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命命鸟

一:许地山有哪些作品?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工彩。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

二:《命命鸟》故事简介

小说品读

许地山的作品,无论小说、诗歌还是散文,都以“诗质”见长,正如沈从文所说:“以佛经中邃智明辨笔墨,显示散文的美与光,色香中不缺少诗,落花生为最本质的使散文发展到一个和谐的境界的作者之一……最散文的诗质的是这人的文章。”[1]其中意象的有意设置是一重要因素,这些意象既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又是他生命哲学的承载体,因此是理解他作品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关键。他的前期作品受佛教影响甚深,其成名作《命命鸟》尤为明显。他借鉴了大量佛教意象并加以改造,形成与当时文学主流截然不同的文风,当时就引起文坛许多名家的关注。然而时至今日,评论者们对《命命鸟》的解读,要么研究佛教对该文本的影响,要么放在该篇文体的诗化特征上,却没有进一步探讨主题是如何显现的,以及诗一般的意境由何而来。本篇拟从意象角度对《命命鸟》进行重新解读,阐释这些意象对文本结构、主题和风格的影响,以期更接近《命命鸟》的原初状态。

贯穿《命命鸟》始终又使人浑然不觉的意象是“光”。由“日光”经“佛光”至“月光”,是敏明与加陵经历了爱情的萌动、生长、受阻终至寂灭,生命也走到尽头的过程。光的变幻与他们的命运流转密切相关。

文章开篇即出现了日光:“早晨底日光射在她脸上,照得她的身体全然变成黄金的颜色。”这日光有着多重涵义。日光从古至今,因其光明普照而成为生机的象征,这里以日光这一意象展开故事也有此意。就在这美好的日光中,敏明与加陵的爱情如春苗般蓬勃滋长,走过青涩,走向成熟。同时,日光又与佛教有极深的渊源,佛经中常用日光来喻佛法,取其日出暗消,普照四方之意,喻佛法无边,可以普度众生。日光与敏明手中的《八大人觉经》搁在一起,显得极有佛教意味。而日光打在敏明身上呈黄金颜色,这“金色光”更是佛教的重要意象。《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八观云:“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第十五观云:“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佛光所照之物,受佛光明,也呈金色,如《七佛神咒经一》云:“其中所有一切万物,皆如金色。”又如《大乘无量寿佛庄严经》中说《法华》放光现瑞时:“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作金色。”这金色光于施者是济度,于受者是受佛接引。日光、《八大人觉经》与日光下敏明身体的黄金颜色组合在一起,暗示着敏明与佛的厚缘及将来的命运,结合下文,这开篇即出现的“日光”意象成为主题呈显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瑞大光塔的佛光的几次出现,敏明与加陵的爱情也出现了外力的阻挠,敏明对佛显出愈来愈亲和的态势,最终在佛光中开悟,与加陵共赴涅槃。可以说,佛光不但伴随着他们爱情的陡转与寂灭,而且是促使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重要契机。

瑞大光为仰光佛塔,塔顶祥云缭绕,金光四射。文中提到瑞大光塔的佛光的文字有以下几处,其中前两次,加陵与敏明分别与佛光接触,这里的佛光也为金色:

“湖西远远望见瑞大光,那塔的金色光衬着……不论什么人,一到那里,心中的忧郁立刻消灭。”(——加陵)

“瑞大光的金光远远地从那里射来”。(——敏明)

最后一次提及的佛光是敏明所遇:

她定神瞧着围绕瑞大光的彩云,不理会那塔的金光向她的眼睑射来,她精神因此就十分疲乏……她又瞧见上面那些王侯所献底宝石,个个都发出很美丽的光明……那宝石已经掉在地上。她定神瞧着那空儿,要求那宝石掉下底原故,不觉有一种更美丽的宝光从那里射出来。

上文已经提及,“金色光”在佛教中是极尊贵的佛光,如《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敏明就是在这金色光中走进幻境,得佛接引,看到自己与加陵的本来面目,找回迷失本性,......余下全文>>

