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社会学的研究功能
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并没有真正展开,但是从早期教育社会学奠基者的研究工作来看,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如同社会学的研究一样,始终是围绕着现代性进行的,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着各种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看作这是教育社会学的社会学学科属性使然,也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制度和现代人群决定的。虽然教育社会学理论如同社会学理论一样庞杂繁复,但只要抓住研究的“核心主题”就可以找出这些理论共同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脉络。本文试图对教育社会学围绕现代性建构起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说明,并在后现代性的思潮中找出教育社会学理论重构的原因与主张,最后通过全球化的过程,探讨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新的视角和趋势。
一、现代性: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与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
为什么说现代性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与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呢?我们先从社会学起源于现代性的来临说起①。从学科发展史看,作为一门独立形式的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它的研究对象既是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理解和阐释,又是现代性发展的后果和原因。具体来说,社会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探索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及其所带来的后果,也是由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性的出现、工业革命的爆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需要和现代性成长以及人类科学知识不断分化——综合的直接结果。[1] 英国学者斯马特(B. Smart)对此曾经作了更加具体的说明:“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界定、学科主题的建构和适当方法论的发展,都是为了系统说明现代社会的现象,说明社会技术 ——这种技术既是为社会生活现行形式的规则或统治而提供的,又对他们会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控制。正是基于这些术语和假定,社会学才在现代事物的秩序中以及在‘现代性方案’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情形也正如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R. Aron)所说的,“社会学可以解释为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意识”。[2] 换句话说,这种意识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现代性。
从学科性质看,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下位学科,因此它有着与社会学一样的一个基本规则:就是不能将教育现象看作单个人的行为,而应该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以致是一种社会存在。其研究领域的界定一定是社会学的而不是教育学的。也就是说,构建现代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一定要反映现代社会现象。那么,什么是现代社会现象呢?首先来看,现代社会起源于现代化运动②,吉登斯认为,所谓的现代社会就是“那些于17世纪前后产生于欧洲,并随后影响整个世界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方式”。[3] 可以认为,现代社会现象就是发生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方面的事情。教育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教育现象也都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因此,教育社会学既要研究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又要研究教育的现代性与理性的关系,如何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教育社会学理论家的任务。
关于现代性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马克思和涂尔干分别考察了以社会整合体为一方、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功能分化为另一方的两者间的紧张关系。马克思将这一关系看作是矛盾性的,并将分析置于他的历史辩证法理论之中。与此不同,涂尔干认为社会及其功能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这一分析的依据是他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社会团结形式之间所作的区分。从方法论上看,涂尔干的现代社会理论考察了社会各部分间的相互联系,即它们的相互作用效果和它们对社会整体发展的贡献。这种阐释是一种明显的功能分析取向,也为后来的功能主义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思考和内容,为功能主义成为社会学中的主流理论起到了奠基作用。而马克......余下全文>>
二: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概念
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baike.baidu.com/view/187018.htm?fr=ala0_1_1
三:为什么说教育的作用是社会分层作用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愈加复杂,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越来越多,分层标准的多元化改变了传统社会认知下的“世袭身份”,这表现在社会成员的地位、收入、权利等社会资源的占有被更多因素所牵制,教育问题是其中一个分支。教育是社会文明传递的主要载体,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在其实现的过程中,教育无疑担负着重大的社会功能。社会学认为,学习是人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会改变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方式。实现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多方面塑造。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在达到法定年龄后,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高考走进了大学校园,接受现代高等教育,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的中坚力量。1993年起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又实现了基本普及教育的第二次跳跃。但由于地域、个人等差异使教育程度呈现出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程度对人个人素质和知识结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个人的教育程度也决定着个人发展,并影响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阶层的确定。因此,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研究在逐渐进步的现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曾在《当代社会流动》一书中提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在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1]在社会学视野中,社会分层作为社会流动的动力,而教育充当了发动机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筛选和分配、同化作用、社会革新和变迁。虽然在某些方面也促进社会变迁,但是从以上这些功能来看,教育这种制度设置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持现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保守的社会力量[2]。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社会理论》一书中指出: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机制。并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这部著作中,布迪厄令人信服地向人们说明,隐藏在传授知识等众多正面功能背后,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在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3]因为正是通过这种教育机构,家庭背景的差异甚至对同语言和生活方式的熟悉程度的差异,被转化成学校考试成绩的差别。这样,教育就不断地将社会中已有的阶级结构复制出来。布迪厄的阶级再生产理论强调了教育对于阶级结构的维护和复制的作用,但是同样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了教育对社会流动起着积极作用[4]。很多研究表明,后天的教育是导致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育是社会的一种筛选装置,各个阶层可以藉此改变阶层流向。教育对社会分层之间产生了两方面影响。积极方面,教育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合力分层提供了动力;消极方面,教育制度使社会成员在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上产生了教育分配不均的现象。也就是说,所受教育的不同程度将社会成员在文化上划分为不同层次,并直接归为不同阶级中。另一方面,在中国渐进的社会改革中,不同社会阶层所占有的文化、社会、经济资本不同,影响着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在教育质量的地区、学校、层次、规格、专业选择上的差异,进而影响着接受教育的公平性。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的方式,设定被访者在20——50岁之间,并有固定工作收入者,包括试用期、实习期。我将教育的不同程度与社会地位的不同层次作为两种变量进行研究。在对阶层的界定研究中,采用了社会学前辈的理论。马克思.韦伯确定了财富、权力和声望这三个社会分层的关键因素。财富可以理解为经济地位,权力是政治地位,而声望则是社会......余下全文>>
四:科室里开会
在最激烈的时候发表个人看法.
