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王安石赏析

一:《孤桐》王安石

一、《孤桐》王安石:

孤桐

宋.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二、译文:

孤桐啊,天生就有着森森的资质,孤高自傲拔地而起几百寻。高入云霄,它始终不会让自己屈服;根扎大地虚怀若谷。虽然年事已高,但它的根更强壮,夏日里的阳光越是猛烈,它的树阴就更加浓郁。清明时节,孤桐老是想着解脱一切愠怒,哪怕被砍斫成一把五弦琴,它也心甘情愿。

三、赏析:

诗人以孤桐自况,明咏物,暗抒情。“孤高”——写心志,“凌霄”——述追求:“岁老”——歌老当益壮情,“解愠”——咏宽容豁达怀。“愿斫五弦琴”一句,更将诗情推向了极致:“孤桐”,高而且大,壮而且强,但却甘愿被砍斫为五弦琴一把,颂奏清明之乐音,真把个老臣坚强不屈、老而弥坚、甘于奉献之情之心之意,抒发得淋漓酣畅!

四、作者简介:

王安石 - 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触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二:王安石的孤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志存高远,正直不屈,“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

三:孤桐王安石天质白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 ① ,

小题1: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人云,深深扎根于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小题2: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二句写桐外形的特点,第四至六句写桐内在的特点。这是一首托物方志的诗,所以其内在特点要按人的特点来概括。关键词为“屈己”“虚心”“弥壮”“更阴”。点评:这是一道规范的鉴赏诗歌形象的题,这类题分析时要扣住诗歌的主旨,从关键词入手。如本诗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要将诗歌中将物当人写的诗句进行重点分析、归纳。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是对表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评价,所以不能与平常“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混为一谈。应该先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再对其进行评价。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所以诗中“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这几句是体现主旨的重要内容,然后结合注释便能将主旨概括得更加精准。点评:这是一种在诗歌鉴赏中很少出现的题型,对诗歌的主旨进行评价,归纳主旨是基础,评价是重点,所以对考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考生一定要审清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归纳主旨的层面上。

四:孤桐的诗词

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岛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志本虚心。岁老粮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鲜愠,愿听五弦琴。 天质:天生的性质。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凌霄:形容泡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弥:更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鲜愠:指感轻老百姓的疾苦。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泡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巍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赏析1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 (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赏析2表现了桐树愈磨愈坚的性格品质,本诗前段通过近于白描的手法鲜活的把桐树立于读者之前,期间诗句对比工整干净,进而更加突出了桐树的特点,也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化,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表现出作者钦羡桐树的品质,欲仿效之,全诗写物明志,浑然一体。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自号临川先生,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改革,进行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提出挑战,强调“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的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其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其诗作早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直截刻露;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主要著作有《易义》、《诗经新义》、《论语解》、《孟子解》等,多已散佚。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临川先生文集》。 咏物诗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余下全文>>

五:王安石的孤桐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艺术效果?本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一下俯......

zhidao.baidu.com/question/32697231.html?si=2

六:王安石<孤桐>是什么诗

五言律诗~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托物言志诗

矗安石在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 (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www.lingshidao.com/gushi/wanganshi3.htm

王安石诗集

七:求孤桐(王安石)的翻译,写作背景,诗词赏析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听五弦琴。

[注]: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痛苦怨愤。 桐木本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乐意解吾民之愠兮”。

译文--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赏析--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 (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