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

一:《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真正结局

这篇文章很感人,请红迷门读一下!

红楼梦真结局:黛玉嫁北静王做妾? (贺远)

这篇文字,十年前就该写了。可是,因为懒惰,以为生命很漫长,时间也有许多许多,它就惴惴地放在那里,象个永不能兑现的诺言。二00二年底,一个冬夜凌晨两点,静静坐着冥想的我突然想起它,现觉着过的每一天都是侥幸,趁还来得及,我决定完成它。否则,会对几百年前的那个人愧疚。

若你读过《红楼梦》,又稍稍有点喜欢。那么,在秋凉的午后,正巧没有风,请你坐在露台的躺椅里,手边放杯茶,慢慢地、慢慢地听我给你讲《红楼梦》的事情。

相关阅读:红楼系列图书(《王蒙活说红楼梦》《红楼望月》《红楼夺目红》……)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丁完整的读过《红楼梦》(并非初次)。它对我从不是晦涩难懂的,我亦从不看脂批考证之类的东西,因他已将整个的心,全部的热情放在这部书里,我只享受这书便罢了,别人如何理解它,与我何干?

我和作者,有知己之感。正因如此,觉着有义务代他说话。我的谈论,只与前八十回有关。作者是性情中人,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对人性的展示,而高鹗的部分与人性无关,高鹗不懂《红楼梦》,所以只能从情节下手,结果给人的感觉如同“宝匣里装上了大粪”那般别扭,我是无法读下去,因为怕气死。所幸我从未看完后四十回,所以对《红楼梦》保留着美好的印象,兼真挚的感动。

他说这本书是“一把辛酸泪”,一点不过分。他的痛苦,我想更深于此吧。

2002.12

宝黛之情达到男女之爱的极至,而爱的悲剧亦使作者的忿恨达到了极至。

所有人都知道,这书里记录了作者的情殇,既然他只写了这么一部书,写得如此美丽精致,他是想为自己的爱情找个完美的归宿罢?

作者与宝玉系同一灵魂,而宝玉毕竟是一虚构形象,他的疯言疯语、乖张举指作者未必做的出,可能宝玉是作者向往之理想中的自我。正如他是理想化,正如作者想将自己隐去,宝玉成为书中最不真实,着墨最多而相对形象不甚完整的人物,他的作用只是充当作者的口舌,用来说故事的一根主线而已。而只有涉及宝黛之情的描写中,宝玉的身影才清晰明朗一些。

我疑心作者并未打算将宝黛结局的部分流传出去,也许那太接近事实(恐惹祸上身),也许他唯独不肯在这桩事情上杜撰下去,索性干脆不写了,但他在书中有n次交待了事情的真相。

交待一:此书常循一正一副、反复暗寓的方式交待情节。头四回里故事的主角到齐,第五回可谓总括,第六回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所有人物开始生活起来。脉络如此清晰,为何这里要有一个例外,作者为何要在第二至第四回里讲一个独立的故事:香菱、冯渊与薛蟠?

它不是一般的引子。

请注意香菱在以后的故事中着墨不多,并非是作者想主要刻画的人物,而她一生的命运却拿到开篇独立完成,她那样重要吗?再注意甄士隐(这个名字已说明一切,将真事隐去,以“香、冯、薛”来代)这个人物有无出现的必要(他与此后的故事毫无关系)。最重要的是作者本旨是在头五回交待故事的全部情节,而非真的展开情节,那么香菱这个刻意的安排为了什么?

黛玉之父与香菱之父同样于贾雨村落破之际予以相助,此后两个孤女同样离家寄人篱下,二人又都与贾雨村有某种联系,这样巧合吗?香菱的作用已很明显了,作者担心世人不解香菱即黛玉命运的暗示,还作了其它一些牵强的描写:1、皆知黛玉为芙蓉花,芙蓉是莲(荷)的别名,而香菱原名英莲。2、香菱的容貌酷似秦可卿,而秦可卿兼俱宝钗、黛玉之美。3、作者赞许黛玉诗词上面的才华,他也令香菱有此向往。香菱此后在书中被提及的情节主要是师从黛玉作诗,宝钗之才不逊黛玉,......余下全文>>

二:红楼梦的林黛玉是什么性格?

