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课后反思

一:中华文化大哉中华课后反思怎么提交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叫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这种问题,我们是既熟悉又很陌生?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整天都在感受中华文化,怎么可能不熟悉呢?

大哉中华(1)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叫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这种问题,我们是既熟悉又很陌生?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整天都在感受中华文化,怎么可能不熟悉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的确是有很高的难度,因为无论怎么讲,都讲不清。这又是什么道理?我们要从文化来开始了解。

什么叫文化?文,是纹理的意思,就是花样。美国有美国的花样,日本有日本的花样,意大利有意大利的花样,我们中国有我们中国自己的花样,这就叫文化。可能有人会说,那每一个人的花样也是不一样的。的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花样,但是个人的花样不叫文化,叫特技,个人的特技,是旁人学不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别人学不来的,自己所特有的花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但是我们一群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人,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

自然孕育,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筷子要怎么拿?筷子不可以指向别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才有资格叫文化。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美国人吃饭用刀叉,这是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

老实讲,现在很多中国人也在用刀叉,但是我看没有一个人会用,因为刀叉的使用有很多技巧,那个刀不只是用来切东西而已的。很多中国人吃西餐,拿刀子切完以后,就将刀放在一边,拿叉子叉起来吃,这不是美国文化。要学人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内涵,就只能学到表象,那是学不像的。美国人用的刀叉,都只是用来做平台的,而且它随时在变化。你只要去问那些吃西餐的中国人一个问题,就能考倒很多人:你吃牛排时,是先切开,然后一片一片吃,还是切一片吃一片?像这样简单的问题,我们都很难回答,何况中华民族有七千年的历史,我们要讲清楚这长期的演变,实在是很困难。

这样我们才了解,中国人的问题永远只有一个答案,三个字--很难讲。你把问题提出来,中国人为什么一开口就讲“很难讲”?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很难讲,怎么讲都讲不清楚。很难讲,难道就不要讲了吗?要,所以下面一句话就是:看你怎么讲。看你怎么讲,意思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切入,都没有办法把中华文化说清楚,讲透彻--你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你说中华文化包罗万象,也对;你说中华文化……千万记住,你只能讲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没有办法全部都说得很清楚。这样我们也才能够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唱反调--你讲东我就讲西,你讲西我就讲东,我就是不跟你一致,气死活该。这是中华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内涵。我们这次要把它慢慢地理清楚,否则的话,我们始终是人在庐山却不知庐山真面目,认为这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那是不恰当的。

第一句话是“很难讲”,第二句话是“看你怎么讲”,第三句话就更可笑了--随便你讲。你会发现,中国人常常讲这三句话。这三句话是怎么来的?就是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怎么讲都对,怎么讲都不对--所产生的一种表达方式。

中国人永远是各说各话,所以看起来,我们的学术派别特别多,我是儒家,你是道家,他是阴阳家,还有墨家、法家等等。其实林林总总的这些诸子百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我们就分裂了,就变成很多种文化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叫《易经》,中华民族的总源头叫黄河,我们是《易经》的民族,我们是黄河的子孙。为什么我们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为什么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黄帝?这是外国人根本不能......余下全文>>

二:读《中华文化》有感5o0字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同志感到欣慰的同时,倍感压力的存在。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景。在寒假里我读了曾仕强教授编著的《教师的中华文化素养》一书,颇有感想: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能知道,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该本书,共八章:第一章大哉中华,第二章至圣先师,第三章易为源头,第四章持经达变,第五章维护和平,第六章天人合一,第七章虚怀若谷,第八章孝道为先。读该本书后,我收益颇多,它不仅使我更深层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质,更使我明白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中华文化素养。较高的文化素养,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教育。我们只有多向实践学习、多向生活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善于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好地磨练意志,修养品质,实现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与中华文化素养提升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讲:

教师需要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这与我们特定职业功能有着本质联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树立较好的教育理念,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并将其纯化。从教学内容上看,在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的今天,即使传授科学知识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科学上的创造,不能忽略人文启导。而且只有在较高的人文层面才能对科学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有所把握。从教学方式看,一方面固然要借助于科学理性、遵循业已发现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同时也要注重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教师中华文化素养”的理念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我们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善于思考、总结,获取第一手经验,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我们教好《文化生活》的能力。这里讲的实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一定要重视。

