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干部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驻村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全县贫困村多在深山、库区一线,群众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从调研中了解到,一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

二、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

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多在深山库区一线,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愿望迫切,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影响了扶贫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如贫困村扶贫资金补助每年只有50万元,只有15%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解决稍大点的工程需要,成效不显著;产业开发补助每户平均1500-2000元,可谓杯水车薪。

二是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严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四是制约产业发展要素多。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精准扶贫项目难实施,扶贫到户产业需求项目零乱,小而散,一些养殖业项目属于短期效应,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单打独干难以发展一体化产业项目,且收入构成不合理,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占40%以上,如燕子河镇金冲村高血压患者多,且因中风、偏瘫使家庭贫困。“因教返贫”的现象仍是常态,中高等教育费用在农村家庭经济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致贫等也占很大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

为此,建议:

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要加快发展八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蚕桑等见效快、持续增收的产业化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将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分步实施,解决少数发展养猪等功利产业项目、产业项目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探索建立贫困户参股、入股或与龙头企......余下全文>>

二:上级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采取了哪些帮扶措施

事业单位帮贫扶困如何记账和需要什么票据,要看单位的帮贫扶困的行为依据。 如果是单位自己的行为,必须要求对方开具正式发票的,一般是开捐赠专用票据;如果有上级单位要求,那么以上级文件为依据,同时附上收款人或单位的发票或者收款证明也可以,这个收款证明要有当地单位盖章证明,比如说给个人的要有村委会的盖章证明。 记账时,计入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分录为:借: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 贷:现金 (或银行存款)

三:帮扶工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以帮扶贫困党员为重点,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各地、各部门组织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与贫困党员结成帮扶对子,采取党费提一点、党组织支持一点、财政资助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多渠道筹措贫困党员帮扶资金,及时帮助解决贫困党员在重大疾病、子女入学、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建立党员培训基地和创业实践基地,着力提升党员创业带富的能力。

四:企业帮扶怎么写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企业基本情况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清水河农场建于1960年1月,属州直中型农业企业,隶属于巴州农业局。企业注册资金1 303万元,土地规划面积13.56万亩,宜农可耕地11万亩,现已开垦7.3万亩,其中耕地4.2万亩。现有总人口12 97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4%。有职工2 717人,其中在职1 035人,离退休人员1 481人。下属有分场、公司、水管站、社区等十四个单位。主营业务为农业,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辣椒、工业番茄、果品等。

巴州清水河农场已是建场50多年的老企业,其老职工多,企业负担重,历史遗留问题也较多。截至2012年12月,全场困难职工家庭约占职工家庭总数的2%左右。从类别上看,困难职工群体包括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在场务农非职人员、停产企业失业人员、伤残人员、老弱群体等。为帮扶困难职工,多年来清水河农场党委、管委多方设法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大了帮扶资金的投入力度并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成立了由工会牵头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并以此搭建起了创建和谐企业的平台,形成了企业送温暖、再就业、困难帮扶“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近年来争取上级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职工进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医疗保险社会统筹;非职身份农民工及职工子女家属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50户420人争取进入了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269个残疾人得到了社会广泛救助,13个精神病人被送往州福利院进行治疗。每年节假日场党委、工会都会以现金及大米、青油、面粉、煤等物资给予帮扶救助。一系列措施和优惠政策的实施为困难职工家庭解决了大量现实问题。尽管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困难职工群体庞大,帮扶工作的覆盖面还不够大,导致困难职工群体总体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可以说困难群体数量有增无减,形势不容乐观,帮扶工作任重道远。所以在开展帮扶工作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帮扶中心的职能,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是当前我们亟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困难职工群体形成的原因

困难职工群体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备受各级组织的重视和关注。解决困难职工群体这一社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撑、社会的帮困救助和企业的真切关心。要解决贫困职工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找到形成贫困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解决困难职工问题。

