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楚庄王欲伐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9楚庄王欲伐陈原文: %9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9楚庄王欲伐陈翻译: %9楚(荆)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9楚庄王欲伐陈阅读训练: %9(2009天津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16题。 %9选段同上,试卷附注释: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9楚庄王欲伐陈??伐:民怨上矣上: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9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6.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所学过的文章试做分析。(3分) %9参考答案: �4.伐:攻打,进攻。上:国君,君主。 �5.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 �6.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见截然相反。 %9 %9%9【你可能还想看的资料】 %9 %9 %9%9楚庄王欲伐陈 %9 %9 %9%9楚庄王欲伐陈中陈国的灭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9
二:《楚庄王欲伐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9一、原文: %9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疲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9——选自《吕氏春秋》 %9二、翻译: %9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的!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量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9三、点评: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9 %9【你可能还想看的资料】 %9楚庄王欲伐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9楚庄王欲伐陈中陈国的灭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9
三: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
小题1:(2分)(1)派(2)安宁(安定)小题1:(3分)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小题1:(2分)其国宁 陈不可伐也 ;民怨上,民力罢 陈可伐小题1:(3分)示例:①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不能满足于对事物浅表的认识,要进行深入的分析。③不能被假象迷惑,要把握事物的本质。④只有感官印象是不够的,还要动脑筋思考。(答一项即可) 略
四: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翻译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楚庄王要讨伐陈国,就差遣人去察看那边的情况
五:楚庄王欲伐陈……遂取陈蔫 翻译
楚庄王想要攻打陈国,叫特务去观察这个国家。特务说:陈国不能打啊。庄王问:为什么?特务说:那里城墙高,护城沟深,仓库积蓄多,这个国家内部也没什么矛盾啊!庄王说:应该能打陈国吧,陈国,屁大点地方却积蓄多,积蓄多就苛捐杂税多,苛捐杂税多人民就有怨言。虽然墙高沟深,但人民的力量消停下来了!就率领大兵攻打陈国,然后把陈国端掉
六:楚庄王欲伐陈 ① ,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 ② 深
小题1:答案示例: ① 派 ② 发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小题1:答案示例: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小题1:答案示例: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物力,宁国看重的是民心,而民心起决定作用。评分:3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①派 ② 发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做这类题时应注意: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力求做到“信”“达”“雅”。2、要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还原成现代汉语语序。3、要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沟洫:护城河。蓄积:积蓄的粮食财物。小题3:同一种现象,“使者”和“宁国”却做出了不同的判断,因为使者只是看到了陈国看似强大的外表,而宁国则看到了陈国腐败必亡的实质。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