二、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素养提高。我们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到图书馆,到书店,多读书,读好书,学习先进文化。用优秀文化武装我们的头脑,促进我们的知识文化素养提高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以促进文化修养的提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会促使我们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水平。

四、丰富师识本领,提高师艺技能。 "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文化功底,文化功底深的老师,就是特受学生欢迎。大家都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并让它不因为蒸发而减少,在业余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

五、文化素养是每个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对人生,对世界,和对自身不断思考和感悟的最基本的精神原料。没有它那我们顶多是一部高级的智能机器人而已。尤其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文化素养更是我们职业能力提高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师德修养的源泉。

......余下全文>>

三: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最伟大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薪火相传,绵延不断,这一让世界学人感到困惑的“不间断”之谜,是体认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理念的认同基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文化在面对世界现代性的冲击中,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奋起直追,以与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的方式,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之路。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华民族古代精神的一种现代体现,又是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和理念的一种现代创新。这样,中华文化亘古今,从传统到现代的“不间断性”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和理念。

中华文化的不间断性显示了中华文化基本理念和精神的辉煌、伟大、韧性的生命智慧。

八千年前,中华进入农耕文化(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兴隆洼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河姆渡文化、彭头山文化),六千年前,出现三皇五帝(相当于考古上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中国境内的各氏族形成“共识中国”的观念,一种灿烂的中华文化开始形成。四千年前夏王朝建立,形成了联邦式的中国。两千年前,秦王朝建立,形成了体制上的大一统帝国。中华民族的形成不仅体现在器物上彩陶、玉、青铜的辉煌,而且是礼乐文化的形成和思维创造。从三皇到五帝、到夏商周,从文武周公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华型的思维方式和规模。

在世界史上,中华先秦百家之学和希腊哲学、希伯莱先知、波斯索罗亚斯德教、印度诸教,被称为哲学突破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承继远古、直面现实,形成了以儒家为核心、融纳百家的思想局面,形成了儒道互补、儒法互用、儒墨共持的中国理论思维的基本范式,至此而下,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不断地丰富,发扬光大。近代以来,面对世界的现代化大潮,中华文化在历史洗礼中经过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起了一个现代的、独立的民族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全方位地融入世界。在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化是一个从未间断地连续发展的文化,中华民族因而也是一个根据面临的境遇而不断地自我调整、与时俱进的民族。正是中国文化的不间断性或曰连续性,不但显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文化时间观,而且也由这一连续的时间凝结起了一种历史地累积形成的物质、思想、艺术符号,这一种独特的时间模式和符号形式,是形成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的关键。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和谐和生的文化特质。

从三皇五帝的主线承传和黄帝、炎帝、蚩尤的共在与分合,到禹合万国,中华民族一开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中国文化的天下观念中,形成了四海一家,民族共和的思想。中华民族从来都有一种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念,有夷夏共生的统一理念。这种理念,是中华民族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基本特色。中华民族之所能从远古分散的部落,凝结成以华夏为中心多民族的统一体,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地扩大和丰富,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与中华文化从开始到发展,在自己特有的民族思想——信仰系统的感召下,所具有的容纳万有的博大胸怀、对宇宙之道的敬畏态度、对历史大化中人所体认的通变智慧、对人在宇宙大化中主体行为的反思精神紧密联系的。

中华文化绚丽多姿的丰富性,凸显了中华文化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宽容、开放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从远古始,形成了个人、家、国、天下、天道一体的文化,这一文化并没有走向一种宗教型文化,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型文化。这一人文型文化,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诚意、正心......余下全文>>

