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临写颜真卿《祭侄文稿》
这本帖我练了一年,我先单字练,再两个字连起来练,然后整体练。哈哈。
二:临祭侄稿
楼上的介绍很到位。我就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来说说选择哪个的问题。
个人觉得,相对而言,祭侄稿相对好入手一些。无论结体还是用笔都比较好掌握。唯对功力要求高。但,祭侄稿毕竟只是短文,字数不多不太适合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掌握颜真卿的书法精髓。
相对而言,争座位贴,先在字数就占有优势。呵呵,洋洋洒洒的好多好多字啊。即便贴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仆射”、“宰相”“尚书”等字其变化还是很有味道的。有的偏于楷书,有的纯用草书。更有一些小字,更为古意盎然,笔力遒劲,令人叹为观止。(呵呵,我的头像就是取自争座位的字,看看吧,笔笔断,笔笔连。初观之,静若处子,细看之,飞动有势,真的是美不胜收啊。这种字,在争座位贴中随处都是,比这好的还有好多好多)何况争座位贴的字多数都为行书书写的。
楼上说争座位贴有矜怒之气诚所以然者。但争座位不是通篇的都含有矜怒之气的。这和我们写信一样,当刚开始写信的时候,都带有一些的感情色彩。但随着思路转向了字斟句酌的时候,那种情绪就渐渐的平复了。我很赞成米老说的那句话,篆籀之气,在争座位中表现的很是淋漓尽致。而这种篆籀之气在祭侄稿中是学不到的。
书法这个东西,若只是看看结体间架用笔用墨这些简简单单的问题,就不能称之为上品了。古人说“书至极处能移人性”,“书为心画”。“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当你的字能传达出你的情感,那么就说你可以了。从这方面来说,无论争座位还是祭侄稿都是颜真卿的巅峰之作。两者之间孰优孰劣很难说清。
我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书法爱好者。我现在还在单位有空的时候就临临争座位,或者看看它。我只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些字,仿佛是美酒佳酿一样令人心神俱醉。我不去考虑什么时候我能写出这样的字,只是觉得这些东西,可以忘忧。给人以美的享受。
说了一大堆,我觉得你的选择方向就是你的爱好方向。当你喜欢争座位的时候,就安下心来临摹它,同样若是喜欢祭侄稿也一样的。当觉得学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将两个贴都学学。值得注意的是,最好还是临原帖,毕竟原帖才最能反应出作者的风神。你说呢?
祝进步。
三: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请高人评价
写的不错
四:求书法《祭侄文稿》鉴赏??
《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 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另二件为王羲之书兰亭集序和苏 轼书寒食帖),它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 麻纸本,行书 纵 28.2 厘米 横 75.5 厘米,23 行,每行 11—12 字不等,共 234 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 “鲜于”等印;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 清内府等收藏,现藏中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目录 《祭侄季明文稿》简介 译文注释 创作背景 作者传略 著录集评 《祭侄季明文稿》简介 译文注释 创作背景 作者传略 著录集评 展开 编辑本段《 祭侄季明文稿》 编辑本段 《 祭侄季明文稿 》 简介 《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手书)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中国书法史上三大行书书法帖之 一, 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另二件为王羲之书兰亭集序和苏轼书寒食帖) 天下第二行书” , 天下第二行书 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麻纸本,行书,纵 28.2 厘米,横 75.5 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 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 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 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中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季明稿》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平稿;杲卿和季明父子遇 难之后,真卿曾派人寻得季明的头骨;他对兄侄为国家壮烈牺钊三和颜氏 家族的“巢倾卵覆”,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情如潮涌,根本无 法顾及行文走笔的工拙,一气呵成,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文中大量 的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若滔滔江河一泻千里——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 于字里行间,观其字如睹其人——作者无意于佳,却写得神采飞扬,姿态 横生,笔势雄奇,超凡人圣。 祭侄季明文稿》 《 祭侄季明文稿 》 全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 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 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 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开衅,称兵 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戚,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 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 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 尚飨。 祭侄季明文稿》 原文( 附删涂字句) 《 祭侄季明文稿 》 原文 ( 附删涂字句 )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 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 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 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 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 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 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余下全文>>
五:为什么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它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比差在哪里?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草、行、楷书都已完成了过渡阶段,书法已经成为独立的观赏艺术,所以王羲之的创新符合时代的要求,与两汉、西晋相比,王
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
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
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所以《兰亭序》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品的艺术性,我们不能忽略它开一代书风的创造性,所以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
将它排为“天下第一行书”,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
关于《兰亭序》和《祭侄文稿》的气势问题,我认为基本上无可比性。首先是人,王羲之崇尚道家思想,清心寡欲,无为而为,及时行乐,有着
洒脱飘逸之气;而颜真卿忠君报国,死而后已,顶天立地,充满浩然之气。其次是作品,《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游山玩水、酒足饭饱之后发点感慨的
作品;而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祭侄文稿》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颜真卿心情极度悲愤,情绪难以平静,错舛之处
甚多,时有涂抹,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怎么比较?
