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一: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今天,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带了很多生活中的物体?请大家说一说带了哪些东西?

二 探索新知

1、感知分类

(1)你们能给他们分分类吗?请各小组的同学把你们带来的东西一起分一分,看能分几类?

(2)谁来说一说你们分了几类?怎么分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分类情况)

(3)我们来听听这个小组是怎么分的?(找出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来分类的小组)你们组分了几类?你们组把这一类(正方体)举给大家看一看。你们为什么把它分为一类?用手摸一摸,你觉得它怎么样?其他小组有没有和它同类的物体,举起来,你也用手摸一摸,你觉得它怎么样?有没有补充?我们给这类方方正正的物体起个统一的名字吧?(板书: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2、形成表象

(1)游戏:找朋友。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找四名演员,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物体,以示相应)

师:你演谁?先自我介绍一下。

一生举起正方体的图形,问:我叫正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

(长方体、圆柱、球)

(2)看看我们周围、生活中有没有这些形状的物体。)

3、体验特征

(1)游戏:猜猜我摸的是什么

把桌上的物品都放入一黑色塑料袋,一生在袋中摸一物体,受感觉,让大家猜是什么。

先找两生示范,在分小组进行。

(2)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搭得最好!

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搭了什么?(如果能搬动,用投影展示)

三 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板书课题:认识物体)

“认识物体”的教学反思

1、活动是教学的思想。

整节课通过设计一些活动,(找朋友,小小设计师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颇有收获,摆脱了一味地讲解式的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一年级认识平面图形的练习课的的教学反思

活动中的课件设计和运用十分巧妙和有效,不仅符合了活动内容中一个“藏”的特点,而且操作性强。教师和幼儿可以通过拖动小黑到相应的地方,进行观察、比较,判断出最合适的位置,感知到物体与环境的关系,对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教学反思

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课题: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事物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

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题目:

(1)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12朵花,每3朵一束,可以分成几束?

(3)10个蘑菇,平均分给5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个?

让学生口答,说说计算列式的理由。

师: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谈话:今天天气真好,小兔一家去山上采蘑菇,一共采了36个蘑菇。(出示教材第78页例3情境图)

提出问题:这篮蘑菇的 是白蘑菇,白蘑菇有几个?

(2)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兔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思考一下,这篮蘑菇的 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

助圆片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更好。

(3)学生汇报。

方法一:可以用圆片分一分,把6个 ,平均分成3份, 是2个 。

方法二:联系分数的含义: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

方法三:把这篮蘑菇平均分成3份,白蘑菇是其中的1份,是2个。

提问: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

得出:6÷3=2(个)

(4)比较方法。

提问: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2.试一试。

出示问题:这篮蘑菇的 是多少个?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适时表扬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6÷2=3(个)”表示的意思。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想想做做”第1、2题。

(1)摆一摆,说一说,完成第1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同桌合作摆一摆。先摆8个 ,拿出它的 ;再摆12个 ,拿出它的 。

提问:都是拿出 的 ,为什么个数不一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同整体的 所表示的物体个数不同。

(2)分一分,完成第2题。

读题后,要求学生先画竖线分一分,再独立填写算式。

提问:12个草莓的 和12个草莓的 哪个多?

师小结:同一个整体的 和 的个数也不同。

2.完成教材第7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余下全文>>

四: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不知道这位朋友是要找具体哪一课的反思还是总结,我介绍给你一个网站你可以上里面自己查询一下,有一千多篇呢,自己找找。http:/...ex.htm

五:小学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58及练习十四(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 复习 1、听算: 20×5 30×6 4×70 100×5 3×200 3×200 500×3 1000×6 23×2 12×3

7×11 5×60 50×4 22×3 15×3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3、抢答: (1) 3个十是( )? 30是( )个十? (2) 300是( )个百? 60是( )个十? (3) 9个十是( )? 3个30是( )?

