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一:如何用设计思维推动组织变革创新

设计是伴随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全新设计观念的现代设计体系。它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及社会经济综合为一体,并以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而有效地进行具有全新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从而不断为人类创造更舒适、更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产品设计是运用工业设计的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去设计和创造现代工业产品的具体实践过程,是工业设计的核心内容。产品设计课程主要讲授产品设计程序、产品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法,并结合具体产品设计实例阐述设计原理、评定体系、要素和方法。设计实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创造力是创造活动的主观基础,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性思维,提高其创造力,进而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应当是产品设计课程首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1 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信息流往往是单向的,教师无法得到反馈。作为产品设计的教师,除了讲授一般的设计程序、原理、方法外,更为主要的任务在于制定合适的设计题目,使学生通过完成设计任务来体验产品设计的程序,并掌握产品设计原理和方法。对于相同的设计任务,学生所设计的产品是功能一致而造型多样的,这些方案在不同侧面体现和完善了产品的功能。这种功能与造型之间的不确定性,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决定了学生的主动性并增加了教师指导设计的难度。作为学生个体而言,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审美倾向、造型能力及认知能力,教师只有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才能确认对方的设计意图;只有通过课堂讨论才能使学生的方案及教师的意见有效地融合,从而调整学生设计方案中的偏差,以便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因此在产品设计课程中,教师除了必要的讲授以外,一定要在不同的阶段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方案阐述、展示、讨论。具体来说,可以要求学生制定调研计划,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分步实施;汇总并分析资料,实践头脑风暴法;展示方案,交流设计理念。在不同的阶段,学生可以充当不同的角色,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 营造创新氛围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事产品设计必须首先树立这种意识。要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就必须在产品设计课程中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创新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问,保持学生的设计冲动,树立其问题意识;分析产品设计案例,使学生吸纳成功的设计创意理念,并广泛留心和接受各种外来刺激,对产品设计产生强烈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想法予以正面的评价,使其保持内心的自由和良好的心境,营造宽容的、允许失败的专业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方案数量做一定的要求,使其坚信创造性设想越多产生优秀设计的概率越大的信念,通过多方案促其多设想,进一步培养其设计能力。设计产品涉及到产品的功能、造型形象以及物质技术条件。工业设计的学生必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作为产品设计课程以及以后设计工作中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主要倡导者是卢梭、杜威、布鲁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也曾提倡过。探究性学习使得工业设计的学生通过对产品的调查与研究迅速掌握产品的功能、结构、操作流程、使用环境、生产工艺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大量的资料积累基础之上,关键是要找出产品设计的主要问题,找到限制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目标的设想。探究性学习过程也是教师进一步拓展知识的过程,应该明确即便是探究性学习也要有一定的预设性,必须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激发引导学生。如果疏于指导,放任自流,学生的活动必然会游离于课题之外。因此作为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师必须制定相对熟......余下全文>>

二:如何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教学实践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意见》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并且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那就意味着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等诸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根据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特点,首先应该在专业教育中挖掘固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其次,开发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第三,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考评体系。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教育的实施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不同性质的课程体系作支撑,因此,要想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那就不是简单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几门创新创业课程的问题,而是要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和各类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类课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选课等)、公共选修类课程(综合知识和素质类)和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组成。其中专业类课程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教育为核心,公共基础类课程和公共选修类课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载体,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类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训练平台。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难看出,专业教育本身与创新创业教育从来就不是两码事,因为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养成以及社会实践训练,都是创新创业中不可缺少的,因此,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专业教育本身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一些高校教师本身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理念更多地停留在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的认知层次,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意识的唤醒。更有甚者,从入职到退休,一个教案和讲稿可以贯穿职业生涯的始终,这样的教育者本身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受教育者呢。因此,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只有全体教师树立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主动探索和挖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固有的创新创业要素,通过言传身教,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带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学习,为了职业生涯或创业生涯而学习,从而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只有所有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了环环相扣的、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生涯的各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才能切实做到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余下全文>>

三:如何从制度设计上促进创新和创业

1.培育创新文化,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氛围

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创新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精神层面,包括科学精神,价值观、世界观等;

二是制度层面,它是与价值观念相一致并能体现这种价值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政策以及评价体系的总和;