关于用笔的问题,一个是方笔,一个是圆笔,笔法不一,用笔不同,怎么比?你能说圆笔就比方笔更先进,更富有表现力度吗?我认为不对。举
个不恰当的比喻,京剧中是梅兰芳的青衣好,还是盖叫天的武生好,怎么比法,我不懂。而陈教授根据自己的喜欢竟然在文中写道:“如《祭侄稿》
中‘何图’的‘图’,‘爰开土门’的‘开’,与《兰亭序》中的‘俯仰之间’的‘间’和‘固知一死生’的‘固’,一比较就明显地看出来了。”
这种看法太主观了一点。
对于历史上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定,笔者曾撰文谈到,确实有帝王喜好的原因。可我们细想,“《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
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姚淦铭语)请问晋朝之前
谁能做到一幅作品里有如此多的变化表现?它给后来者带来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就是陈教授喜欢的颜真卿也是王羲之的正宗传人。据卢携《临池
诀》载,智勇得家法传虞世南,虞世南传陆柬之,陆柬之传其子彦远,后传张旭,张旭传颜真卿。所以颜真卿也是王氏一门。根据中国的传统,不可
能将徒子徒孙的作品凌驾于祖师的头上,没这道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些东西不好用斗量,用秤秤。鄙意以为,还是应当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渊源有自的书法发展脉络。
六: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写的很乱还有修补的地方,学书法能临这个贴吗
一上来就学祭侄稿不是好选择,原因若干。
颜真卿的楷书史上评价为“颜筋柳骨”,也就是说,在规矩恭路非常棒。祭侄稿作为颜的“草稿”是将其书法功力,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写入纸张,传达的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上的传达,是初学者很难理解甚至根本看不出其中门道的,基于此,初学者最好不要一上来学祭侄稿,在学不懂的情况下,反而会产生严重的谬误。
第二,行书是建立在楷书基础上的书写体,它对于字形结体的要求更为严格,否则就变成了胡写,很多所谓书法家写出的东西令人看不懂,其实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如果不将楷书练好,就很难理解行书,以至于根本理解不了像祭侄稿里字形的由来,连字都认不全,就更不用说体势和气息的上下贯通。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学习祭侄稿。
个人理解,请指教。
七: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乱乱的 怎么说是 天下 第二行书?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
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为《祭侄文稿》写的跋语说:“唐太师鲁公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第一指王羲之《兰亭序》)。”连对颜体楷书持否定态度的宋代米芾也认为“颜鲁公行字可教。”他在评论《祭伯父文稿》时,认为是“天下奇书”。这两件草稿,用笔神妙,挺拔奔放,各具特色,和《争坐位稿》一起,堪称珠联璧合,是举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由于是真迹传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更被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这件草稿无论内容还是书法都极为典型。其内容背景是,在“安史之乱”时,河北二十四郡纷纷瓦解,只有颜真卿为太守的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和其堂兄颜杲卿为太守的堂山郡(今河北正定县)得以固守,抗击叛乱,并派杲卿三子颜季明在两郡之间往来联络。后来颜杲卿智取军事要地土门,取得重大胜利,便派长子颜泉明到长安献俘报捷,同时请求救兵。不料却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扣押,王私改奏章,据为己功,拥兵不救。堂山郡终因粮尽矢绝,被叛军攻陷,杲卿、季明父子等惨遭杀害,壮烈殉国,颜氏一门死于刀斧之下30余人。直到颜真卿回朝向肃宗哭诉事情原委,杲卿父子才得到表彰。“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又派侄颜泉明去河北寻访杲卿父子遗骨及流散家人,仅寻得颜季明头骨带回。颜真卿缅怀堂兄一门忠烈,“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怀着“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悲愤心情,和着血泪写下了这篇祭文。可以想见,临文之时,国难家仇,一齐拥上他的心头,感情悲愤激越,不计字的工拙,纵笔浩放,一泻千里,墨色时枯时浓,笔法圆转遒劲,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充分表露了作者激越悲愤的心情。细读草稿可以发现,开始途述身世,还比较平静,字也比较规矩、圆浑。