小结: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能否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呢?板书: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余下全文>>

六:怎样提高幼儿感知物体软硬的探究能力

活动过程

(一)摸箱,感知物体有软硬之分,掌握词汇“软的”、“硬的”

1.分组摸箱。

分成两组,每组一个“摸箱”,每人只能摸一样东西(规则:只摸不看)。

(1)摸一摸,说出它是软的还是硬的?

(2)取出来,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

2.小结:箱子里面的东西,有软的,也有硬的。

(二)猜想,根据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1.提出问题。

猜一猜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

2.玩具分类。

根据自己的猜测,按物体软硬分别放入不同的筐(放棉花的筐代表存放软的物品,放石头的筐代表存放硬的物品),并交流。

(三)操作,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

1.分组操作。

(1)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软的?硬的?(引导幼儿发现操作的方法:捏一捏、压一压)

(2)发现什么了?(引导幼儿关注操作的结果,并表述)

能捏动的东西是软的,捏不动的是硬的东西;

能压扁的东西是软的,压不扁的是硬的东西。

2.认识记录表。

3.记录操作结果。

4.小组内自由交流,关注操作的方法、结果和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5.以儿歌的形式总结:我是软宝宝,捏一捏,能捏动;压一压,能压扁。我是硬宝宝,捏一捏,捏不动;压一压,压不扁。

6.验证猜测的结果。检验猜想环节的玩具分类是否正确。

(四)寻找,拓展经验

寻找身边(身上、活动室、家里)有哪些东西是软的,哪些是硬的。

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放到科学角,供区域活动时继续观察、探索。

教学反思:讨论,促进幼儿的成长

1.在区别概念时运用讨论,掌握比较的方法。

【情境一】

在建立物体软硬的概念时,借助具体的软硬物体,让幼儿先用触觉感受物体,根据自己的猜想给软硬物体进行分类。教师提出:“你们刚刚摸到什么玩具了?把它分在哪个筐的?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幼儿比较物体的软硬,讨论自己的分类依据。最后,总结出物体软硬的概念,即软的物体,摸上去软软的;硬的物体,摸上去硬硬的。

【分析】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幼儿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对于概念的掌握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这其中的概念同化对于幼儿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即“幼儿要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必须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而如果在幼儿操作、比较之后,引入讨论的方法,在多向交流中领悟,那么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使幼儿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学会比较的方法。

2.在学重难点时运用讨论,学会分析的方法。

【情境二】

活动的重难点是认识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比较物体软硬方法。教师提出:“你发现这些玩具中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样,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讨论、探究物体软硬的属性,分析比较物体软硬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最费时、费力的。这时,教师根据幼儿喜欢自己探索的心理及有表现自己欲望的特点,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议一议”,发挥“集体”的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最直接的内趋力。幼儿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使得思维处于积极、开放状态,告别消极、被动的聆听吸收。经过广泛交流,有效地使幼儿的认识趋于完善,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总结规律时运用讨论,提高概括的能力。

【情境三】

在幼儿探索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时,教师提出:“玩具娃娃是软的还是硬的?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幼儿分组讨论探索的结......余下全文>>

七:小学数学面的认识几年级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实际不能归入那些图形中,如像“ ”这样的图形与长方体应区别开来,“ ”这样的图形应与圆柱区别开来,“ ”应与球区分开来。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

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思量之后,我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开课提出疑难以解决上堂课的遗留问题,弥补所欠缺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孩子对简单的立体图形的认识,并为本堂课的“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作为铺垫。这个开课让孩子们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小学数学人教版3年级至6年级教案电子版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58及练习十四(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 复习 1、听算: 20×5 30×6 4×70 100×5 3×200 3×200 500×3 1000×6 23×2 12×3

7×11 5×60 50×4 22×3 15×3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3、抢答: (1) 3个十是( )? 30是( )个十? (2) 300是( )个百? 60是( )个十? (3) 9个十是( )? 3个30是( )?

小结: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能否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呢?板书: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