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一:怎样保护传统民间工艺

在我看来,首先要有热心人.

一批对于传统工艺强烈热爱的人。热心人能够挖掘、研究和保护传统工艺,他们的灵感和见识,很可能发现新的市场,对工艺的发展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中国结就是一个好例子。曾参与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庄尚严先生曾担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老先生喜欢收集前朝遗物,尤其是一些编织品,例如清代的眼镜套、荷包、笔套、香囊、扇套等。由于时间久远,这些编制品的一些缨络破损了,需要织补方可恢复原貌。这一女红的工作落在他的儿媳妇陈夏生的身上。陈夏生向故宫博物院里会编结的老工人请教,又仔细研究了馆藏的相关文献,在完成织补之余对编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她出版了书籍,并在学校授课,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台北的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结的展览,一时轰动台湾,尤其受到台湾上流社会妇女的推崇。一些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也加入到研究和学习的队伍中,使其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中国的编结在古代被称为“盘长(肠)”或者“方胜”,与***、法螺、宝伞、华盖、莲花、宝瓶、金鱼共称佛家八宝,陈女士给了它时尚具有新意的称呼——中国结,现在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陈女士这样的热心人,化腐朽为神奇,才使得中国结古为今用,使传统的工艺发扬光大。在景泰蓝的保护中,林徽因和钱美华也是典型的热心人。林徽因在患病时,仍然为景泰蓝工艺的抢救工作奔波忧虑,钱美供牢记老师的嘱托几十年,为景泰蓝事业默默奉献。她们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传统工艺太需要这样的热心人了!其次,发现和保护现有的传承人。

留住老工艺的基础是保留工艺方法,这需要抢救性地发现和保护现有的传承人。传统的工艺包括一些艺术,都是口传心授,一旦传承人过世,就可能销声匿迹。例如:老北京的一些戏曲曲艺、著名的老北京吆喝叫卖,都面临老手艺随着老艺人去世而消失的境遇,真可以称其为绝活绝唱。新中国对不少工艺的抢救都是成功的,这在本书中也提到了。如果不是建国之初,北京市政府将已经失散的景泰蓝手艺人聚集起来,成立景泰蓝厂,景泰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辉煌。对牙雕和雕漆工艺的抢救也有类似之处。扬州市政府为剪纸艺术家颁发津贴,鼓励他们带徒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抢救手段。留住了人,就能够留住手艺。

在研究和抢救传统工艺的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方法,要尽量采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手段。冯骥才先生近些年来倡导用田野考古的方法对传统濒危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工作,并成立了相关工作室,出版了传统文化挖掘的工作手册。确实应该使用科学的,像田野考古这样的方法来挖掘、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田野考古包括调查、发掘、测量、绘图与拓印、摄影等方法,对一些工艺的保护工作的成果说明,这些方法非常有效,是科学的。景泰蓝目前可以说是北京传统工艺中发展最好的一项,有今天这个局面,与采用工程制图方法记录传统图案和工艺细节密切相关,这是由林徽因倡导的,由钱美华实施的。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工艺口传身授的局限,传承起来有了依据,而且还可以提高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实际上,田野考古的方法虽然看上去古老,但是因其科学性而具有通用性,不仅被研究学者所使用,也被一些前卫艺术家所使用。例如,在2004年上海举办的中国美术双年展中,展会开幕式大厅的主装饰招贴就是陕西延川的剪纸,古老的艺术出现在中国最前卫的艺术展中,非常引人注目。据说有关的美术工作者采取了到当地入户调查,一户一户回收问卷的形式来记录剪纸这个民间工艺,并从中寻找灵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有许多现代科学手段可以应用到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中去,影像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余下全文>>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作文400字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余下全文>>

三:试论传统中式面点的继承与发展怎么写?

浅谈中式面点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

我国面点制作技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中国烹饪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餐饮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满足就餐者的需要起着重要作用。

面点制作技术是一项技术性强,艺术性高的技术,对于日益竞争激烈的餐饮业来说,面点创新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面点创新不仅可以为饭店、宾馆、酒店稳定客源带来利润,而且可以让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中式面点 创新 发展

目录

一、面点的概念…………………………………………………1

二、面点在饮食中的作用……………………………………2-3

三、中式面点的创新之路……………………………………3-6

四、中式面点的发展之路………………………………………6

一、面点的概念

面点广义而言是指用各种粮食做胚皮,配以多种馅心制作的主食、小吃和点心;狭义上来讲是特指用面粉、米粉等调成面团制作的主食和点心。制作面点食品的操作技巧,就是面点的制作技术。

面点制作技术是烹饪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比较丰富的一门科学技术。我国面点技术在长期发展中,在历代厨师不断实践和广泛交流中,创作了品类繁多、口味丰富、形色俱佳的面点制品,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望。加上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气候、物产、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面点制作在选料、口味、制法上,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面点在饮食中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面点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物,在餐饮业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面点是烹饪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烹饪专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菜肴配制和烹调,行业中俗称“红案”工种;二是面点制作,行业中俗称“白案”或“面案”工种。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餐饮业烹饪专业的全部生产业务。所以,面点和菜肴是一个整体的两方面。“红案”与“白案”虽然是两个工种,但两者具有严格的区别又有密切的配合。不少菜肴在食用时要配以点心一起食用才更富有特色。特别是正餐的主、副食结合和宴席上菜点的配套,体现一个整体内容的相互配合和密切联系。面点除了常与菜肴密切配合外,还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它还可以离开菜肴独立存在而单独经营。

(二)面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

人们的饮食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今饮食社会化的观念日益深入和广泛,点心食品在饮食中已具有一定的地位。清晨的早点,午后的茶点,晚间的夜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食内容。尽管面点与菜肴相比较,价格低廉,但在饮食业中仍占有一半以上的比重,特别是遇到节假休息日,面点更成为人们休闲、旅游时必备的食品。

(三)面点是活跃市场、丰富人们生活的日常消费品

面点不仅是饭前食后作为充饥的主要食品,而且在会亲访友时,也能作为表达心意、联络感情的极好礼品。它既能当主食吃饱,又能上桌配套增添花色。特别是逢年过节、外出旅游,便于携带的点心食品更会受到人们的喜爱。不少点心还和历史或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江乡节扬时》载:“中秋食月饼,夜则设以祭月亦取人月双圆之意。”故而,清明节的青团、重阳节的重阳糕、元宵节的汤圆等,都有着类同的寓意。由此可见面点是丰富人们生活、方便群众、活跃市场、促进消费的重要消费品。

综上所述,面点在整个饮食生活中起到了提供旅游方便、解决日常需求、改善饮食内容、调剂营养口味、充实生活需要、完善宴席结构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它有如此多的需求,所以我们要通过面点创新来改善消费者的需求,面点创新不仅可以为饭店、......余下全文>>

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如何传承

一是抓传承培训,营造传统技艺发展良好氛围。

二是抓政策扶持,打造非遗传承发展好环境。

三是抓产品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总体来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在保护其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其实用价值,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资金充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五:民族技艺失传的原因

国家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重视,传统的民族技艺传授费时费力,而且经济效益基本没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没有传承,本行业从业人员没有社会地位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