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发掘的悲剧

一:明定陵的发掘到底是一次失败的考古发掘还是一次无知的文化毁灭?

本身是一次尝试性的考古发掘,哗是对出土文物的保护很失败,甚至到现在还没有完善。之后正赶上(文)(革),使得定陵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连万历和他2个皇后的尸体都烧了。所以现在规定不准轻易挖掘帝王陵墓。

二:为什么长陵不打开地宫呢?而定陵又打开地宫?

定陵当年的发掘是个悲剧,挖掘过程很不科学,好多文物都没保存好,比如金丝楠木棺材被老农烧了,万历的遗体也在动乱年代被红卫兵烧掉了。吴晗后来还想挖,周总理说他对死人不感兴趣,也就是说国家政策从此是不允许挖帝陵畅我个人也认为不挖是对的,挖了就是犯错误,劝那些想发死人财的人和地区早死了这条心。

三:挖掘定陵是谁的主意?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个皇帝万历帝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万历帝年仅10岁时即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当政之初,推行改革措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中后期怠于朝政,终年不视朝,致使朝政日趋腐败。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历时6年才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万历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如今,定陵已成为北京最著名的旅游点之一,每年都要吸引数百万游客来到这里,人们被这个古老的中国皇陵深深折服,感受着一代皇帝的传奇故事。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的秘密,但最终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宫被成功打开,这就是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惟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定陵。 □明代的永乐皇帝朱棣亲选陵址,并起名天寿山。从此,包括朱棣在内,总计有13代明朝皇帝于此修建了陵墓,整个陵区居然比当时明朝北京城的面积还要大…… 十三陵建造于公元15到17世纪的明朝,它的创建者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亲自主持选陵址,并起名天寿山,从此,这里就成为明朝的皇家陵园。包括朱棣在内,共有13代明朝皇帝在这里修建了陵墓。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区的总面积已超过120平方公里,比当时明朝的都城——北京城的面积还要大。 十三陵的总体布局就像一棵大树,每个陵墓如同是树枝,大树的主干就是通向陵墓的神道。神道,是进入整个十三陵的必经之路。神道两边排列着十八对巨大的石像,这些文官和武臣的雕像,表示皇帝在死后仍是帝国的主宰。按照中国古代皇陵的陵寝制度,阴宅仿照阳宅,十三陵的地面建筑全部仿照紫禁城的皇宫建造。外围是高大的城墙,城墙内的宫殿也严格地按照一条纵向的中轴线分布。在十三陵每 一个陵墓的后部,都建有一个明楼。明楼下立有皇帝的墓碑,明楼后是皇帝的坟墓。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批准。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动在1956年春开始了…… 对十三陵的考古挖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 在挖掘计划中,长陵是首选目标。整个十三陵中,长陵规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最终,考古队决定,先另找一个陵墓进行试掘。经多方调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 1956年5月,试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队在定陵宝城一处城砖脱落的相应位置挖开第一条探沟。探沟刚刚挖到1米多深,就在宝城内侧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擦去石条上的泥土,3个刻在石条上的字显露出来:“隧道门”。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券门,同时在探沟的两侧发现了两道砖墙,两墙之间形成一个隧道,伸向宝城的深处,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为减轻挖掘工作量,考古队没有继续第一条探沟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挖开了第二条探沟。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第二条探沟一直没有新的发现,在第一条探沟中曾经出现的隧道砖墙也奇怪地消失了。 进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现新的转机。一天,在第二条探沟的深处,一个参与挖掘的民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带有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人把地宫的墓墙称为“金刚墙”,这块石碑明确提示了地宫的具体位置。考古队在通向宝顶中心的方向开挖了第三条探沟。到第二年5月,考古队穿透厚厚的土层,找到了坟墓的外墙——金刚墙。在金刚墙上,考古人 员发现......余下全文>>

四:郭沫若为什么在发掘定陵之后还向国家提出开

众所周知,1956年4月在郭沫若、吴晗等人的建议下,考古人员开始了对明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陵墓开始了发掘。定陵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虽然为史学界对研究明朝提供实在的器物,但是却有大量的珍贵文物毁于一旦。

发掘定陵惨痛的教训,让国家有关部门意识到帝王陵不能轻易考古发掘,也是因为定陵的教训国家从此定下了不可能轻易发掘帝王陵的规定,此后这个规定逐渐成为中国考古界的铁律。

(图:定陵地宫考古发掘现场)

然而1958年一座帝王墓的发现,让郭沫若等人再次向国家提出了发掘的计划,不过最后被周总理拒绝了。这个陵墓就是武则天和唐高祖李治的合葬墓乾陵。

“山陵穿复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调发近畿,督扶稚老,铲山背石,驱以就功”这是关于乾陵的史料记载,乾陵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一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墓。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陵中,可以说乾陵的名气绝对名列前茅。一千多年以来,无数人想去挖掘这座陵墓里的宝物,古代有黄巢的四十万士兵疯狂挖掘,近代有军阀孙连仲的师团的炮轰乱炸,最后都没能找到地宫墓道入口。

1958年12月的一天,因经过乾陵附近的一条公路毁坏需要维修,于是附近的村民就到梁山上放炮炸石头,结果意外发现了乾陵地宫的墓道入口。

乾陵地宫入口被发现后,随即这条爆炸性的消息被层层上报,很快这条消息也被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知道。郭沫若很快率领考古专家来到现场调查,最后确定几位农民发现的墓道是乾隆地宫入口。

