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屠呦呦

一:屠呦呦为什么不来感动中国的现场

这是因为中国人做事是很复杂的,不是屠呦呦做了可以感动中国的事,中央电视台就会宣传她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在屠呦呦之前就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首创者是不是也应该被中央电视台请到感动中国的现场呢?他们两位科学家又为什么始终得不到中国本国的任何科学奖励呢?这些问题都会使现在的学术权威们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甚至是身败名裂!

西方国家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他们做事不像中国人怎么复杂,中国人口里说的与心里想的是不一致的,而西方国家的人口里说的与心里想的是一致的,他们看到一个陌生人提出的科学见解是对的,会立即承认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新发现,然后再打听这个人是谁,中国人则完全相反,看到一个新的科学见解,一定要先打听、查询这个人是谁,然后才会做出各种对人不对事的虚假的评论,其成果要想获得中国人的承认,一定要先通过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把方方面面的关系摆平,大家才会公开承认其成果。像屠呦呦、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的科学家都是一些只会埋头苦干的科学家,根本不懂得搞人际关系,他们的成果当然很难得到中国本国人的公认了,中央电视台当然不会轻易邀请他们去感动中国的节目现场了。

二:感动中国屠呦呦100字故事概括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她的“补劲儿”。大学时学的是西医,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过两年半的“西医学中医”教育。西学中的屠呦呦在中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在于她的“补劲儿”。不断注入新知识,贯穿中医精粹,形成了渊博的学识,才会到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学习她的“敢劲儿”。屠呦呦专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与枯燥,勇于面对质疑,不为世俗所动,不图“短平快”,终于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的瞩目。

三:感动中国屠呦呦观后感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四:2015年感动中国,屠呦呦的颁奖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五:感动中国屠呦呦观后感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六:为什么屠呦呦没有参加感动中国颁奖典礼

可能是因为屠呦呦是个科学家,她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不被列入感动中国的范围,因为感动中国的一般都是些人物事迹,比如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子,步行多少多少公里这种。

七:感动中国屠呦呦议论文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

八:感动中国2016屠呦呦颁奖词

【给屠呦呦的颁奖词】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效果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九:如何评价屠呦呦当选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3、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

4、屠呦呦几十年来致力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疟疾的防治研究,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从现代科学技术中汲取创新手段,与她领导的研究团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联合攻关,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制出系列青蒿素类药品,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十:感动中国2015人物屠呦呦夹叙夹议300子作文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已,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摘自颁奖词。

12岁的女孩何玥查出自已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她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当她得知自已的生命只有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已的器官捐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那天,何玥对爸爸妈妈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父母吓了一大跳,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解剖是大逆不道的。何玥哭了:“我想把生命奉献出来!让我的生命得到延续,同时我也想让我的生命更有价值,哪怕只是一点点……”最后父母含着泪同意了。

11月份17日,何玥离开了人世。“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里,何玥的父母从走上台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何玥离开了我们,但她瘦弱的身躯呈现出来的却是感人的力量,我觉得何玥还在这里,虽然我们看不见她,但她的故事永远流传!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