1.因企业内部改革及历史遗留问题所致。多年来,清水河农场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是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农产品相对价格下跌,土地承包费高,1997、1998、1999年又连续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大面积农田冲毁,水利设施遭到毁坏,企业受到重创,很多职工经营亏损,职工承包土地的积极性挫伤,很多职工纷纷撂地脱离农场外出谋生。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的放开,经济作物的大量引进种植,农产品价格回升,职工自主经营收入也比较稳定,很多以前摞地脱离农场的职工及职工子女纷纷回场要求承包土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凸显,很多职工因无地可种只能靠打工维持生活,收入低。近十年来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几家工业企业因停产造成人员无法安置,到处打工,没有稳定收入。

2.家庭收入低所致。最常见于单亲家庭、子女上学及患大病导致家庭困难。在一个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相对比较艰难。目前我国的教育费用对于月收入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负担,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困难职工多靠东拼西凑筹集学费,造成家中生活更加艰......余下全文>>

五: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是什么意思?

结对帮扶是一项扶贫政策,即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城乡困难家庭的活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城乡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我国普遍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具体来说,结对帮扶是以先进带动后进,优势带领劣势的一种优势群体帮助扶持相对弱势群体的形式和手段,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对一,还可以是多对多结对。运用的地方非常的广泛。例如:某单位开展先进员工和普通员工结对帮扶推进生产的活动;某街道开展机关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的活动;某学校开展成绩好的学生和差生结对帮扶的活动,等等。

所以,结对帮扶只是一种帮助的手段,一种形式,一种载体。

六:如何开展帮扶工作,帮扶计划,解决实际问题的

强化牵线搭桥,搭建工作平台。合理调整包片领导及驻村干部,由包片领导带领驻村组长与驻村干部与各村干部、群众会面,宣传相关政策,增进干群关系,促进工作开展。同时,各村把在发展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向驻村干部介绍,驻村干部及时到实地调查核实,再结合帮扶实际,征求村委及群众意见,形成帮扶计划。

强化联系沟通,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党委、政府与驻村干部定期联系制度,驻村组长每月月底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工作。驻村干部定时报送信息简报,每月报送一次工作小结,确保驻村工作不走过场,工作落到实处。

强化监督检查,严明工作纪律。由纪委牵头,抽调人员组成督察工作组,采取电话抽查、实地查看等形式,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详细了解驻村人员的工作开展情况及作用发挥情况,并做好相关情况记录,以此作为驻村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强化信息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干部职工大会、村民小组会议宣传做好驻村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专人作为驻村工作联络员,及时掌握驻村干部工作动态,收集整理驻村工作相关材料,加强对干部驻村工作的宣传报道,对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大力宣传,为不断深化干部驻村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七:扶贫工作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全县贫困村多在深山、库区一线,群众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从调研中了解到,一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

二、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

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多在深山库区一线,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愿望迫切,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影响了扶贫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如贫困村扶贫资金补助每年只有50万元,只有15%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解决稍大点的工程需要,成效不显著;产业开发补助每户平均1500-2000元,可谓杯水车薪。

二是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严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四是制约产业发展要素多。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精准扶贫项目难实施,扶贫到户产业需求项目零乱,小而散,一些养殖业项目属于短期效应,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单打独干难以发展一体化产业项目,且收入构成不合理,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占40%以上,如燕子河镇金冲村高血压患者多,且因中风、偏瘫使家庭贫困。“因教返贫”的现象仍是常态,中高等教育费用在农村家庭经济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致贫等也占很大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

为此,建议:

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要加快发展八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蚕桑等见效快、持续增收的产业化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将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分步实施,解决少数发展养猪等功利产业项目、产业项目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余下全文>>

八:当前基层党组织生活存在哪些问题

(一)当前基层党组织生活主要存在的问题

1.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情况不好。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涉及表决、学习(理论学习和参观考察等)、汇报、交流、监督(批评与自我批评)、服务、民主评议等多方面的内容。但从实际情况看,基层党组织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普遍不到位。最严重的情况是一些支部除了进行表决(选举、处分党员)、组织参观考察等活动外,其他组织生活一概不开展。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有选择性地落实一些组织生活制度。能够完整开展所有组织生活的支部属于极少数。