随后在郭沫若等人的提议下,文化部向国务院提交了《乾陵发掘计划》。至于要发掘的原因如下,“毫无疑问,里面肯定保存了不少珍贵书籍字画,说不定有武则天的《垂拱集》,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石破天惊,这一定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注:据史籍记载《兰亭序》是跟唐太宗李世民一起下葬的,但是唐末节度使温韬在盗掘唐太宗的昭陵时并没有发现《兰亭序》,结果很多人认为《兰亭序》在乾陵地宫的可能性最大。)

很快这份报告被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当时明定陵正在发掘,现场问题不断。于是周总理批示:此事留给后人来完成吧。

虽然乾陵没有被发掘,但是乾陵的几个陪葬墓都被考古发掘了。从1960年8月到1972年5月,乾陵附近的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等陪葬墓被发掘。

1960年3月20日,郭沫若一行再次来到乾陵参观。他被乾陵的气势所感染,于是赋诗一首,内容如下:

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

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

五:中国定陵发掘后的一部分相关人员因为什么原因死的?

刚发掘完定陵就文hua da ge ming.

六:明十三陵定陵的发掘损失多大

帝王陵寝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自然会激起开发的兴趣,而且常常是难以遏制的。而保护和发掘之间的争论也从未止息过。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王迅、赵化城等人认为,这里除了文物大省的利益驱动,还掺杂了好奇心、成就感、时代气氛及学术潮流,以及部分考古人员急于见到文物的“私心”等因素的影响。一位国家文物局前领导透露,陕西方面力主开挖乾陵由来已久。“1986年就提出过报告。1995年9月西安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陕西省领导又提出来,我还是不同意。2000年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又有人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划。对这些计划,国家文物局都给予坚决否决。”陕西提出“抢救性发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处于地震带,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坏,以及属喀斯特地形,地下水会毁损文物等。据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讲话稿显示,一位陕西省的前主要领导在阐述挖掘乾陵理由时提出,“我们认为开发的性质是抢救性的。譬如说,它的地形属喀斯特地形,谁能保证它不进水?一部分持消极态度的专家说,如果在地下坏了,我们没有责任。这种说法不也是不负责吗?”北大考古学教授、秦陵研究专家赵化成刚刚完成了秦陵的勘探工作,他认为:“几千年没震坏,等几十年就震坏了?其实,这次勘探发现秦陵地宫保存相当好,抗震性能很强。地宫也没有进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赵福生告诉记者:“有些老专家特别想挖,他们在各种场合都在呼吁。”“定陵当时我是赞成挖的,但就是因为我经历的一切,现在我哪一个帝王陵都不赞成挖!”赵其昌说。北大考古学教授宿白指出:帝王陵有些省份为何一直主张要挖?无非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定陵出土的丝制品是一个教训。现在不敢动,一动就成碎沫了,万历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乾陵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怎敢保证万无一失?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不是足以说明保护条件不过关吗?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苹芳说,“帝王陵不能随便动。挖乾陵都不成,何况秦陵?”据徐苹芳回忆,当年挖掘马王堆墓时,墓被水泡着,有一片藕片在水里漂着,很漂亮,可拿出来一见阳光就烂光了,跟鼻涕一样,只有痕迹,没有样子了。“我们亲眼看见的,马王堆的文物刚挖出来的时候,非常光鲜,但一天天看着它变化,却毫无办法,太无奈了。”

七:明十三陵为什么只挖掘了定陵 发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是吴晗等人为了研究明代历史。后来因为技术不足,许多珍贵文物无法保存,所以从那之后再也不主动挖皇陵

八:为什么说十三陵定陵地宫的发掘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原先 准备挖掘的是朱棣的地宫 也就是长陵。但因为对地宫的挖掘史无前例,又加上长陵的地宫比较大,所以考古学家们准备找个别的陵先试挖一下,积累一些经验。最后经历种种波折他们找到了万历皇帝的墓,也就是定陵。但正是因为经验的不足,在仓促的打开地宫的金刚门后,墓里面无数在低氧情况下存放数百年的精美珍贵的字画,丝绸等文物在突然遇到氧分子时迅速碳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所以现在长陵地宫仍没有被挖掘。

九:为什么中国考古队在挖掘了定陵之后,不再挖掘原本

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被毁,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得到有效保护,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所以,此后国家文物局明确规定——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这是必须坚定不移执行的既定政策。

十:定陵地宫结构和考古挖掘定陵地宫时的困难

定陵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即咸丰恭帝的陵寝,位于清东陵的平安峪,占居整个东陵的最西端,陵寝的地宫内安葬着文宗和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初八正式定陵名为“定陵”,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工程完竣,历时6年。咸丰帝生前勘定陵址。

定陵的建筑,贯串在一条长达3658.55米长的神路上。神路南端与孝陵神路相接,沿途建有五孔桥1座、一孔涵洞1座。在内务府人住处定大圈村西南,神路向北拐弯处堆筑有人工案山1座(现已被挖平)。往北则有五孔神路桥1座,柱头、栏板与孝陵五孔桥同,桥洞石券脸上则增加了吸水兽。桥东西各有一座豆渣石料的五孔平桥。五孔桥以北,依次建有石望柱1对,石像生5对,分别为狮、象、马、武将、文臣。牌楼门1座,结构与景陵、裕陵同。下马牌1对。神道碑亭1座,内建水盘,水盘上为赑屃驮石碑,碑身正面刻有满蒙汉3种文字,汉字为:“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宽仁端敏显皇帝之陵”,梁枋饰旋子彩画。碑亭北建三路三孔桥,规制与裕陵桥同。

发掘的困难?当时什么技术条件都没有,文物保护意思也没跟上,基本上是乱来的,丝绸保护不当、棺椁直接扔掉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