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特质课后反思

一:读《中华文化》有感5o0字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同志感到欣慰的同时,倍感压力的存在。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景。在寒假里我读了曾仕强教授编著的《教师的中华文化素养》一书,颇有感想: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能知道,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该本书,共八章:第一章大哉中华,第二章至圣先师,第三章易为源头,第四章持经达变,第五章维护和平,第六章天人合一,第七章虚怀若谷,第八章孝道为先。读该本书后,我收益颇多,它不仅使我更深层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质,更使我明白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中华文化素养。较高的文化素养,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教育。我们只有多向实践学习、多向生活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善于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好地磨练意志,修养品质,实现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与中华文化素养提升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讲:

教师需要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这与我们特定职业功能有着本质联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树立较好的教育理念,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并将其纯化。从教学内容上看,在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的今天,即使传授科学知识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科学上的创造,不能忽略人文启导。而且只有在较高的人文层面才能对科学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有所把握。从教学方式看,一方面固然要借助于科学理性、遵循业已发现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同时也要注重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教师中华文化素养”的理念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我们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善于思考、总结,获取第一手经验,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我们教好《文化生活》的能力。这里讲的实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一定要重视。

二、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素养提高。我们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到图书馆,到书店,多读书,读好书,学习先进文化。用优秀文化武装我们的头脑,促进我们的知识文化素养提高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以促进文化修养的提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会促使我们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水平。

四、丰富师识本领,提高师艺技能。 "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文化功底,文化功底深的老师,就是特受学生欢迎。大家都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并让它不因为蒸发而减少,在业余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

五、文化素养是每个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对人生,对世界,和对自身不断思考和感悟的最基本的精神原料。没有它那我们顶多是一部高级的智能机器人而已。尤其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文化素养更是我们职业能力提高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师德修养的源泉。

......余下全文>>

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最伟大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薪火相传,绵延不断,这一让世界学人感到困惑的“不间断”之谜,是体认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理念的认同基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文化在面对世界现代性的冲击中,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奋起直追,以与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的方式,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之路。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华民族古代精神的一种现代体现,又是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和理念的一种现代创新。这样,中华文化亘古今,从传统到现代的“不间断性”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和理念。

中华文化的不间断性显示了中华文化基本理念和精神的辉煌、伟大、韧性的生命智慧。

八千年前,中华进入农耕文化(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兴隆洼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河姆渡文化、彭头山文化),六千年前,出现三皇五帝(相当于考古上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中国境内的各氏族形成“共识中国”的观念,一种灿烂的中华文化开始形成。四千年前夏王朝建立,形成了联邦式的中国。两千年前,秦王朝建立,形成了体制上的大一统帝国。中华民族的形成不仅体现在器物上彩陶、玉、青铜的辉煌,而且是礼乐文化的形成和思维创造。从三皇到五帝、到夏商周,从文武周公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华型的思维方式和规模。

在世界史上,中华先秦百家之学和希腊哲学、希伯莱先知、波斯索罗亚斯德教、印度诸教,被称为哲学突破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承继远古、直面现实,形成了以儒家为核心、融纳百家的思想局面,形成了儒道互补、儒法互用、儒墨共持的中国理论思维的基本范式,至此而下,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不断地丰富,发扬光大。近代以来,面对世界的现代化大潮,中华文化在历史洗礼中经过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起了一个现代的、独立的民族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全方位地融入世界。在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化是一个从未间断地连续发展的文化,中华民族因而也是一个根据面临的境遇而不断地自我调整、与时俱进的民族。正是中国文化的不间断性或曰连续性,不但显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文化时间观,而且也由这一连续的时间凝结起了一种历史地累积形成的物质、思想、艺术符号,这一种独特的时间模式和符号形式,是形成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的关键。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和谐和生的文化特质。

从三皇五帝的主线承传和黄帝、炎帝、蚩尤的共在与分合,到禹合万国,中华民族一开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中国文化的天下观念中,形成了四海一家,民族共和的思想。中华民族从来都有一种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念,有夷夏共生的统一理念。这种理念,是中华民族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基本特色。中华民族之所能从远古分散的部落,凝结成以华夏为中心多民族的统一体,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地扩大和丰富,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与中华文化从开始到发展,在自己特有的民族思想——信仰系统的感召下,所具有的容纳万有的博大胸怀、对宇宙之道的敬畏态度、对历史大化中人所体认的通变智慧、对人在宇宙大化中主体行为的反思精神紧密联系的。

中华文化绚丽多姿的丰富性,凸显了中华文化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宽容、开放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从远古始,形成了个人、家、国、天下、天道一体的文化,这一文化并没有走向一种宗教型文化,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型文化。这一人文型文化,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诚意、正心......余下全文>>

三:中华文化大哉中华课后反思怎么提交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叫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这种问题,我们是既熟悉又很陌生?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整天都在感受中华文化,怎么可能不熟悉呢?

