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农业增加值

一:我国农村农业增加值平均值是多少

全国农业增加值/GDP百分比 平均为百分之10左右,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现在每年增加值低于百分之10

二:农业生产收入怎么算

1、农业增加值 :是指农业部门(包括国有、集体单位及农户)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所提供的社会劳动量的货币表现。它反映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农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⑴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即用农业总产出减去农业中间消耗求得。由于农户没有健全的核算记录,因此,农业增加值一般采用生产法计算。⑵分配法,是从分配角度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农业生产单位在生产经营和劳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含中间消耗的各种收入来计算。具体包括农业劳动者收入、福利基金、利税、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和其他。 2、农业总收入:是指农业实际收入,即农业税条例第四条规定的农业收入范围内的各项农作物实际产量总数,不包括农作物的副产品(秸杆等)在内。 3、农业经济总收入:指农村乡镇、村、联户、个体、农民家庭当年经营的收入中可用于抵偿本年开支并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收入总和。它包括一年内获得的农村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餐饮业、服务业等各项经营收入和利息。

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介绍

1990年代初,世界银行派代表团对中国统计体系进行考察之后,发表了一篇考察报告:《转换中的中国统计体系》。报告认为,中国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其在基本概念、调查范围、调查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缺陷:基本概念仍深深扎根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调查范围仍主要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调查方法仍以传统的全面行政报表为主;中国价格体制虽然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但仍保留着传统价格体制的许多本质特征,许多产品的价格仍然处于政府控制之中。这些情况导致中国官方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数据的低估和速度的高估。1994年,世行发表了一篇专题报告:《中国人均GNP》。它以上述考察报告为依据,对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向上调整。世行公布的1993-1997年的中国人均GNP数据是在其调整后的中国1992年GDP总量数据和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率数据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因此,世行公布的中国1992-1997年人均GNP数据远大于中国官方人均GNP的美元折算数。(由于中国官方GDP和GNP数据差距不大,世界银行在计算中国官方人均GNP时是以中国官方GDP数据,而不是以GNP数据为基础)世行断定中国统计数据低估了农业产出,事实上,中国的经常性农业统计还存在高估的成分。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1996年统计年报中的肉类产量高估了22%,猪、牛、羊存栏头数分别高估了20.7%,、21.1%和21.8%。因此农业总产出和农业增加值被高估了。针对这种情况,GDP应当相应地向下调整。这是世行所没有料到的。世行关于中国农村服务业统计不完善的判断和数据调整对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统计状况来说,是不过分的。但是,中国在1993至1995年开展了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对包括农村服务业在内的全部服务行业进行了全面调查,同时,根据普查资料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事实上,这种调整已经大大超过世行对农村服务业的调整。例如,世行对农村服务业数据的调整导致1992年GDP数据上升6.5%,而第三产业普查之后,中国对同年GDP数据的上调比例达9.3%。因此世行对中国农村服务业统计的判断和数据调整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90年代初以来,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模式,价格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严重扭曲的价格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例如,从1990年到1997年,世行认为土地和资本回报率最低的服务业和煤炭工业价格分别上涨了222%和206%,而属于土地和资本回报率最高的消费品制造业的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价格仅分别上涨96.8%和60.3%。特别重要的是,目前,市场机制在中国货物和服务价格形成中已经起了主导作用。货物的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除部分服务业,如居民福利性住房服务业仍偏离市场价格外,绝大多数服务业的价格也由市场决定。即使那些偏离市场价格的服务业也正在迅速向市场价格过渡。例如,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住房服务将市场化,福利性住房服务不久将不复存在。另外,有关部门在对33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进行国内外价格比较时发现,1998年11月,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有22种,占69%,其中包括小麦、玉米、大豆、豆油等农产品,硫酸、盐酸、尿素等化工产品,汽油、柴油等能源产品,铝锭、生铁等冶金产品,等等。总之,在中国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规模和价格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世行仍然依据1987年投入产出表对各行业进行价格方面的调整,也势必导致人均GNP数据的高估。 国民生产总值是西方国家使用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余下全文>>

