应计利润相关,因此,它是用上一年的总体应计利润作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然后用本年的总体应计利润减去该估计值的差额来测度企业被检验年度的盈余管理存在性和水平。
2.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Jones首次考虑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他经过分析提出营业收入变动额和长期资产是影响应计利润的两个重要因素,即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是营业收入变动额和长期资产的函数。Jones模型通过控制企业的收入变化、长期资产来反映经济变动和企业特征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以更准确地分离操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金额来测度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和程度。
修正的Jones模型,从狭义上讲,是Dechow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Jones模型忽视了企业管理当局可能利用应收账款来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操纵,从而达到操纵报告盈余的目的。因此,修正的Jones模型指出在估计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时,应该从主营业务收入中剔除应收账款的影响。从广义上讲,是所有对传统Jones模型改进的模型。比如,由 DeFond 和 Jiambalvo提出的截面Jones模型,由Dechow、Sloan 和 Sweeney提出的分行业Jones模型等。
(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
和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相比,特定应计利润模型不是利用总体应计项目,而是通过一个特定的应计项目或者......余下全文>>
十:连玉君的科研项目
“中国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行为研究:动机、方式与经济后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11.01-2013.12. 负责人: 连玉君.“转型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09.12-2012.12. 负责人.“广东科技型企业研发模式和研发效率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10-2011.10. 负责人.“金融计量学(实验课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试验课程资助项目,2009-2011. 负责人.“实证金融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中山大学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项目,2009-2011. 负责人.“中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基于双边随机边界模型的实证分析”,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07.09-2009.09. 负责人.(已结题)主要研究成果期刊论文[25]“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Equity Incentives using PSM: Evidence from China”,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2011(2), forthcoming. (with M. Foley, Y.D. Gu, Z. Su)[24]“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管理世界》, 2011(01). (with 李增福, 董志强)[23]“我国货币政策的成本效应”, 《管理世界》, 2010,(12):27-33. (with 彭方平)[22]“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民工荒——基于湖北汉川的农户调查”, 《世界经济》, 2010(11):99-116. (with 范红忠)[21] “融资约束与流动性管理行为”,《金融研究》, 2010,(10):158-171. (with 彭方平,苏治)[20] “我国行业周期非同步效应——基于微观视角”,《经济学(季刊)》, 2010,9(3): 1071-1082.(with 彭方平)[19]“贷款利率改革与微观资本配置效率”,《经济学家》, 2010(01): 76-85. (with 应千伟,陆军)[18] Shao, X.D., Y.J., Lian, and L.Q., Yin. Forecasting Value-at-Risk using High Frequency Data: The Realized Range Model. Global Finance Journal, 2009, 20(2), p.128-136.[17] 程建, 连玉君, 刘奋军. 信用风险模型的贝叶斯改进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2009(01):63-68.[16] 连玉君,苏治. 融资约束、不确定性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管理评论, 2009(01): 19-26.[15] 连玉君,常亮,苏治. 供需不确定性、市场竞争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 南方经济, 2009(01):11-22.[14] 卲锡栋,连玉君,黄性芳. 交易间隔、超高频波动率与VaR—利用日内信息预测金融市场风险. 统计研究,2009(01):96-102.[13] 连玉君,苏治,丁志国. 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能检验融资约束假说吗? 统计研究, 2008(10): 92-99.[12] 连玉君,苏治. 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静态权衡还是动态权衡?世界经济,2008(10): 84-96.[11] 程建,连玉君. 信用评分系统的建模及其验证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2007(6): 5......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