大哉中华(1)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叫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这种问题,我们是既熟悉又很陌生?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整天都在感受中华文化,怎么可能不熟悉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的确是有很高的难度,因为无论怎么讲,都讲不清。这又是什么道理?我们要从文化来开始了解。

什么叫文化?文,是纹理的意思,就是花样。美国有美国的花样,日本有日本的花样,意大利有意大利的花样,我们中国有我们中国自己的花样,这就叫文化。可能有人会说,那每一个人的花样也是不一样的。的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花样,但是个人的花样不叫文化,叫特技,个人的特技,是旁人学不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别人学不来的,自己所特有的花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但是我们一群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人,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

自然孕育,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筷子要怎么拿?筷子不可以指向别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才有资格叫文化。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美国人吃饭用刀叉,这是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

老实讲,现在很多中国人也在用刀叉,但是我看没有一个人会用,因为刀叉的使用有很多技巧,那个刀不只是用来切东西而已的。很多中国人吃西餐,拿刀子切完以后,就将刀放在一边,拿叉子叉起来吃,这不是美国文化。要学人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内涵,就只能学到表象,那是学不像的。美国人用的刀叉,都只是用来做平台的,而且它随时在变化。你只要去问那些吃西餐的中国人一个问题,就能考倒很多人:你吃牛排时,是先切开,然后一片一片吃,还是切一片吃一片?像这样简单的问题,我们都很难回答,何况中华民族有七千年的历史,我们要讲清楚这长期的演变,实在是很困难。

这样我们才了解,中国人的问题永远只有一个答案,三个字--很难讲。你把问题提出来,中国人为什么一开口就讲“很难讲”?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很难讲,怎么讲都讲不清楚。很难讲,难道就不要讲了吗?要,所以下面一句话就是:看你怎么讲。看你怎么讲,意思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切入,都没有办法把中华文化说清楚,讲透彻--你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你说中华文化包罗万象,也对;你说中华文化……千万记住,你只能讲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没有办法全部都说得很清楚。这样我们也才能够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唱反调--你讲东我就讲西,你讲西我就讲东,我就是不跟你一致,气死活该。这是中华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内涵。我们这次要把它慢慢地理清楚,否则的话,我们始终是人在庐山却不知庐山真面目,认为这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那是不恰当的。

第一句话是“很难讲”,第二句话是“看你怎么讲”,第三句话就更可笑了--随便你讲。你会发现,中国人常常讲这三句话。这三句话是怎么来的?就是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怎么讲都对,怎么讲都不对--所产生的一种表达方式。

中国人永远是各说各话,所以看起来,我们的学术派别特别多,我是儒家,你是道家,他是阴阳家,还有墨家、法家等等。其实林林总总的这些诸子百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我们就分裂了,就变成很多种文化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叫《易经》,中华民族的总源头叫黄河,我们是《易经》的民族,我们是黄河的子孙。为什么我们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为什么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黄帝?这是外国人根本不能......余下全文>>

四: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哪些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主流以儒、道、佛三者为主,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要讨论中国文化的特质,则得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来看。文化的表层,也就是艺术、文学、风俗等层面,这是文化的表现,也是人人都看得见的部分。文化的深层结构,则是由价值观和信念所构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是内在的,是不自觉的,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将从这深层结构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之特色。

一、富有轮回色彩的宿命论

在论及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原因时,张东荪曾提到儒家对天的态度。他认为,原始儒家把“天”推得远些,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汉朝之后的儒家则又把“天”拉近了,提倡“天人感应”之说,以至于谶纬大为流行。后来天人感应论破产后,老庄思想及佛教才应运而起。

事实上,从一个角度来说,原始儒家将天推远之后,在人心灵中将造成一个空缺,恐怕这正是造成《易经》、老庄和佛教乘虚而入的主因。。。。秦汉时代,于乱世生灵涂炭之际,在儒家所不屑于说的“怪力乱神”部分,以及儒家所不知的“死”的部分,佛教都提供了一些相当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人世界观中原本所欠缺的空白,因而构成现今中国人世界观的一部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轮回”的观念。

中国人早有鬼神的观念,但是中国人对鬼神只讲祸福,不讲轮回报应。把轮回报应与鬼神连在一起的,是受了佛教之影响。如今轮回的观念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所以中国人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所致。这种宿命论式的人生观,容易导致消极、悲观的心态,趋于守旧,少求突破。这种轮回观念,使印度世袭的阶级制度沿袭至今,无法铲除。因此,两汉以后的中国社会,受到灾异谶纬及轮回思想的影响,不论是个人或国家,到了面临困境的时候,莫不归之于气数。这似乎是促使中国人流于消极自安的原因之一。

二、重直觉的知识论

在知识论方面,儒家原本就有重直觉轻理智的传统,所以孟子提出“四端”之说,王阳明则倡“良知”,其实都是诉诸于直觉的道德判断,对于理性的知识,则多少存着排斥的态度。佛教方面,尤其是禅宗,更有同样的“反智”色彩及直觉倾向,例如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至于佛教所追求的“涅盘”,则更是“灰身灭智”的最高境界。所以,经过儒学与佛教的“相乘作用”,宋朝之后的中国知识份子,唯心论的色彩益形浓厚。宋儒陆王一系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完全排除经验知识。程朱一系虽强调“格物致知”,但所追求的知识乃是人生的绝对真理,而非科学的知识。