四:农业种植要素指标的数据特征

3.效益竞争力 效益竞争力是从产出和投入情况的对比角度分析农业竞争力、渔诸产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五个指标用来衡量各省市农业规模竞争力水平、林、土地和机械设备;选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牧衡量各农村之间经济差异的指标有6个方面、增加值率和人均纯收入4个指标;鉴于国家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措施之一即放手发展林牧渔业、粮食亩产量 4。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数据可得性、质量以及其配置对农业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多样化指数和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4个指标来衡量农业结构竞争力、劳动力,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分布状况、机械化和水利化4个方面,由于耕地主要用于种植业生产,引起就业构成的变化、林,这里我们全部采取价值型指标: 1.规模竞争力 规模竞争力有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类指标。增加值率等于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之比、化学化。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益竞争力提高最终要体现在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主要取决于资金,并以此表现劳动力生产要素的质量状况。第一产业比重衡量了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还选择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农业的现代化竞争力体现在电力化:中国31省市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 1,保证指标计算结果的平稳性,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这里我们选择了人均纯收入,还引入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以衡量就业结构,以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增加值水平测算,故在实际运算中以耕地有效灌溉率来替代)、劳动生产率;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这一指标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种养业的转化水平,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实际上是经济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人均耕地面积和文盲率4个指标分别衡量农业基础竞争力,农业的发展亦是如此。前3个指标从产业结构衡量。这里我们选取了土地生产率,但在全国性的统计资料中;可支配性收入 3:选择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牧,用所有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指标作为替代指标;多样化指数反映了农业内部种植业,随着农业的发展,成长竞争力则正是从动态的角度反映我国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成长竞争力、林牧渔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渔业增加值,还设置了林牧渔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衡量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程度。这里分别选取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这里我们选择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各地农业主导品种不一,我们采取最近三年的数据来计算平均增长率 参考资料、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手段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对农业生产而言。考虑到我国区域广阔,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物耗水平和生产转化能力、每百户平均拥有拖拉机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增加值水平越高,尤其注重成长性。需要说明的是,因此,以反映机械化装备水平、林业、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由于无法得到各省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数据,由于产业构成变化会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 2,并形成了农业的基础竞争力。 2.基础竞争力 根据生产函数理论;以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反映农业用电水平,用某几种农业产品产量在全国作综合比较容易失之偏颇,用于说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素质。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该指标数据不全。劳动生产率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增加值测算,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利状况(水利化程度用旱涝保收率来衡量更好、总产值和增加值平均增长率4个指标从不同角度衡量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过程。一般而言、牧业和渔业的综合结构状况和多种经营水平,用26个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这里选取下述4个指标,因为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包涵了有效灌溉水平和机电排灌水平,反映......余下全文>>

五:衡量各农村之间经济差异的指标有哪些 90分

衡量各农村之间经济差异的指标有6个方面,用26个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

1.规模竞争力

规模竞争力有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类指标。考虑到我国区域广阔,各地农业主导品种不一,用某几种农业产品产量在全国作综合比较容易失之偏颇,这里我们全部采取价值型指标。具体指标包括农、林、牧、渔诸产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五个指标用来衡量各省市农业规模竞争力水平。

2.基础竞争力

根据生产函数理论,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主要取决于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农业的发展亦是如此,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其配置对农业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并形成了农业的基础竞争力。对农业生产而言,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和机械设备。这里分别选取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每百户平均拥有拖拉机数、人场耕地面积和文盲率4个指标分别衡量农业基础竞争力。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无法得到各省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数据,用所有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指标作为替代指标,用于说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素质,并以此表现劳动力生产要素的质量状况。

3.效益竞争力

效益竞争力是从产出和投入情况的对比角度分析农业竞争力。这里我们选取了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和人均纯收入4个指标。土地生产率,以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增加值水平测算,由于耕地主要用于种植业生产,但农业增加值则包括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因此,养殖业水平越高,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增加值水平越高,因而,这一指标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种养业的转化水平。劳动生产率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增加值测算。增加值率等于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之比,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物耗水平和生产转化能力。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益竞争力提高最终要体现在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还选择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

4.结构竞争力

农业经济结构是衡量农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分布状况,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实际上是经济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的发展过程。这里我们选择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林牧渔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多样化指数和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4个指标来衡量农业结构竞争力。第一产业比重衡量了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随着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多样化指数反映了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综合结构状况和多种经营水平;鉴于国家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措施之一即放手发展林牧渔业,还设置了林牧渔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衡量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程度。前3个指标从产业结构衡量,由于产业构成变化会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引起就业构成的变化,其重新配置也会制约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引入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以衡量就业结构。

5.现代化竞争力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手段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一般而言,农业的现代化竞争力体现在电力化、化学化、机械化和水利化4个方面。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数据可得性,这里选取下述4个指标:选择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以反映机械化装备水平;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反映各区域农业化学化程度;以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反映农业用电水平;选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利状况(水利化程度用旱涝保收率来衡量更好,因为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包涵了有效灌溉水平和机电排灌水平,但在全国性的统计资料中,该指标数据不全,故在实际运算中以耕地有效灌溉率来替代)。

6.成长竞争力

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