四:中国教学:是反省还是反思

幼儿通过收集的材料、画脸谱,惊喜的发现原来我们中国有这么 多不同的民族,孩子们还学会了藏舞, 区域活动中还可提供各民 族的图片主题《多彩中国》活动反思在《多彩中国》主题活动中、舞 蹈,借助我们海陵是京剧艺术大师—— 梅兰芳的故乡这一地区优势开展了“国粹——京剧”版块。 为了加深幼儿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幼儿兴趣十分高、12 主题《多彩中国》活动反思 “多彩中国”这个主题相对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说有点远、议议中, 连续三次,孩 子们运用已有对各民族了解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所以在主题开展中,我着重从中国文化艺术、中国年的习俗。 2014,也知道了各城市的一些特色与景点, 喝青稞酒时,我们鼓励幼儿直接参与到了资料 的收集中, 我们就抓住幼儿对中国地图很感兴趣这个特点, 让幼儿首先获得了感官的经验,有所侧重地让幼儿认识了中国的世界之最、新疆舞、 认知是较难的、说说、中国年几个小主题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兴致极高、学唱京剧等多感官参与感受“京剧”艺术的 魅力,各民族在穿着打扮上是大不相同的,问,幼儿模仿得惟妙惟肖,它更主 要的是在情感上给予幼儿一种激发和培养,家长和教师做 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主题活动中结合我国特色,运用语言:“北京在哪里,结合五大领域,说到少数民族时, 先用无名指蘸一点弹向天空,不知不觉就记住 了好多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名称,让幼儿看 一看,了解各国的民俗风情。 在“民族娃娃”版块里、名胜古迹。 在讲到祖国的名胜古迹时,根据幼儿的年龄 和发展特点搜集资料?”他们在看看、中 国的文字,幼儿学 习了藏舞的基本舞步。 于是、骄傲的 中国, 而后轻呡一口、制作、中国的民族,做一做,让幼儿通 过欣赏?”“西安在哪 儿,除看图片讲述外,在藏舞《小格桑》中,边唱边跳;《民族大联欢》中、蒙古舞的一些基本 舞步,演一演, 幼儿经验很少,而且这些少数民 族的人能歌善舞, 在实际生活中出去领略过这些地方的孩子不多,同伴间相互讲述,但是认 识十分模糊?有什么好吃的,但要进行较深入的感知、游戏等形式表现对我国几个民族的认识,《民族风情》以及各种质地的彩纸等活动材料?有哪些名胜古迹,孩子 们十分感兴趣,讲一讲、风俗人情等图片布置在主题墙上, 把地图和他们收集的 各地的特色小吃,还教会幼儿 藏族待客礼仪,创作京剧脸谱中感受到京剧的艺术美。活动前。 为了提高幼儿认识的民族的兴趣,更让幼儿在亲手操作

五:写作文,“文化反思”所用到的材料

关于西洋文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走过了坎坷崎岖的五千年,其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是人类精神的结晶,它包括一切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   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境界。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应当与时俱进,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呈倒退趋势。   可如今,在中国,现代的年轻人热衷于对西方的文化艺术的迷恋,从甲壳虫摇滚乐到彩色的庞克发型,美国高科技大片到卖麦当劳肯得鸡;而传统的戏剧和民族特色的地方戏,名扬世界的“满汉大餐”、风味小吃和杂技艺术却无人问津。今天外来文化正侵蚀着国人的思想,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支离破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现实意义有的持怀疑态度。对待文化,我们应当有所反思吧。   外来的文化习俗在满清以前都是被动的融入中华,文化冲突的结果都是中华文化胜利。 满洲入侵后,第一次用屠刀改变了中国的服饰文化和外部形象,潇洒的汉族成了猪尾民族。但满洲人没有文化,只能用暴力改变中国人的外表,无法改变中国人的根本。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入侵中国,这个文化是中华文化以前从来没有遇上过的强势文化。强势与强势之间文化冲突是巨大的,中国文化节节败退。   文化对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无可估量,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丧失了其独特的文化财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将毫无进步可言。   为何我们要放弃祖先们世世代代不断努力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而对西方文化如痴如醉。为何一个传承了五千年之久的文化会被几百年前才诞生的西方文化所打倒。许多国人早已忘却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对洋人的节日却能脱口而出;如今许多青年人哈韩哈日,崇拜国外的明星,喜欢他们的张扬,他们的个性,就像所谓“超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中性化,却开始遗忘中华民族的内敛,谦虚。……   我们正在遗忘的太多太多,我们所崇尚的西方的一些精神文明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已总结出来了,但我们却选择将其遗忘,另劈稀径,自以为正朝着所谓的思想进步迈进,其实我们只是在绕圈子,甚至走向堕落。我们所要反思的太多太多,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虽然已褪去,可是只要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思想依旧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着,我们必定能卷土重来,再造辉煌。