2.党的组织生活质量不高。从集中学习情况看,理论学习、时政学习和党课走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读读报纸、看看电教片、传达上级精神,学习方式过于生硬,学习内容过于空泛,党员对集中学习内容感到枯燥和厌烦,学习效果普遍不佳。参观考察本是一种比较好的活动方式,但由于普遍不进行总结、引导,结果沦为纯粹的观光旅游休闲。从组织生活的内容看,不少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时,搞得最多的是参观考察和休闲娱乐活动,而很少开展学习、服务、报告、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活动。党组织生活变成“缴缴党费,读读文件,看看片子,碰碰杯子”,内容与形式不够丰富,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参与者心态淡漠,参与积极性很低。

3.组织生活受党内权力影响较大。党章规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但实际上比较普遍的情况是领导干部的双重组织生活往往落实不了,而且领导干部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越不参加组织生活。一些领导干部几乎从不参加支部组织生活。领导干部这种反面示范,对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4.服务党员做得很不到位。党组织为党员提供服务,其内容应该是很丰富的,例如:通过组织学习帮助党员提升理论分析水平与能力,深入理解党的重大政策,帮助党员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党员在党组织活动中发挥个人特长、提升成就感,等等。但是,目前除了偶尔开展帮扶困难党员活动外,其他服务开展得很不理想,特别是不注意创造让党员发挥个人特长的机会和条件,党员个人在组织中缺少成就感。

(二)主要原因

1.对基层党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组织生活是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所谓基础性工作,就是指很重要,缺了它不行。不仅起不到教育、监督、约束作用,反而降低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如果党组织主要靠执政的权力吸引党内外人士,主要靠干部任用这个权力来影响党内外人士,则其后果是非常危险的。任何一个组织如果缺少活力,就无法对其成员产生吸引力,无法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战斗力。因此,纵观基层组织生活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在于我们对基层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2.对基层党组织生活重视不够。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虽纳入了组织生活的内容,但着重检查记录,基本没有对组织生活质量、效果的测评考核。党建研究方面更注重研究时髦问题,没有重视研究如何有效开展组织生活这类基础性问题。不少单位开展党组织活动的经费不能保证。在开展理论学习、党课方面,对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理论培训严重不足,上级党组织又往往没有提供理论宣讲服务,导致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内容空泛。

3.党内权力干预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现有的党内权力体制使得党内握有权力的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客观上处于强势地位,并且在党内的强势程度与其所处党内权力体系的位阶高低、手里权力大小成正比,而一般党员和干部则相应处于权利弱势位置,很难对党内权力进行强而有力的制约与监督。在这样的权......余下全文>>

九:如何破解"干部干,贫困户在看"的难题

如何破解“干部干、贫困户在看”的难题

虽然2020年全部脱贫目标已定,扶贫也不能成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独角戏,可以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等竞争性政策设计,让那些习惯于“等钱要物,躺倒不干”的贫困户站起来、干起来。(人民日报 11月28日电)

部分贫困群众进取意识不强、内生脱贫动力不足已成为脱贫攻坚战的最大障碍。你和上级签订了脱贫“军令状”,完不成任务,你不能“脱钩”,这种“倚穷卖穷”的姿态真让人担忧,而且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在贫困群众中还并非个案。一方面是“等着扶、躺着要”的存在,这也是他们至今仍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扶干部过多“代劳”,贫困群众反倒一边站着,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扶贫独角戏”现象存在。

对症下药,扶贫先扶志。一是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要调整扶贫帮扶政策。变“输血”为“造血”,进行项目扶持,,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客观上不给其实现“等靠要”的条件,以此鞭策贫困群众主动学技术,多方跑市场,设法兴产业。二是强化教育。扶贫重在扶智、扶文化,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等现实问题,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输入,让贫困户成为脱贫的“主角”,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贫困群众用自己同政府“双人舞”互动摘掉贫困帽。另一方面要紧抓儿童教育,从根本上阻断精神贫困的代际传递。

强化舆论引导,驱除心中的“拦路虎”。一是做好思想工作,组织贫困群众现场参观成功脱贫的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通过眼见为实的参观学习,增强脱贫信心;二是抓好党建促扶贫。“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要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且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