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墓志铭

一:为什么曾国藩到最后留下了“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这样的话?

这是曾国藩与朋友欧阳兆熊聊天时为自己做的墓志铭:“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反映了曾国藩思想中消极避世、淡泊名利的一面。

二:如何理解曾国藩墓志铭“尽信书,不如无书”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三:曾国葆的墓志铭

曾国藩为曾国葆作有墓志铭,全文如下:季弟事恒墓志铭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八日丙寅,我季弟殁于金陵军中。逾月,丧过安庆,国藩设次哭奠如礼,遣之反葬。弟名国葆,字季洪,后更名贞干,字事恒。少则落落,自将脱去町畦,视人世毁誉,及书史褒讥微恶,不甚厝意;不随众为疑信,时或诘难参伍,大破群惑。尝应县试及学政试,再冠其曹。已而厌薄举业。不肯竟学。咸丰三年,国藩奉诏讨贼,召募水陆诸军。季弟挈六百人以从,提督杨载福、侍郎彭玉麟,始皆客季弟所,为僚佐。季亟荐此二人为英毅非常器,已愿下之。四年三月,岳州兵败。季又亟白诸将无罪,已愿独坐之。其后杨、彭二人果以水师雄视东南,而诸将亦次第登用,掇取高官大名。独季弟黯然归去,筑室紫田山中,柴(闭)绝人事,身与世若两不相收。八年十月,母弟国华战殁三河。季弟大恸。誓出杀贼,以报兄仇而雪前耻。鄂帅胡文忠公方广求将材,命季分领千人,自黄州建旆而东。十年正月,连克太湖、潜山。三月,始与叔弟国荃,会师以围安庆。十一年八月,克之。明年,为今皇帝元年。弟以正月师次三山。三山者,宣池群贼萃之区。军入援绝,寇十倍我,乃以计招降三县义民之陷贼者,噢咻而厉使之。得四千人,编伍约法,用破鲁港,克繁昌,下南陵、芜湖。而国荃亦以是时克东西梁山,徇和州、当途,夺采石。兄弟复会师,进薄金陵之雨花台。江东久虐于兵,沴疫繁兴,将士物故相属。弟病亦屡濒于危,定议假归养疾。适以援贼大至,强起战四十六日,贼退而疾甚,不可复治矣。季弟初以功叙儒学训导,加国子监学正衔。克复安庆,晋秩同知,赏戴花翎。厥后,连克繁昌三县,天子虽以国藩前有辞赏之奏,犹特赐迅勇巴图鲁名号。至大破援贼,晋阶知府。命下而弟不及见矣!事闻,遂追赠按察使,照军营病故例议恤。诏书谓朝廷早欲擢用,特以国藩恳辞,留以有待。呜呼!圣主之于臣家,恩宠不訾。独惜国家欲大用吾弟,与吾弟欲得当以报国,两相须于微莫之中,而卒不克少待以竟厥志。呜呼!兹所谓命焉者非耶!季弟生于道光八年九月二十日,春秋三十有五。曾祖讳竟希,妣彭氏。祖讳玉屏,妣王氏。父讳麟书,妣江氏。三代皆封光禄大夫,妣皆一品夫人。配邓氏,先弟十月卒。兄弟五人,自仲氏国潢外,四人者皆从事戎行。季无子,以国潢子纪渠嗣。同治二年,某月某日甲子,葬于某里某山之阳。辄叙次事状,系以铭语,以写吾哀。铭曰:  智足以定危乱,而名誉不并于时贤;忠足以结主知,而褒宠不逮于生前;仁足以周部曲,而妻孥不获食其德;识足以祛群疑,而文采不能伸其说。呜呼予季!缺憾孔多。天乎人乎?归咎谁何?矢坚贞而无怨,倘弥久而不磨。

四: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扶衣而起,蒲城牵裾,终不获伸其说文言文翻译现代文

蒲城王文恪公尸谏

【清】薛福成

道光中,林文忠公(则徐)以钦差大臣驰赴广东查禁鸦片烟,与英吉利兵船相持海上,宣庙倚任甚至。既而中变,命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驰往查办,严劾林公,革职遣戍新疆,尽撤守备,与英吉利讲和。于是舆论哗然,皆骂琦善之误国及宰相穆彰阿之妨贤,而惜林公之不用也。其后河决祥符,上命大学士蒲城王文恪公(鼎)临塞决口,亦命林公赴工效力。

