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荣辱篇

一:荀子学派是什么 荀子荣辱篇主要内容是什么

荀子是儒家学派,但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性本恶”,因此被儒家正统认为是异端,而且,荀子的学说部分为后来被法家采纳。荀子不仅继承了儒家传统,更融合了其它哲学传统,如道家、法家和墨家(庄子,商鞅,墨子等)的思想,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使之为己所用。这也许是荀子容易被误认为不是儒家的原因。然而,荀子并没有因为吸收其它学派的思想而变成非儒学者。事实上,荀子融合其他学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儒家学说。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荣辱篇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光荣与耻辱问题,其大旨则是《劝学篇》所说的“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以及本篇所说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二:荀子·荣辱篇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迹,您可以讲给我听吗?”

孟子答道:“孔子的学生们没有谈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的,所以也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不曾听到过。王如果一定要我说,我便讲讲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要有怎样的道德就能够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他。”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使百姓的生活安定吗?”

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听到胡龁告诉我一件事:王坐在大殿之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王看到了,便问道:‘牵着牛往哪儿去?’那人答道:‘准备宰了祭钟。’王便道:‘放了它吧!看它那哆嗦可怜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被送进屠场,我实在不忍。’那人便道:‘那么,便废除祭钟这一仪节吗?’王又道:‘怎样可以废除呢?用只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果真有这样一回事吗?”

宣王说:“有的。”

孟子说:“凭这种好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王是吝啬,我早就知道王是不忍心。”

宣王说:“对呀,确实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何至于舍不得一只牛?我就是不忍看它那种哆嗦可怜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被送进屠场,才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百姓说王吝啬,王也不必奇怪。〔羊小牛大,〕用小的代替大的,他们哪能体会到王的深意呢?如果说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送进屠场,那么宰牛和宰羊又有什么不同呢?”

宣王笑着说:“这个我真连自己也不懂是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才去用羊来代替牛。〔您这么一说,〕百姓说我吝啬真是理所当然的了。”

孟子说:“〔百姓这样误解〕没有什么关系。王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道理就在于:王亲眼看见了那只牛,却没有看见那只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再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悲鸣哀号,便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君子把厨房建在远离自己场所的地方,就是这个道理。”

宣王很高兴地说:“有两句诗歌:‘别人存啥心,我能揣摩到。’说的就是您啊。我只是这样做了,再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却说不出所以然来。您老人家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明亮了。但我这种心情和王道相合,又有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假定有一个人向王报告:‘我的臂力能够举重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您同意他的说法吗?”

宣王说:“不。”

孟子接着说:“如今王的好心好意足以使动物沾光,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都拿不起,只是不肯用力气的缘故;一车子柴火都瞧不见,只是不肯用眼睛的缘故;老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只是不肯施恩的缘故。所以王的不行仁德的政治来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干。”

宣王说:“不肯干和不能干在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把泰山夹在胳膊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替老年人折取树枝,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干。王的不行仁政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底下跳过北海一类,而是属于替老年人折取树枝这一类的。

“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进而推广到封邑和国家。’这就是说把这样的好心好意扩大到其他方面去就行了。所以由近及远......余下全文>>

三:《荀子》第四荣辱篇翻译

痛快一时却导致死亡的,是由于忿怒;明察一切而遭到残害的,是由于

嫉妒;知识渊博而处境困厄的,是由于毁谤;想要澄清而愈来愈混沌,是由

于口舌;供养款待别人而交情越来越淡薄,是由于待人接物不当;能言善辩

而不被人喜欢,是由于好争执;立身正直而不被人理解,是由于盛气凌人;

方正守节而不受人尊重,是由于尖刻伤人;勇猛无比而不受人敬畏,是由于

贪婪;恪守信用而不受人尊敬,是由于喜欢独断专行。这些都是小人所干的胆

是君子所不干的。

四:荀子的书籍篇章

《荀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三十三篇,据《刘向校书序录》记载当为三十二篇。 劝学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苟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 王制篇第九 富国篇第十 王霸篇第十一 君道篇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议兵篇第十五 强国篇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七 正论篇第十八 礼论篇第十九 乐论篇第二十 解蔽篇第二十一 正名篇第二十二 性恶篇第二十三 君子篇第二十四 成相篇第二十五 赋篇第二十六 大略篇第二十七 宥坐篇第二十八 子道篇第二十九 法行篇第三十 哀公篇第三十一 尧问篇第三十二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