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工作

一:如何上好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

所以,品德与生活课要让低年级学生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我认为上好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有些教师认为,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虑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果教学收效甚微。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备课?首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比如教《我上学了》一课中的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一句,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不到七岁的低年级学生来讲,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是一件大事。他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带有疑问。1、如在教学《你真棒》这一课时,教师开头就拿出一个毛茸茸的玩具对小朋友说:从现在开始我不是老师,我叫棒棒,是棒棒摄像师,大家叫我什么?这一下子,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了起来。然后,教师一边手里拿着玩具,一边童趣地说:今天,棒棒摄像馆要招聘几位摄像师,由我棒棒来当主考官,通过考验的人才有资格被聘用。话音刚落,学生的好胜心也油然而升,加上教师在后面教学当中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游戏,不仅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始终牢牢地掌握着学生的注意力。2、儿童对于活动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强烈。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为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内化构筑了宽泛的平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冲破先借助虚构的生活故事的演绎(激情、学文本)来阐释某一道德观念或价值规范(明理),后联系实际并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情形来调节并考察行为效应(导行)的传统的思品课教学模式,以真实性、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为纽带,十分顺畅地将空乏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的说教和训诫融化为低年级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二、寓教于乐,形象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地讲清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而关1、开心俱乐部在快乐中内化所谓的开心俱乐部,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讲故事、唱歌、跳舞、画画、吟诵诗文、编演小品剧等,使他们的亲身所得在快乐中内化。如:在《我换牙了》一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组编演牙齿的故事,加固学生对牙齿的认识,加深保护牙齿方法的了解;在《春天来了》一课找春天实践活动后,我设计了用自己的笔画春天、用悦耳的歌声唱春天、用美妙的语言吟诵春天、用自己的双手装扮春天的自主化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春天、对生活的情感,又展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2、爱心金点子在爱心中收获所谓的爱心金点子,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舒展的思维和爱心,进行行为与价值的判断,在道德法官与爱心使者的角色体验中促进知与情的升华、知与行的统一。如:在《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小兔贝贝的引荐下帮助小朋友解决怎样整理书包的难题,让学生到图书室,给管理图书的老师设计最佳的整理方案;在《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组织学生聊天后,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畅想节日里,我们该为家人做些什么学生在金点子中捧出了颗颗爱心,在颗颗爱心的实现中怎能没有片片亲情收获!3、相信我能行在自信中超越所谓的相信我能行,是指通过拓展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自信中超越。如在《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的尾声部分,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给花......余下全文>>

二:如何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是品德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活动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活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做好课前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同学们走进超市,有的购买学习用品,有的购买生活日用品,有的购买蔬菜等等。在课堂上,同学们将自己购物的经历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学说,我在购物时注意到尽量购经济适用的物品,有的同学还介绍了购物时还要注意食品的营养。当老师提问到:购物时还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购“三无产品”。师紧接着问:“什么叫‘三无产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和厂址,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的,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就是‘三无产品’。”同学们通过走进超市,把教学内容和要求融进了实践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怎么写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规律,强调研究教对学的指导,重视教学活动整体功能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方案.它有别于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必须是课前的. 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里的“发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其次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学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制定,最后部分是教学过程及说明.四个环节解决两大问题:一,发展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怎样发展,通过教学过程及说明来解决. 下面我以一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去同学家玩》一课的教学设计来具体体现以下三点. 《去同学家玩》教材分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认识到,没有情感作为人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其本质就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去同学家玩》这一活动主题,它强调了小学生在家里要行为文明,注意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然而现代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长辈的关爱下,养成了“小皇帝”

四: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体验“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基本特性

"品德与生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中增设的面向小学低年级(1-2年级)学生的一门新的课程,这个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是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需要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门新型的低年级课程,有其特定基本特性。

一、生活性

德育在学生课程中占时不少,晨会、思想品德课以及各类政治活动都是德育的阵地。可是,教导出来的学生却常常出现口是行非、知行脱节的弊病。有些学生任教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却依然“我心依旧”,所说所写与所做所为不一样,课上与课下不一样,校内与校外不一样。何故?我们的德育常常局限于课堂之上、学校之内,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是最主要的原因。

传统的德育往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运用讲故事、念儿歌、演小品、观看录像等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整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一种灌输教育。这就给学生一种误导,认为上课就是上课,生活就是生活,完全是两码事。只要记住老师所讲的能应付考试就行了,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样做,是没有人管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些在课堂上和在生活中表现截然不同的“两面人”,把一部分原来天真活泼、喜欢学习的儿童,教育成怕进校门的学生。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要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任务谈起。

1.实现儿童由小学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的过渡

当学生走出幼儿园、走出家庭,进入小学,他们所面对的是正规的小学教育。这与幼儿园、家庭的学前教育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等都与正规学校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当学生走出幼儿园,或走出与学前教育相似的家庭教育时,他们面对的是正规的小学教育。要想让学生平和的过渡到小学,在班级授课模式下,学生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的严肃性是学生所不适应的,这是在学习方式上。学前教育阶段,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身体得到正常发育。因此,小学与学前教育不同。那么,怎样适应这个过度,如果不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那么学生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环境,会使学生一进校门就产生厌学情绪。从学生的发展规律来说,应该有个过度阶段。所以说,小学1-2年级应该是学生从学前教育向正规教育过度的关键阶段。那么怎样过度呢?

首先,是学习方式的阶段性延续。其次是学习内容上的衔接儿童从幼儿园来到学校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前教育中,儿童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游戏为主。因此,在学习方式上应继续保留,并相对的在时间上给予延续,使儿童能够适应从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度。一到学校,学生就端端正正地听老师讲那些抽象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学习内容上也要考虑怎样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这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方式。因而,在小学低年级,应以活动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设置和实施源自于儿童生活的活动课程,将有助与儿童由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的顺利过度。

2.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初步的品德意识。

学会学习是现代......余下全文>>

五:为什么创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

一、“活动化教学” 的内涵

“活动化教学” 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至今还处于实践和探索中,所以对于什么是“活动化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为什么要实施“活动化教学”

(一)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法成人化,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的固有模式,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打破这种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的新课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二)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革变的要求

早在1997年颁发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用)》中就已提出:对小学生多采用活动式教学。2002年6月新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际,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儿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参与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三、实施“活动化教学” 的策略

(一)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

在日常的小学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整个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动,但仔细想想,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因此,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要力求把握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本班儿童的活动方案,使“活动” 为实现“目标” 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如《我的家乡物产多》一课,教材上主要写的是湖南省的物产,离我们重庆儿童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就应紧密结合重庆儿童自己家乡的物产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家乡的物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课前可组织或布置学生参观家乡的一些有名的物产,并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的物品、文字、图片、影视资料......余下全文>>

六:如何恰当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

1、感受集体的温暖 教学目标:   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七:品德与生活现场教学设计应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的设计,我认为应充分注意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及行为发展三个方面。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理性把握这个规律,认真贯彻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各类教学对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设各种氛围以适应不同风格的学习者。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感发展也是教学内容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真心实意热爱学生。2、寓教于乐、寓教于趣。3、以情施教,以情育情。4、注意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调统一。5、发挥情感因素的维持作用,磨练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意志。学生行为发展规律在教学设计中更是需要教师多加思考的问题,更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地位。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