蒲城一见林公,倾诚结纳,且言还朝必力荐之。及大工合龙,朝命林公仍往新疆。蒲城还朝,力荐林公之贤,上不听。是时,蒲城与穆相同为军机大臣,每相见,辄厉声诟骂,穆相笑而避之。或两人同时召见,复于上前盛气诘责之,斥为秦桧、严嵩,穆相默然不与辩。上笑视蒲城曰:“卿醉矣。”命太监扶之出。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拂衣而起,蒲城牵裾,终不获伸其说。归而欲仿史鱼尸谏之义,其夕自缢薨。是时,新城陈孚恩为军机章京,性机警,最为穆相所宠任。方早朝,军机大臣惟蒲城不到,孚恩心知其故,乃驾而出,急诣蒲城之宅。其家方抢攘无措,尸犹未解下。盖凡大臣自缢,例必奏闻验视,然后敢解也。孚恩至,命其家人急解之,检衣带中得其遗疏,其大旨皆劾穆相而荐林公也。孚恩谓公子编修某曰:“上方怒甚,不愿再闻此言。若奏之,则尊公恤典必不可得,而子亦终身废弃。子而犹欲仕于朝也,不如屏此疏勿奏,且可为尊公邀优旨,子其图之。”会张文毅公(芾)亦至,文毅故穆相最亲厚之门生,而亦蒲城同乡且门生也。相与共劝编修,编修从之。孚恩代为改草遗疏,以暴疾闻。上震悼,命成郡王奠茶酒,晋赠太保,入祀贤良祠,孙三人皆俟及岁时带领引见,饰终之礼隆焉。孚恩袖蒲城原疏以去,返至枢垣呈穆相。穆相大喜,于是推毂孚恩,不十年,至兵部尚书、军机大臣;而张公亦于数年间由翰林跻卿贰。惟编修以不能成父志,为蒲城诸门生及陕甘同乡所鄙弃,亦自愧恨,遂终身不复出。蒲城薨未几,而林公召还,复为陕西巡抚。世俗皆言,自蒲城薨后,宣庙常闻空中呼林公姓名,故不久赐还。

此说虽未尽然,然亦足见人心所归仰云。

【注释】

1、驰赴:急趋;奔赴。《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即驰赴之,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宋史·石普传》:“普倜傥有胆略,凡预讨伐,闻敌所在即驰赴之。”清吴敏树《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朝命起公湖北,与督抚共办军务,公乃闻名驰赴。”

2、宣庙:即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亦即道光帝,1851-1850年在位。“宣宗”是其庙号,故称道宣。道光是其年号。

3、倚任:倚重信任。明宋濂《拟诰命起结文·中书参知政事》:“往尽乃职,以副朕倚任之意可。”《明史·唐云传》:“云从成祖久,出入左右,甚见倚任。”清昭连《啸亭杂录·马壮节公》:“入京营为武弁,傅文忠公甚倚任之。”周培艺《贵州民党痛史》:“两人勇于负责,事至立办,上官推心倚任,同列拱手受成,绩効大彰。”

4、中变:中途变化。宋苏辙《历代论·李固》:“固复以清河为请,与胡广赵戒同谋,广戒惧而中变。”《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好事定然中变,连累小子必然受辱!”沙汀 《淘金记》十六:“要不是龙哥依照历来的习惯,大声武气地出来阻止,事情也许会中变的。”

5、琦善:博尔济吉特·琦善(1786-1854),字静庵,博尔济吉特氏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咸丰四年(1854)病死军中,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依总督例赐恤,谥文勤。

6、驰往:义同“驰赴”。

7、守备: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左传·昭公十五年》:“穆子使鼓人杀叛人,而缮守备。”《商君书·农战》:“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民力,以待外事......余下全文>>

五:离离的详细解释

五代 齐己《还人卷》诗:“金梭札札文离离, 吴 姬 越 女羞上机。” 明 唐寅 《七夕赠织女》诗:“神云矫矫月离离,帝子飃颻即故期。” 孙世伟 《克庵寄示莅闽以来诗稿哀时感物忧谗畏讥赋此以志同声之感并呈朴庵》:“西维星象离离变,南海秋潮暗暗沉。”引申为光彩、光荣:清 曾国藩《彭母曾孺人墓志铭》:“离离令问,匪迩伊遥。” 唐 李德裕 《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刘公神道碑铭》:“落槭槭之霜叶,叫离离之晚鸿。” 唐 温庭筠 《罩鱼歌》:“风颸颸,雨离离,菱茭刺,鸂鶒飞。” 清 金人瑞 《境智二童子》诗:“满口离离含黑墨,杏花坛上读书回。”