1.自尊心过强,对于自己的身世自怜自卑。

犹记得史湘云有一次玩笑说个小戏子长得挺像林黛玉,林黛玉回去后便向宝玉诉怒。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发泄了这么一堆,这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鲜明表现。而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2.稍显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子。

面对众姐妹平日极喜说些刻薄话,带着些酸酸的嘲讽。尤其是极不喜宝钗。如宝钗生病,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说“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3.小心谨慎,心思细腻,多愁善感。

她的小心谨慎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寄人篱下。心思细腻,考量多,如在宝玉挨打后她去探伤,一听说王熙凤来了便急要走,恐是叫王熙凤拿她的泪眼来说笑她和宝玉。又如因其母名贾敏,她读书凡“敏”字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多愁善感从她所写的诸多诗词可见一斑。尤其是极出名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语。还有她看到花落便自伤身世,暗自垂泪。

4.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香菱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对她坦诚相待,予以开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宝钗掏出心窝子并自责当初之错。

5.孤高自洁,有叛逆精神。

黛玉平时不甚喜与姐妹们时刻待在一起,喜欢在自己清静住处独处,看书赏景。林黛玉之哭泣有鲜明的个性,即黛玉之灵性。灵性真感情深,则不落世俗,孤标傲世,容易被说成痴狂。即使要这么说,那么她不仅是书痴、艺痴,更是情痴。从哭泣中可以看出林黛玉品格之高标,尽管她是一个“弱女”,但实是古来第一“烈女”,第一“奇女”。

参考资料:林黛玉百度百科

三:有关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外貌描述~~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供,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第三回

四: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父亲是谁

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考中探花后,为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娶妻贾敏〈即贾母之女〉,生有一女名叫黛玉,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黛玉六岁时,贾敏一病而亡。贾母爱惜孤女,便把她接到贾府生活。后林如海也身染重病而亡。

《红楼梦》中关于林如海的描写: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 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 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 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五:红楼梦描写林黛玉

这是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作者借宝玉的眼描写的林黛玉的容貌气质: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ь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是第一一六回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中宝玉见潇湘妃子的一段描写:

只见一女子,头戴花冠,身穿绣服,端坐在内.宝玉略一抬头,见是黛玉的形容

六: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丫头

经常照顾她并被经常提起的有两个,一个是她去贾府前就有的----雪雁!还有一个是去贾府后才跟他的---紫鹃。林黛玉死后紫鹃出家为尼!

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好的一面与不好的一面

才情非凡,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   总括   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八: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描写赏析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九: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也花了大量的心血,这个形象是非常丰满的,读完《红楼梦》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已跃然纸上了。那么,从小说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主要是由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态度特征、和意志特征组成的。我们只能从黛玉的言行和态度等方面,对其性格进行分析。

3 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是在后天精神论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3〕。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的环境的合金。即性格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础和社会制约性。

至于环境和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刘金花老师在她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着深刻的分析,她认为: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的起跑线。儿童先天的生理上的差异或特点特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4]。如:对于一个生下来对人十分冷淡的孩子来说,可能不需要母亲对他表示更多、更亲热的行动,这是环境随着孩子的气质在改变;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随着环境做相应改变,如:一个安静的儿童可能不讨喜爱说说笑笑的母亲的欢心,那么他就能在父母的影响下,而变得活泼起来。所以在分析林黛玉性格的成因的时候,也要把握好两点:内在的——生理和外在的——环境。

3.1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正常儿童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其中有个研究材料指出,10岁、11岁个子矮小、协调性较差、体质相对比较羸弱的儿童倾向于害臊、胆怯、消极、忧愁,对照之下,那些同龄中长得高的、强壮的、精力充沛的、协调性好的儿童往往是爱开玩笑的、自我表现的、健谈的、有创造性的[4]。那么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户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