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模型内容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内容分析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中解释的汇率从初始均衡状态到达新均衡状态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式中A代表初始均衡点,M0为初始货币存量,P0为与初始均衡点相对应的商品价格,S0为初始均衡汇率。其调整过程是: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了货币供给量从M0增加到M1时,由于产生了瞬间的货币超额供给,作为资产价格的利率和汇率会作迅速调整。由于价格粘性,在价格水平来不及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下降,同时汇率从S0调整至Sb(本币贬值),即所谓的汇率超调(汇率超调的程度取决于M线的斜率,M线越陡,汇率超调程度越大)。经过一段时间后(从t0到t1),价格开始做出滞后反应,而此时的利率水平经过短暂的下降之后,会由于国际资本的流入而上升,而货币的超额供给导致预期通货膨胀而使利率上升,相对利率的提高又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入。从而使货币的超额供给得到缓和。随着价格的进一步上升,最终使货币的超额供给完全消化。这时汇率则从超调状态B点(P0、Sb和M1的交汇点),到达E点(Pe、Se、M1的交汇点)。在E点上,汇率、利率、价格、货币存量和产出重新达到了均衡状态。此时,购买力平价成立,这既是所谓的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原因。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与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区别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和国际货币主义汇率模式都强调货币市场均衡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同属汇率的货币论。后者由于假定价格是完全灵活可变的,被称作弹性价格的货币论(flexible-price Monetary Approach),而汇率超调模型修正了其价格完全灵活可变的看法,被称为粘性价格的货币论(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
二: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多恩布什认为,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率对外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三: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介绍
汇率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简称为“超调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Dornbucs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与货币模型相比,这一模型的最大特点在于认为商品市场与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点,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经济存在着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过渡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短期平衡,是指价格还来不及发生变动时的经济平衡。由于在一段时期后,价格才开始调整,所以长期平衡就是价格充分调整后的经济的平衡。可以看出,货币模型中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市超调模型之中长期平衡的情况。
四:价格粘性的区别
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论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粘性论;二是实际价格粘性论。名义价格粘性论包括菜单成本论,代表性理论为:菜单成本和经济周期论;近似理性经济周期模型;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等。另外还有交错调整价格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采用交错而不是同步方式调整价格。而实际价格粘性论包括厂商信誉论、需求非对称性论、投入产出表理论、寡头市场和价格粘性论。工资粘性论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名义工资粘性论的代表性理论有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等。实际工资粘性论典型理论有: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和局内—局外人理论。隐含合同论包括公开信息隐含合同论和非对称信息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效率工资和劳动市场;效率工资的微观基础;效率工资和失业。失业滞后论也包括三方面:纯局内人的工资调整;有局外人压力的工资调整;失业的持久性和工资调整。
五:(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粘性价格?
1)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工资粘性指工资不能迅速调整。
(2)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3)名义工资粘性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实际工资粘性指各种工资之间的相对工资抚有粘性。
粘性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不容易发生变动,而弹性就是指价格非常灵活。一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着供求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动,具有相当的弹性,从而可以促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有官定,不随市场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具有粘性。这只是简单意义上的阐述。更深入一点地说,这是模型建立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条件。凯恩斯就认为在为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价格具有粘性,当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化,价格就是弹性的。
六:什么是价格粘性?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价格粘性又有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之分,其定义如下:
1、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
2、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价格粘性形成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着供求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动,具有相当的弹性,从而可以促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有官定,不随市场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具有粘性。这只是简单意义上的阐述。更深入一点地说,这是模型建立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条件。凯恩斯就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价格具有粘性,当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化,价格就是弹性的。
七:哪种汇率决定理论描述的利率与通货膨胀率
资产市场说特别重视金融资产市场均衡对汇率的影响,认为应将汇率看成一种资产价格。依据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资产市场说可分为货币分析法与资产组合分析法。而根据对价格弹性的假定不同,货币分析法又可以分为弹性货币分析法和粘性价格分析法。
1.货币分析说
货币分析说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加以发展的,其倡导者是H.G.约翰森。认为汇率变动是由货币市场失衡引发的,引发货币市场失衡有各种因素:国内外货币供给的变化、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变化以及国内外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通过对各国物价水平的影响而最终决定汇率水平。
(1)弹性价格货币分析分析法&货币主义模型
①弹性价格货币分析分析法&弹性价格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尔、穆萨等。
②基本思想
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而不是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弹性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模型为:
该式表明,本国与外国之间货币供给水平、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以及利率水平,通过对各自物价水平的影响决定了汇率水平。这样,弹性货币分析法就将货币市场上的一系列因素对汇率水平影响引入到的汇率决定之中。
(2)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超调模型
汇率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简称为超调模型,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于1976年提出。该理论指出,在短期内,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具有粘性,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成立。但证券市场反应极其灵敏,利息率将立即调整,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由于价格在短期内的粘性,经济均衡的恢复完全依赖于利率的变化,导致利率必然超调。与利率的超调相适应,汇率也的变动幅度也超过长期的均衡值,表现出超调的特征。
超调模型首次涉及了汇率的动态调整问题,创造了汇率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汇率动态学。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超调模型是对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一种综合,对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从而成为国际金融学中对开放经济进行宏观分析的基本模型之一。超调模型是建立在货币主义模型分析基础上的,因而也具有与货币主义模型相同的一些缺陷。
八:什么是价格粘性和价格弹性?
粘性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不容易发生变动,而弹性就是指价格非常灵活。一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着供求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动,具有相当的弹性,从而可以促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有官定,不随市场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具有粘性。这只是简单意义上的阐述。更深入一点地说,这是模型建立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条件。凯恩斯就认为在为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价格具有粘性,当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化,价格就是弹性的。
九:国际金融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中增加本币供给,为什么利率不变?
这句语是有问题的。就国内来说,利率上升,会使人们增加储蓄,减少投资与消费(支出),物价下降。就国际来说,利率上升,导致套利活动,使短期内引起对本币的需要,本币升值,从购买力平价来讨论,由于本国的礌价下降,同相本币的购买力增加,也会使本币升值。
十:什么是汇率超调模型?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Sticky Price Monetary Approach)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又称为“超调模型”( Overshooting Model),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鲁迪格·多恩布什 ( Rudig er·Dornbusch)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