六:判断题: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与曾国藩、李鸿章关系都很好。

对 袁甲三与曾国藩一样,同为咸丰时期的老臣。难得的是,两人还是同学关系,袁甲三是曾国藩的师兄。

七:曾纪泽的墓葬纪念

其父曾国藩及夫人葬于岳麓区坪塘镇桐溪寺后伏龙山上,而曾纪泽墓于2010年在望城区雷锋镇牌楼坝村桃子湾发现,虽然墓葬已遭破坏,但墓葬的发现对于人们研究曾纪泽生平及其家族变迁,以及晚清时期湖湘历史文化、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曾纪泽墓是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的。该墓位于望城县雷锋镇牌楼坝村桃子湾,是一处遵照清代侯爵制建造的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清代墓葬。墓坐东朝西,呈半环形布局,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原墓葬由墓冢、墓围、墓碑、拜台、石阙、神道、石像生组群、墓庐、龟背石石碑等构成,规模宏大。其中墓冢为糯米混瓷浇筑,其余建筑均为花岗石材质。1958年,当地修建牌楼坝水库,尽取墓地花岗石构件作为筑坝材料,墓葬受到严重损坏并遭盗掘。现墓葬整体布局痕迹尚存,自然风貌保持较好,还保存有墓庐屋匾额两块、龟背石碑一座、红漆棺盖板一块、墓志盒构件两块。红漆棺盖板虽然暴露在外日晒雨淋,但仍鲜亮如新。墓志盒构件上面带阴刻铭文,上书:“宫保曾惠敏公圹志”字样。根据史书记载,曾纪泽死后葬于长沙,谥惠敏。据当地村民反映,与曾纪泽墓相离不远处另有两处墓葬,其一是对面山上的曾纪泽夫人刘氏墓,另外的传说是曾纪泽小妾的墓(文物部门没有考证)。刘氏墓毁于1958年当地修水库。一位名为廖文伟的收藏家撰文说,他曾于1997年10月底在清水塘古玩市场无意间收到刘氏墓的墓志铭。廖文伟撰文说:“曾纪泽18岁与父亲挚友贺长龄之女完婚,不料翌年贺氏夫人难产去世,21岁娶刘蓉之女......所幸我收藏到刘氏瓷刻墓志,取得了研究刘氏生平的第一手史料,弥补了史籍记载之不足。”他说,但遗憾的是此青花墓志铭仅存两块四面,錾刻700余字。曾纪泽墓的墓志铭仅存一空盒,墓志铭已不知去向。当地村民说,“1958年修水库时,村民拆墓石修水库,拆出了墓志铭,是一块青花瓷。”文物专家说,以此描述与廖文伟收藏的刘氏的墓志铭对比,正好符合。目前市文物部门正在查找曾纪泽墓志铭的下落。文物价值:为研究湖湘文化提供了新资料。据长沙市文物专家介绍,曾纪泽(1839—1890)为清末著名湘军统帅曾国藩长子,晚清最重要的外交家和经世致用学者。他促成《中俄伊犁条约》改签,收回伊犁地区两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与英国议定洋药税厘并征条约,为清政府每年增加烟税白银200多万两;帮办海军事务,向英国订购大批军舰,助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清光绪十六年(1890),卒于京师户部任内,终年51岁。遗骨葬长沙,谥惠敏,有《曾惠敏公遗集》行世。该墓葬对研究曾纪泽生平及其家族变迁,研究晚清湖湘历史,以及晚清时期的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文物隐忧:毁坏严重。1958年,当地修建牌楼坝水库,尽取墓地花岗石构件作为筑坝材料,曾纪泽墓葬受到严重损坏并遭盗掘。长沙市文物局已着手对墓葬散落的建筑构件进行收集整理,并征集相关文物,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同时,文物专家建议将曾纪泽墓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点纳入当地乡镇建设规划,尽快启动曾纪泽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按原貌修复曾纪泽墓。据悉,曾纪泽墓有望申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求解答。

展转:经过很多次转手和步骤

动笔好处:对书的内容印象加深而且有自己的理解

九: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纪晓岚四人纪实资料

李鸿章(1823~1901)

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1901年11月去世。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中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有同僚称其可杀,康有为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

曾国藩简介

清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在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叫白杨坪的偏僻村庄,诞生了一位对晚清历史影响颇大的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直到他的祖父曾玉屏时才成为当地一个拥有100多亩土地的小地主,而他的父亲曾麟书43岁时才考取一个秀才。但是中国人总是喜欢把一些灵异之事附会到大人物身上,对曾国藩也不例外。

出生:巨蟒转世的神话

传说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公做了一个梦:一条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宅之左右,接着入室庭,蹲踞......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