三是与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相对应的,表现为一种物化的、外在的形式与载体。

培育创新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弘扬科学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

(2)在政策导向上激励创新,将资源资金及保障条件向创新倾斜;

(3)在用人取向上,大胆起用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年轻人,特别注重具有大局意识和战略创新的眼光的将帅之才,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

(4)在制度保障上,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完备、系统的、能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

(5)在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倡导首创精神,反对墨守成规的工作作风。

2.发掘与训练人才,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取得一是引进二是培养。当今的大学教育造就了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一代。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是思想更开放、更活跃、更具有创造性的群体,适时地从他们当中选拔一些精英,作为新鲜血液补充进来,是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同时,应注重对组织内现有成员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创新型组织讲究的是全员参与创新。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成员的现有能力和岗位特点开展不同形式不同特点的培训。不同层次的培训,都要求不仅仅是传授和学习知识,更应注重训练创新的意识,培养一种勤于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只有当组织内所有成员的大脑都动起来了,创新才能成为组织的一种能力。

3.构造组织的创新流程

好的流程应该带给组织自由的空间,应能促进创新。皮特斯·T在《第六项修炼》中提出了一种名为“7一R”的创新流程。“7一R”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流程创新来实现组织的创新功能。“7一R”是:

(1)重新思考(RethinK), 它考虑的是“为什么/Why”的问题;

(2)重新组合(Reconfigure),它所关心的是流程中的相关活动, 为与“什么/What”有关的问题寻找新的答案;

(3)重新定序(Resequence),它所关心的是工作运行的时机和顺序,它的创新则来自于提出“何时/When” 的问题;

(4)重新定位(Relocate),它所注重的是活动的位置,是与“哪里/Where”有关的问题;

(5)重新定量(Reduce),它所牵涉到的是从事特定活动的频率(How many or Howoften),如“活动量要达到多少,要多久做一次?”等

(6)重新指派(Reassign),它是指工作的执行者由谁(Who)来做更好;

(7)重新装备(Retoo1),它关注的是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术与装备, 为与“如何/How”有关的问题寻找新的答案。

皮特斯·T指出,在“7一R”架构下运作虽然并不能保证创新一定会出现,但绝对有助于推翻旧观念及产生新观念。而创新的关键在于新观念产生得够不够多。皮特斯·T认为,“7一R”流程是一种能促进组织创新的流程。从“7一R”流程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该流程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回答关于企业现状和流程的七个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观念。从这个意义来讲,“7一R”流程是强调求异思维的流程。有学者研究指出,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因为求异思维总是生发于疑,见思于疑,突破于疑,最后形成异彩纷呈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求异思维是生成创新的最重要的内因。因此,在......余下全文>>

四:创新思维对创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海尔你用过吧这就是个下面是资料崛起与发展:从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知名的跨国企业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  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84年的20000多倍;2002年,海尔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18年前,工厂职工不足800人;2002年,海尔不仅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名牌战略”:中国第一品牌用户的忠诚度是与海尔产品的美誉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8年间,海尔的无形资产从无到有,2002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89亿元,跃居中国第一品牌。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2003年,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均拥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海外市场,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其小型冰箱占据了美国40%的市场份额。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9家。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布局。  2002年海尔实现海外营业额10亿美元,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海尔发展战略创新的三个阶段海尔十八年来的高速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靠创新。战略创新起着关键作用。  1.名牌战略阶段——在1984年到1991年名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磨出了一套海尔管理之剑:“OEC管理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2.多元化战略阶段——在1992年到1998年的多元化战略期间,别的企业搞“独生子”,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  3.国际化战略阶段——在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别的企业认为海尔走出去是“不在国内吃肉,偏要到国外喝汤”;而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搭建起了一个国际化企业的框架。海尔的成功美国《家电》杂志统计显示海尔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并对美国企业发出了“海尔击败通用电气”这样的警告;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亚太地区声望最佳企业”,海尔名列第七;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也将海尔评为“全球最佳运营企业”。同时,张瑞敏也获得了中国企业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最高美誉,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张瑞敏荣居第26位。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企业名单,海尔雄居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第一名。2003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分别选出“美国及美国以外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在“美国以外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中,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排在第19位。近年来,海尔已经有十几个成功的案例进入哈佛大学、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的案例库,成为全球商学院的通用教材,这在中国企业界是唯一的。张瑞敏本......余下全文>>

五:简述创新及创造和创意有什么区别?什么是创新?