写到“贼臣不救”以后,悲痛之情充溢胸间,字体打破了矜持的局面,字形、行距忽大忽小,时而滞重,如哽咽不前;时而纵放,如慷慨悲歌。错、漏的地方逐渐增多。写到“魂而有知,无磋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几个字时,已经达到了无意于书而气贯天成的极高境界。感情的波澜起伏,随着笔锋自然流露出来,这是因为临文之时,激昂悲壮的感情一发难收,长期积累的高超书法艺术,在不经意之中挥洒而出。所以文稿雄姿英发,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虽然多处涂抹而始终不能破坏文稿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原因正在于此。元代张宴在《祭侄文稿》的跋语中说:“住京师,尝会诸贤品题(颜真卿书法),以为告不如简,简不如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迹。”是说写楷书时比较严肃,容易拘束,而写草稿则挥洒自如,最能显现出作者卓越的书法艺术。宋代苏轼不但学颜书,而且对颜书有极高的评价,对他的人品更是景仰不已。他在《东坡题跋》一书中说:“吾观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丰采,非独得其为人而己,凛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斥希烈也。”说的是书如其人,颜真卿书法正是他刚正义烈、高风亮节的化身了。历代人们在赞赏和高度评价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都称誉敬仰他的人格品德,确是很有道理的。
释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余下全文>>
八:祭侄文稿第二个乾字到底应该怎么写?看了许多书法家的临摹示范都感觉不对劲
我写个给你参考
九:为什么祭侄文稿是难得的书法墨迹珍本
引用蒋勋:
所谓历史, 便只是---- 马蹄声、鲜血、和诗歌之爱。----蒋勋台湾风流人物、美学大师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其著述颇丰,有《舞动红楼梦》、《舞动白蛇传》、《给年轻艺术家的信》、《岛屿独白》、《美的沉思彩色珍藏版》《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天地有大美》、《多情应笑我》、《今宵酒醒何处》、《吴哥之美》、《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破译达文西密码》等。蒋勋:颜真卿「祭侄文稿」见证历史这次书法展使我停留最久的展品,是颜真卿墨迹亲笔所书涂涂改改的「祭侄文稿」。卅多年前在故宫随庄严老师上「书画品鉴」,老师曾调出「祭侄文稿」,在他副院长的小小办公室,四名研究生看著颜真卿少有的传世墨迹,各自思想著书法的不同问题。颜真卿的楷书是一千年来影响华人大众生活最大的视觉艺术,从小学生临摹的「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到满街招牌广告碑匾的字体,大多是颜真卿方正厚实的正楷,与日本所受王羲之线条飘逸流动的影响大不相同。笔意流转 绝美独特从石碑翻刻的正楷来看「祭侄文稿」,字体大大小小涂改无数,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但是正因为如此,真正面对第一手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这样的审美经验书家本人也无法再次重复,后来者的刻意「临摹」往往只能得其皮毛。「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五十岁书写的一篇祭文,一开始书写到年月日,「为乾元元年(西元七五八年),岁次戊戌,庚午朔三日」,接著书写了自己当时的身 分官职「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使,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颜真卿」,书帖前面六行,像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缓缓述说主题,主 题是叔父祭悼死去的侄子颜季明,「以清酌庶馐祭於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兵变,大军势如破竹,唐玄宗出奔逃亡四川,太子在甘肃即位,大唐江山靠几位重臣稳定。当时颜真卿守平原(山 东陵县),他的堂兄颜杲卿守在第一线的常山(河北正定线西南)。颜杲卿孤城被围,阻挡了叛军南下,也舒缓了大唐整军备战的时间。常山城破,颜杲卿被俘,不肯投降,敌军以杲卿爱子颜季明的性命威胁,颜杲卿破口大骂叛军,被拔去了舌头,也就是文天祥「正气歌」中「为颜常山舌」的 来源。结果,杲卿父子都遭杀害。两年后,颜真卿反攻,收复常山,寻找到侄子颜季明的尸骸,悲家国之痛,伤青春之逝,「惟尔挺生,夙摽幼德;宗庙瑚琏,阶庭 兰玉,每慰人心」,「祭侄文稿」的第二段是充满感伤的回忆,家族里优秀的青年后辈,生命正要开始,却遭屠戮残杀。笔触飞扬 叹为观止 祭文随著颜真卿的情绪进入悲愤痛苦的压抑,「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的第三段是乐章......余下全文>>
十:练书法的人,有没有人能把《兰亭序》《祭侄文稿》《食寒食帖》临写的跟真迹一模一样,急求有吗
意临的作品不可能达到一模一样。只有摹临的可以八九不离十。看一幅俺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