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爱国运动,学生是这次运动的主力军.但是传统观点往往把这个"学生"范畴定格为国内的进步学生,而大量史料表明,留日学生在此次运动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早期留日归来的抑或是当时滞留日本的对运动的准备、组织、发动、领导都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在五四运动中,广大学生之所以不顾高压,奔走呼号,他们的爱国行动之所以能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层人物和广大工商界群众的支持,就是由于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今天,要胜利跨人21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真正使中华民族振兴起来,更要大力发扬爱国主义。
二: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仅说几个代表人物。
傅斯年先生,当时的领导者,后任台北大学校长。
罗家伦先生,曾任清华大学校长。
此二君者,当时只是倡导有教养的对政府表示抗议。包括段锡鹏等。
至于匡互生等火烧赵家楼,其实后世看来,反未必是正途。
其他代表人物,比如罗隆基,后任民盟中央副主席,首任森林部部长,反右时成为全国第二大右派,至今未获平反。
许德衍,后成为九三学社主席,反右时参与过整储安平等。
三: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学习五四运动中学生和工人的一种什么精神?我们应该以哪些实际行动去发扬那种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现代知识分子,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导致文化转型的产物。如果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称之为中国第一代的现代知识分子,那么,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则可以称之为中国第二代的现代知识分子。这些由文化冲突而获得主体高度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习”重担的现代知识分子,亦被称之为“先进的中国人”。[1] 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或文人群体,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体现一种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人。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鲁迅无疑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意识、观念、学说、主张和人格等,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特征,尤其是他的现代意识的构成和心路历程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特征,可以说,正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
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对解决这个历史主题的主体能够产生强大推动作用的精神。五四精神反映着五四运动不同于前此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又是五四时期那一代时代先锋的崭新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为以下四个统一:
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作为跨越世纪的一代人有责任将自己即将送走的世纪中所积累的精神遗产带进新世纪,五四精神就属于这样的精神遗产。因此,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
今天是五四运动9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2日上午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同广大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号召当代青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条希望,指明了当代青年前进的方向,对于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大力弘扬五四精神,把伟大事业胜利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90年前,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北京青年学生奋起抗争,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历史由此迈入新的历程。
这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面对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仁人志士们在苦苦求索:中国向何处去?中......余下全文>>
四:中国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0分
:.青年在五四运动中占主导地位,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畅.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五:根据材料说说五四期间陕西学生运动是怎样开展的作用如何
作者:马武玲——《略论陕西学生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基本经验》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学生运动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群众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一样,这个时期陕西青年学生运动在陕西革命史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陕西人民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这个在陕西革命史上做出巨大贡献和起过重大作用的青年学生运动,史学界对它的研究,尤其是系统的研究,至今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与此有关的研究大都是从陕西地方党史、地方革命史、共青团史、青年运动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就陕西学生运动史进行初步系统研究,对弥补史学界对此研究的缺憾,引导和教育当今的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陕西学生运动的爱国传统和革命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的学生运动作了初步系统研究。其中第二、三部分是重点和核心。
第一部分概述了陕西学生运动的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学生运动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高潮阶段:
一是从1919年5月至1924年6月,响应五四运动,传播马列主义;
二是从1924年6月至1931年9月,创建陕西党、团组织,积极投身大革命洪流;三是从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奋起图存,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四是从1945年8月至1947年11月,开展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五是从1947年11月至1949年12月,为迎接陕西全境解放而斗争。通过历数不同阶段陕西全省各地的学生运动,从总体上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的学生运动,是与这一时期陕西人民革命斗争的总进程相协调、相配合的。
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陕西学生运动在陕西人民革命斗争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装斗争是革命斗争的主要斗争形式,但是,如果没有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不可能胜利的。纵观整个陕西人民革命史,青年学生运动是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人民革命斗争中,始终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反映了学生要求,维护了学生利益;锻炼了广大学生,为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党中央指导国统区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部分,从理论上总结了陕西学生运动的基本经验。其基本经验:
一是党的领导是学生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爱国青年学生成为马列主义者的必由之路;
三是同整个人民运动相结合,是学生运动的根本方向;
四是不断建立和完善学生组织,特别是建立学生核心组织,是学生运动巩固、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是讲究斗争策略,不断提高斗争艺术,是学生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些经验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始终坚持严肃认真的态度,贯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忠于史实,精心分析,高度概括。使文章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新意:
一是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学生运动的光辉业绩。既反映了陕西地区的学生运动,又反映了旅外陕籍学生的斗争;既反映了陕西国统区的学生运动,又反映了陕甘宁根据地、解放区的学生运动;既反映了中心城市的学生运动,又反映了其它地区的学生斗争。文章对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学生运动的全貌,作了概括的描绘和客观的反映。
二是通过对大量的史料的收集、整理、筛选、分析,挖掘出一些新史实,第一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学生运动历史作用及基本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吸收了相关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使文章大体上反映......余下全文>>
六: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及意义
五四运动,一般指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以青年学生为主和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起因为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德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在台湾教科书中,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多并为一谈,一般民众亦皆称两者合为五四运动”,可视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定义。 背景 《每周评论》关于山东问题 新思想的传播与白话文运动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在年轻一辈中产生影响,但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著《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北京大学为首的高等教育发展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即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革,但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北京为首的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民初以来的反日以及国耻情绪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于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的不满,被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而发挥作用。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其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 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为1、"胶济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