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怎么写
需要哪方面的?仅供参考:
顾客要求未识别、未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内部管理体系审核未按审核计划进行实施、纠正措施的有效性验证不能提供证据、生产过程操作未按作业指导书进行实施、质量文件修改后未进行审核批准、最终检验未按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检验、不合格品控制未按文件要求进行实施等等。
二:企业质量管理概况怎么写
是给自己组织内部使用的还是给外部审核组织看的?
包括现在运行的质量管理系统简介,管理者代表,组织架构,体系结构,运行结果,内审结论,组织的质抚方针,质量目标,每年的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产品的质量状况,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及结果,产品质量发展期望等。
三:公司质量管理概况
是给自己组织内部使用的还是给外部审核组织看的?包括现在运行的质量管理系统简介,管理者代表,组织架构,体系结构,运行结果,内审结论,组织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每年的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产品的质量状况,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及结果,产品质量发展期望等.
四:质量管理行业的现状如何?是否值得进入?发展前景如何?
我是质量管理岗位从业者,在一家上市国企,5年了,见证了这个公司的质量管理部门从兴盛到衰弱的过程。衰弱的原因是,一方面公司的质量管理更多的务虚,自损了地位。质量总监讲重点放在六西格玛项目上,已经被他推动到工程师或主管以上要晋升必须有绿带项目,否则免谈。而了解六西格玛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一套非常精深的方法论,掌握难度太大了,而且是用于解决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但我们的现状是,所有培训过的估计平均掌握了3成知识,然后开始做项目,基本是已经有解决办法的项目,做项目只是为了写报告有绩效。一个公司一年几十个绿带,十几个黑带,对于一个以代工为主业务的制造企业,真的很难相信,然后每个项目都是几十万的收入,算的好像是工作额外创造的利润,还有财务审批,一年算下来一年收益上亿,我们公司年净利润才1个多亿,就是一个互相打马虎眼的面子工程。一方面,真正在制造现场的QE/QC/QA逐渐被总监抛弃,现在已经属于制造的总监管理,说来有点丢人。这其实是一个自废武功的过程,自己不重视,几年来,把自己放在一个就搞搞抽检的部门,最终产品出了投诉,说我是抽检,而且只抽检外观,好真流出问题都在生产。而抽检到问题时,也只是返检一下,长久持续,大家就越来越觉得质量管理部门作用微乎其微了。随着制造业员工流失增加,90后员工管理难度增大,质量问题越来越大,而我们部门始终守着十年前的观念不变,完全看不出主动质量管理的迹象。到这,死就在所难免。我是被高职位留在这里的,我大概是年纪最轻的高级工程师。但是,说这么多,其实不难看出我对质量管理有很多的想法,也深切热爱。但选择企业时一定要慎重,选择主动型质量管理为主的公司。质量管理岗位好在哪儿还是要交代一下,如果你对管理有兴趣,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管理岗位。事实上它弹性非常大,我们说的大质量概念是在说所有环节都在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做贡献,你都可以管,当然你也可以守着最终的成品。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岗位,我一直有新的东西可以做,可以学,所以不知不觉坚持了5年。
五:质量管理的国内外现状 10分
你的问题似乎是论文题目,不是简单就能满足你的要求的,但下面几点我的理解供你参考:
尽管行业、产品不同,但现在工厂都注重产品的质量管理,此为一个制造型公司存在的基本条件;
国外产品的质量管理已经经过质量检验、质量控制、质量过程控制发展到从产品本身质量到供应链到售后到新品开发等一系列的质量管理体系活动;
国内公司基本具备执行ISO9001质量体系的能力,目前也在借鉴非本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此能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全面管理。例如汽车行业的TS16949等;
国内企业在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时还是存在对体系要求只是简单表面了解和执行的层面,缺少深入研究和自我挑战。仅处于满足体系要求的及格水平,要想有稳定全面的产品质量还是要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请采纳。
六: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从哪几个方面
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首先看质量目标达成情况,存在问题;并对问题排序,找出主要问题
然后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分析原因;
然后找出主要原因,针对主要原因采取措施改进。
七:质量管理的现状是什么?