一、那时候大家都在说,唬就没那么紧张。
二、最火热的时候你说了什么大家也都不记得。
五: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社会
六:学习教育社会学对将来教育有什么作用
教育社会学主要关注教育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比如教育回报率、教育影响社会地位等等这一类问题,和师范学校的老绩们学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说硬要对口就业的话,估计进的也是规划、调研之类的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
七:教育社会学 结合实际,阐述青年文化有哪些社会功能
青年文化,青年这一社会群体的心理、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一个复合体,是作为青年群体的文化表征是与青年俱在的社会文化现象。
青年这一社会群体的心理、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一个复合体。
青年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有:①表层文化,亦称具象文化。特点是现实性和可模仿性,诸如服饰、语言、时尚、消费方式、闲暇追求、婚恋模式等。②中层文化,亦称观念文化。特点是以从众和时尚心理维持的种种观念形态,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诸如,审美观、道德观、婚恋观、人生观等等。③深层文化,亦称文化—心理结构。特点是抽象性、相对稳定性和指导性。它的集中表现是青年的价值观,涵盖所有青年生活现象,成为青年的人生坐标,支配着整个青年生活。这种价值观可以青年的理性思维表达,更多的则是从青年文化一心理定势反映出来。
青年文化是以一定年龄划分的群体文化,又更多地受家庭、学校、社会、职业、文化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其他群体文化相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活跃、鲜明。青年是生命中的旺盛期,表现在文化现象上是节奏强烈、个性鲜明、外在、外露。②流动、易变。从文化递进上看,青年是“边际人”,是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爱挑剔,善模仿,追逐时尚,由此决定了青年文化新颖多于深沉,有着不稳定性的一面。③多元、开放。青年群体内部的差异决定了这种文化的多元性。青年的思维活跃,敏感和创新精神使得青年文化超越时空距离,呈现出兼融和杂陈的状态。④自发、自我。青年文化往往被视为亚文化,因为它往往是自发流行的。青年在这类文化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改造自我,娱乐自我。
八:社会学角度论述家庭类型和功能
按家中谁掌权的标准可以分为父权制家庭、母权制家庭、夫妻平权制家庭。根据家庭所在的社区的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城市家庭、农村家庭。根据家庭阶级属性的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地主家庭、农民家庭、资产阶级家庭、工人家庭等。根据家庭人口增殖的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生育家庭和非生育家庭。根据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的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和睦家庭、解组家庭。根据家庭子女多少的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独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这是从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标准来看家庭的类型。
如果不是从家庭生活的某一特殊方面,而是从总体上的结构和功能来看,我们可以把家庭分为五种:核心家庭、扩大的核心家庭、大家庭、入赘型家庭和特殊类型的家庭。
核心家庭。家庭只有一个核心,即夫妻关系。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就是核心家庭。这种家庭只有一对配偶,一代人或两代人。家庭中只有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结构简单,规模不大。一切权力掌握在夫妻手中,无其他人可与之抗衡。这是当前社会为数众多的家庭形式,也是一切家庭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
扩大核心家庭。在核心家庭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直系双偶家庭,或鳏夫寡母与其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一对配偶与其未婚兄弟组妹组成的家庭。直系双偶家庭是扩大核心家庭的典型形式,即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包括两对配偶,二代或三代人,家庭的权力仍然掌握在父母手中,第一代人仍然是家庭的核心,但已婚子女也参与家庭的管理,分享一部分权力,并且有直接管教其子女的权力,家庭中的孙子女要听命于其父母,于是,这种家庭出现了第二层的次中心,因此叫扩大的核心家庭。第二种形式的扩大核心家庭,是鳏夫或寡母已经丧失主管家庭的权力,家庭的权力中心已经转移到第二代人手中,家庭中惟一的一对配偶成为家庭的核心,但是他们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参与管理家庭的事务。
第三种形式的扩大核心家庭,是已婚的兄弟或姐妹及其子女与未婚的兄弟或姐妹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也只有一对配偶是家庭的核心,但在他们的同辈中出现了具有旁系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使这个核心受到一定的牵制。扩大的核心家庭与核心家庭的区别在于:这种家庭的结构比核心家庭复杂,它不仅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还包括祖孙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叔嫂或姑嫂关系;核心家庭包括一代或两代人,不会超过三代人,而扩大核心家庭至少包括两代人,一般的包括三代人,从人口来说,扩大核心家庭的人口一般也比核心家庭多。大家庭。由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甚至包括已婚的孙子女组成的家庭。这是一种多代多偶家庭。这种家庭的主要权力集中在第一代或第二代人的一对配偶中,但是每一对配偶都是一个次级的活动中心,都享有一定的权力。可见,这是一种联合家庭。这种家庭关系最为复杂,矛盾也比较多,所以它是不牢固的,一旦丧失维系它的经济基础,这种家庭就会解体。入赘型家庭。男的到女家落户,有的地方叫招郎。随着我国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今后这类家庭还会增加。这种家庭,道义上应得到支持,法律上应得到保护。
特殊类型的家庭。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组成的家庭,其子女结婚另外组成家庭,这种家庭叫做“空巢家庭”。这种家庭当然也可以视为核心家庭,但它与一般的核心家庭又有区别,它的功能和所面临的问题与一般的核心家庭也不一样。还有孤老户家庭,即失去老伴又无子女,家庭成员只有一个。还有隔代家庭,即祖父母与未成年的孙子女组成一个家庭,中间那一代人已经不存在了。这些特殊类型的家庭,困难比较多,社会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怀。
家庭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