迷糊 你自己看看书吧

创意

chuang yi

英文:originality

创意是什么?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大智大勇的同义;是导引递进升华的圣圈;是一种智能拓展;是一种文化底蕴;是一种闪光的震撼;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宏观微照的定势,是点题造势的把握;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是智能产业神奇组合的经济魔方;是思想库、智囊团的能量释放;是深度情感与理性的思考与实践;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创造性的系统工程;是投资未来、创造未来的过程。

“创新”的由来

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的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后,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把“创新”一词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各种提法,进而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创新的说法几乎无处不在。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李正风认为,“创新”一词在我国存在着两种理解,一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创新,二是根据日常含义来理解创新。目前,人们经常谈及的创新,简单说来就是“创造和发现新东西”。这里使用的实际上是“创新”的日常概念。从这个广义的概念上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

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究竟属于哪个范畴呢?从事创新概念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很难进行严格的界定。在汉语言中,经济学范畴的创新(innovation)一词,没有严格对应的词汇,现在使用的“创新”很容易和另一个词“discovery”混淆,特别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这种概念的泛化或者说是多元化,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有利的方面说,清华大学的另一位学者刘立博士认为,这种多元化有利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角色的人,参与创新行为,也有利于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非经济学的评估。而不利的一面在于,丧失了统一的标准,使很多行为都能被称为“创新”,而“创新”本身,也容易成为一个简单的“口号”。

由于创新的系统性,以及创新系统的复杂性,也使人们越来越注意从社会、政治和科技、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企业之外的其他机构在创新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把企业之外的不同机构或者不同社会角色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孤立起来,特别是撇开与企业创新活动的联系,就往往容易把创新这个概念单纯理解为“创造新东西”。

创新行为在历史上长期是一种企业家的个人行为,从20世纪中叶,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系统行为,因此,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竞争转向以经济竞争为主,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这种形势下,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对于创新的实际应用来说,谈到创新,很多企业首先想到的是产品创新。其实创新并不仅仅限于产品创新的。与熊彼特对创新分类略有不同,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创新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

1.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将新产品、新工艺、新的服务成功的引入市场,以实现商业价值。如果企业推出的新产品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带来商业价值,那就算不上真正的创新。产品的创新通常包括技术上......余下全文>>

六:“互联网+”创业创新如何理解

“互联网+”创业创新。

1 目的,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2 国发〔2015〕40号要求,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

强化创业创新支撑。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提供研发工具、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和孵化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基础条件,完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集聚创业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

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商贸企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建立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

发展开放式创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与互联网开放平台联动协作,为创业团队和个人开发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业,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引导建立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和协同创新。

七:谈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本人就日常工作中怎样培养创新思维问题谈几点看法。一、人人都是创造之人谈到创新问题,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搞技术开发的人或科学家所关注的事情,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只是在日常工作中你不注意总结创新的成果,更不注意用清晰的创新思维思路去分析研究日复一日所从事的工作而已。因此,创新思维并不是少数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而是人人都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人都是创造之人。二、在平凡工作中培养创新思维一些人刚参加工作时满怀信心,对什么事情都感到新鲜,求知欲也特别强,但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就感觉工作也就是如此罢了,新鲜感和好奇心越来越少。其实,当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不论是管理工作还是技术工作总是在不断改进、革新中发展,当今日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月异,你不去积极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新技术,很快就会被时代的进步所淘汰。因此,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平凡工作中注意提炼出创新课题,并通过实践获得创新成果。例如,作为一名设计人员,每做一个项目都要认真总结经验,带着创新思维意识找出控制设计周期和影响设计质量的关键问题所在,并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通过改变设计思路、管理方式或测设工具等办法解决发现的问题。三、从一点一滴做起谈到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人都能取得非凡的成果,只要大家心存创新思维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就能使一个单位的工作具有勃勃生机,而不是死气沉沉,墨守成规。其实,日常工作中有许多事情等待我们去解决,例如,如何?......只要一个单位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风气,员工在平凡的工作中具有创新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一定能取得可喜的创新思维成果。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