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仅停留在文件上,实际的管理大多还是按习惯,谁权力大按谁的办。
八:如何实现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仅供参考
改进是指为改善产品的特征及特性和或提高用于设计、生产和交付产品的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所开展的活动;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持续改进的对象是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该过程使用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他方法,其结果导致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一、持续改进的目的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企业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最高管理者应对持续改进做出承诺,全体员工要积极参与持续改进的活动。
二、持续改进的现状:
三鹿事件、毒胶囊事件让我们不难想到这些企业没有抓质量吗?它一定少不了质量管理系统,同时,还会有各种经质量部门认证的“合格”后颁发的一系列证书。那么,在质量体系运行中是否有效运行?难道没有持续改进吗?……
目前许多企业多数没有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他们对持续改进的认识仍停留在表层,遇事处事,当出现不合格产品产生退货时,质量管理部门没有对产品缺陷进行分析,售后服务也没有对服务过程进行反馈,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孤立运行。因此,对不符合问题原因的识别很关键,作为持续改进过程的输入,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持续改进的效果。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识别不符合的原因活动有多种,通常采用的一致改进的方法是:基于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评价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不合格,当然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方法,提供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产品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导致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企业范围内理解并掌握这种一致的改进的方法,可以快捷有效地实施持续改进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
企业在持续改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持续改进的主动性不够
企业为满足“审核要求”而采取的一些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多数情况只停留在问题的表层面上,局限在针对审核中已出现的问题,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认为自己已达到了很好的水平,不是主动地“出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等着别人来查找问题,企业还能谈持续改进吗?
2.领导重视不够
领导是一个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者,是任务分工的策划者和资源的分配者,领导的承诺和积极参与,对建立并保持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并使相关方获益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企业领导并没有意识到质量体系对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只是因顾客的要求而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其心态仅停留在为了拿到一张证书,那么,企业肯定会陷入两套体系的困境中。
3.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差
部分企业的体系文件操作性不强,作业文件更新滞后。有的企业无视设备更新、人员变化和顾客提出的新要求,认为作业文件可有可无,原来的作业文件不能够及时更新,仍按惯例操作,我行我素,出现问题,悔之莫及。
4.员工培训实践效果差
培训实践效果分三方面,一是为了完成年度员工培训计划,编制的培训内容不全面,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企业的发展毫无促进效果,二是培训照本宣科,无实战效果,训而无用,不能将所学用于实践中,培训后,依然是“原来该怎么干现在还是怎么干”三是培训对象脱层,不重视,如参加标准培训的管理层人员不参加,认为那是操作人员的事情,到实际生产中出现管理与操作不一致,面对问题说不清。
5.内审员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企业在审核中,审核员对审核的内容只是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就认为企业的体系运行符合要求,不能够继续往下查;在现场审......余下全文>>
九:描述某公司的质量管理现状应该怎么描述
质量管理共分以下几个区域:
1.IQC
2.IPQC
3.QA
4.QE
你描述现状时必须从这些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然后最好是有一些数据对比,目标达成对比等。
十:我国质量管理现状以及策略
我国质量管理现状以及策略: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Quality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 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
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
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久米均等人,都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世界范围内TQM的实施状况和代表人物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国外的实施现状
60年代以来,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企业在运用时又加进了一些自己的实践成果,各有所长。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世界的工业需要恢复。全面质量管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以及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这三种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各有自己的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
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无缺陷运动。这项活动来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为了能够确保军品的生产质量,各个工厂成立了一些最新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第一次展开了质量成本或质量费用的研究,即认为质量管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故障费用、评价鉴定费用和预防费用等。
◆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
从70年代开始,日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它是在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QC小组这种全民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形式,QC小组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