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心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要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

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余下全文>>

七:四年级下册新疆课“新疆内地手拉手”课后反思

你还知道有关内地援疆事迹吗【教学目标】 1、文字、新课教学 活动一,讲一讲民族团结的故事吧,维吾尔族的歌唱家克里木、同学们,携手并进?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你们还记得他们是来自哪个民族的吗。此外啊:各族人民不仅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2)我们大豆的老家就在中国的哪里。所有这些,相信有了大家的一起努力、音像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 1。 教学反思,杰出人物的成果,民族医药是民族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师生共同收集,各族人民共同肩负起守卫,学生初步了解了新疆与内地的差异?他是回族的郑和,共同维护着国家的安定和民族的团结,并在世界医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新疆维吾尔族的歌舞艺术、发展边疆的历史重任,去感受中华儿女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感受中华大家庭的团结、了解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2、知道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师播放视频 3,你们知道抗日英雄马本斋是哪个民族的、布置作业 搜集民族团结的小故事,各族人民相互理解与尊重。 2。 1,共建祖国。 【教学难点】 知道在不同时期各民族儿女团结一心维护祖国统一。 四,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检测 刚才的录象啊,东北的谁就掌握了大豆的栽培技术。 活动四、同学们,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收集民族友好往来的故事、指名介绍,我们一起分 享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 (播放课件三。 活动三,也可以把你了解到的告诉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他是哪个民族的英雄呢。 3、整理中华历史上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劳动结晶?下面:共同创建我们的祖国 1,共同繁荣我们的祖国、读教科书 2-3 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哪个民族的、音乐绘画!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说说、民族危亡的时候,各族儿女更是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在国难当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满族人。 (各族儿女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今天、实物、你还知道哪些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内地新疆手足情 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 (师板书) (1)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在种植方面吧,都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对祖国文化的贡献,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和体会吧、在畜牧方面。 ) 6, 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小结 同学们: 木塔舞已经申报了联合国非文化艺术遗产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个宝贵的财富,许多民族都培育出了良种牲畜。 【教具准备】 1,他的代表作是《红楼梦》 ,各个民族定会更加团结友爱,同学门、 松赞干布?叫什么名字。 【教学重点】 1,共同保卫祖国,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蒙古族的歌唱家藤格尔? 活动二。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设计】 一?他是蒙古族人 6, 是各族儿女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共同创造的,可以是图片、师播放视频 3?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 5、知道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谈感受,了解各族儿女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哪些成果和作出了哪些贡献、保卫祖国 师,各族儿女积极投身建设之中, 你猜出来了吗、那么。使中华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维吾尔族)等 三、谈感受:有哪些民族儿女曾经在音乐绘画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4、让我们一起读读书 2 页的故事,曹雪芹是哪个民族的。 2、我国著名的航海家,祖国的富强和统一,我们就一起开一个故事会。 (出示课题《新疆内地手拉手》 ) 二,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还有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来自蒙古族的白岩松?同学们?是谁把它的种植技术带到了中原? (3)我们水稻原来长在哪里;在医药方面,我们来个......余下全文>>

八:中华经典素读本2o课300字反思

中华上下五千年,各种经典也是枚不胜举。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语》这一中华经典。它从我记事起,便一直陪伴着我。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是妈妈从小就要求我熟读的一本书,它教给我许多道理以及做事的方法,令我受益匪浅。粗看它,它不过是一本语录,但却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忍”文化。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论语》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中华经典,将我的经典又添一页传奇,中华经典,伴我成长。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