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未尝往也

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什么意思

往:本身指去,到的意思,这里指离开,消逝。 未,没有 尝,曾经 往,逝去 未尝往也:并不曾逝去

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而并没有流尽

二: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是什么意思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意思:

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出自:苏轼《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是 什么意思

是指古往今来虽不断有人逝去,但薪火相传, 人类并不会因此绝迹,正如长江之水, 几千年来川流不息, 不曾有一日停顿, 遑论消失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是说人一生高高低低、时来运去一如月亮的盈亏一样,虽然时而圆、时而缺,但归根究底始终是周而后始, 并没有真正的消长。

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到生命受时空的规范而心中郁闷, 於是以水、月为喻, 说明「变与不变」之理, 以此自解:

从「变」的角度看: 天地流转不定, 万物不停在转变, 事物根本没有一刻是相同的, 现在是这样子, 一会儿后已是另一样子, 正如长江之水不停东流、月亮盈亏不停互转.... 所以根本不必感伤时光流逝或慨叹事物变迁, 因为亿万年来本就如此。

四: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出处

前赤壁赋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五: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而’ 意思?

“ 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而”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偿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 表示反问,语气强烈,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只求这句翻译翻译

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