这种强调内省功夫的思维方式,当代儒家学者韦政通称之为“内向观点”,与近代科学的“外向观点”大相迳庭。“外向观点”重经验不重先验,重印证不重臆度,重怀疑不重信古,重实效不重空论。这种外向观点的思考,才是促成科学发展的主要推力。但是在中国,由于儒释道三家对知识问题有不约而同的见解,更使得内向观点成为两千年来中国思维方式的主流,使科学发展更加滞碍难行了。这是中国科学无法大步迈进,以至于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

三、以性善为主的人性论

中国自古以来有关人性论的观点极为分歧,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譬如孟子从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大力提倡“性善”之说。两千多年来被视为儒家道德实践的基本前提假设。孟子之后的荀子则因为人有耳目之欲、自私之心,所以他认为人是“性恶”的。他认为善乃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而由“本性”到“行为”(即经学习而得之者是“作做之伪”),得借助......余下全文>>

五: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一旦与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同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西方观念相结合,就可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这方面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证,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中华文化辐射圈内,都与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

六: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即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兼容并蓄、源远流长、它场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

七:观看《中华文化故事》的后感

【非原创,网络摘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是人类无比的瑰宝。 中华文化这个题目太大。简单地说,就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儒、道、佛”三家社会教育理论。他们不是宗教,而是社会教育,是“道”。其理论著作分别汇集在《十三经》、《道藏》和《大藏经》里。宗教这个词是100多年前才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 传统文化的根本点是教育人要“孝”,从“孝”发展成“五伦十义”、“五常八德”,从而成为儒家所说的“君子、贤人、圣人”,再进一步成为道家的“仙人”,再进一步成为佛家所说的“罗汉、菩萨、佛”。 “所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文治教化。文化表现于事理方面,则为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科学、哲学、文艺、史学、风俗、习惯、教育,乃至政治、经济等等,可以说人类一切生活活动范围的综合体就叫做文化。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质为伦理、民主、科学。文化既然是人类整个生活的综合体,为什么……只提出这三者为中华文化的特质?因为除这三者之外,其余的好像沙与一块块的石子,而我们中华文化,却像水泥一样,能够将沙和石块凝结成一个整体。 东方与西方文化特质所不同之处,以近代来说,近世纪可以代表西方文化的是科学技能,中世纪代表西方文化的是宗教。科学技能发展到今天,人类物质生活的享受,可说已很满足了。不过人是有情的动物,且为万物之灵,除了物质的享受以外,更需要精神生活。西方人的精神生活是宗教,教徒们崇拜神圣,然各宗教之神,事权亦有差别,譬如犹太教的上帝的是主持正义,同时以惩罚恶人为事。伊斯兰教的上帝,除了惩罚恶人之外,还要赏赐善人;同时一切教徒在回教上帝之下是平等的。耶稣教的上帝和前教稍有不同,他是仁慈的、博爱的,主张宽恕他人,而自己所表现的却是非常谦卑。所以西方人的精神生活可以说是以宗教为中心。我们中华文化自古以来,所表现的都是外儒内佛,这是中华文化与西方不同之所在。所谓外儒,就是说中国社会向来是以伦常为中心,也就是我们社会能够存在而不被时代所淘汰,就是因其本身就有团结的力量。五伦从最小的范围说是夫妇,再扩大就是家庭,家庭里面有父子、兄弟;家庭以外是社会,社会则有君臣、朋友。五伦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的根本,而以五常仁、义、礼、智、信为道德的基础;也就是说,伦常是中国人的人格;具备了这五种常道,就是取得了人的资格;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因为人具备了伦常大道。这是表现于外者。而国人内在趋向则多为佛,佛教传到中国大概有一千七、八百年的历史,到现在可以说已经纯粹变为中国的佛教,而和印度佛教不同;也就是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已和中华文化融合为一体。佛教的内容不是崇拜神,也不是崇拜上帝;佛教承认宇宙之间有神,也承认有上帝,上帝与我们的关系,在佛法上讲是平等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好像中国国民见到外国元首,他虽管不著我们,然必待之以礼。我们对鬼神的态度亦复如是。对于上帝应当恭敬,人与人之间要有礼貌,人与神之间也应有礼貌。人对于上帝当然也应该有礼貌,也就是对于一切鬼神都要尊重,因为他也有佛性。佛教所谓佛性,就是每一个人本身所具有的智慧德能。这种智慧德能是平等的,不但众生平等,众生与佛也是平等的;现在所讲聪明才智的差别,不是智慧德能有差别,而是对于宇宙人生的迷惑有深浅不同;迷惑深的就较愚,迷惑浅的就较聪明。所谓‘佛’,就是他将迷惑断尽了,而本有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复;反之,迷而不觉,就称为众生,也可以说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迷惑颠倒的佛。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很受国人欢迎,就是佛教教义在于启发我们自己本有的心智。 刚才讲文化像一般散沙一样,必须有一种东西把它凝结起来,这种东西就是伦理......余下全文>>

八: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满意回答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