三:许地山的介绍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四:许地山的作品特色

他一开始创作,就站在弱者的角度审视社会乃至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一方面,他忖身推人同情弱者,以此决定了他的情感色彩是现实的;另一方面,他以亲身所感所睹之社会不平而萌发改变现状之愿望.试图为这腐败的社会寻求一条到达光明的道路。因此,以其进入宗教的角度和动机可以感到:许地山是有感于人类的不平和人生的黑暗才走人宗教的。许地山的出世恰恰是为了人世,他那建立在现实苦难之上的宗教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许地山尽管熟诸佛道经典,却从来不想避世隐居,始终把改造社会、拯救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一简单朴帝的信条贯穿了许地山的一生。其作品既表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体悟和阐释,矧时也集合了他对基督教文化、道教文化乃至现实主义文化的多重思考和体认。接受佛学的虚空观,不是导向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是非观念的泯灭,而是承认局限,敞开自我,拥抱世界。

五: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绩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六:许地山的生平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

中文名: 许地山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893

逝世日期: 1941

性别: 男

七:许地山的代表作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範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

八:许地山的诗文名篇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

九:许地山和许南英的资料

许地山于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县,其父许南英,号蕴白,清光绪年间进士出身,任台湾筹防局团练局统领,是一位热诚的爱国者。一八九四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腐朽的清朝政府一败涂地。翌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祖国的宝岛——台湾,拱手割让给日本侵略者。但台湾人民激于爱国义愤掀起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日军侵占台湾的斗争。许南英坚持民族大义,随爱国将领刘永福扼守台南,投入正义的抗日斗争,后因寡不敌众而战败,他毅然抛弃全部财产,举家迁回福建省龙溪县过着清贫的生活。

许地山随父返回大陆时只有三岁。随后,许南英到广东省做过几任知县。许地山四岁就发蒙入私塾,十三岁入广东韶舞讲习所,十四岁改入随宦中学堂,一九一○年十月毕业。父亲许南英从亲身经历中看到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转而同情革命。大哥许赞书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事推翻清王朝的斗争。许地山耳濡目染父兄所从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加上革命党人的宣传;爱国华侨的熏陶,从小就接受了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学习上,他除了正课能刻苦攻读,成绩优异外,还酷爱音乐,熟悉音律,善弹琵琶,这为他尔后的小说、散文、诗歌的创作打下了初步基础。

一九一一年父亲失业,全家又迁回福建龙溪,家道更加穷困。十九岁的许地山就开始自谋生活,他在漳州“汀漳龙简易师范学校”(福建省立第二师范的前身)任教员。当年十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翌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一九一三年初,许南英曾一度出任龙溪县知事。同年,许地山出洋到缅甸仰光,任教于侨办的中华中学,一九一五年底归国。次年任教于漳州华英中学,一九一七年初又回省立第二师范任教兼该校附小主理。同年暑期,他考入北京的燕京大学文学院。在燕大,他迎来了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投身于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的新文化运动,形成了平民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一九二○年毕业,取得文学士学位。转入燕大神学院研究宗教。此时,他同好友瞿秋白、郑振铎等合力创办《新社会旬刊》,宣传社会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由于“五四”运动的洗礼,我国的一大批新文学作家成长起来了。许地山就是其中有名气的一位。一九二一年一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共十二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他们在宣言中表示:“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他们的宗旨是“文艺为人生”,说文学是“人生的镜子”,主张文学要反映人生,探讨人生的问题,并指导人生。这个文学团体以《弧说月报》、《文学旬刊》和《诗》月刊为阵地,一方面努力创作,一方面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一九二一年一月,许地山在《小说月报》发表处女作:《命命鸟》,它以反封建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同年他还创作发表了《商人妇》、《换巢鸾凤》和《黄昏后》。“文学研究会”是二十年代我国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对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闻天的小说《旅途》编入“文学研究会”丛书。陈毅也曾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并参加该会。鲁迅虽未参加此团体,但他的思想是接近并支持它的。

一九二二年,许地山从燕京大学神学院毕业,取得神学士学位,留任该校助理并在平民大学兼课。同时出版散文集《空山灵雨》,共收散文四十四篇。翌年,他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一九二四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转赴英国伦敦,入牛津大学研究院研究宗教史、......余下全文>>

十:许地山的最著名作品都有那些

《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