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思潮

一:实业救国思潮什么时候兴起?

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895∼1898年近代第一次投资热潮和1905W常4;1908年第二次投资热潮,都与实业救国论者的努力分不开。

二:实业救国思潮什么时候开始产生?什么时候达到高潮?什么时候衰落

实业救国论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后20世纪初达到高潮。

三:中国近代有那些思潮,如实业救国思潮等

有:①实业救国思潮 ②维新变法思潮 ③民主共和思潮 ④社会主义思潮以及邓演达主张的平民革命实行无政府主义。

邓演达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的政治意识是暧昧的,中国的资产阶级既不能彻底的扫除封建势力,也无力改造落后的经济,更不能坚决的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因而中国资产阶级实无独立的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能力,当然就更不可能实现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

参考资料:www.xueshiboke.com/post/533.html

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 )①实业救国思潮 ②维新变法思潮 ③民主共和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兴起,20世纪初期民主共和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继兴起,最终中国革命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结束,所以①②③④项说法均符合题意要求,答案选D。点评: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内容及特点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重视分析各阶级、各阶层主张所体现的思想解放的特点,辨析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主张的异同,理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五:实业救国是什么

实业救国

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代表人物有张謇、张东荪等。

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条: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业救国”。他认为,中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发实业的要求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攻势;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要增强国力,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开发实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近代实业家张謇等人和张东荪提倡“实业救国”的动机是不同的。前者反映了实业界和开明人士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自强救国的进步要求。他们兴办实业,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主张没有抓住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后者则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中国实行革命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托辞。

六: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原因

在孙中山看来,发展实业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民生问题,是“养民”,要以“养民”为本位。

孙中山是农民的儿子,来自农村,对中国底层劳动大众的苦难有着实际的了解并抱有深切的同情。因此,他力倡发展实业,最根本的目的,是想通过“物畅其流”而强国富民,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使之过上殷实、富足的日子。民生主义可以说是孙中山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思想,而其发展实业的主张则是民生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孙中山认为: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新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国,是为了最终能够谋求中国的独立与富强,从而救中国。所以,孙中山将革命的目的与中国的富强和振兴密切联系起来,多次明确提出要通过发展教育和交通,“兴起农工商实业之利源”。

在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后,国家建设问题便成为孙中山思考的中心,实业救国的思想也日臻成熟。“实业”与“建设”成为孙中山谈得最多的话题,直至宏大的《实业计划》出台,孙中山的实业思想遂达到一个顶峰。

概括而言,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主要有:“建设是革命的惟一目的”,先破坏,后建设,革命与建设并不相违;“发展实业,乃振兴中华之本”,实业建设是救国的根本之道;“不用机器必不能发达”,实业救国的关键是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七:实业救国简述

实业救国论  中国近代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业。他们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议论。

实业救国论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1911)前后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甲午战争 (1894~1895) 后,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续富国策??劝工强国说》),这可说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滥觞。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对于储金救国之感言》)。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实业救国论经他提倡而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

实业救国论风行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相号召的实业救国论,成了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议论。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