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一: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这首诗在表达上突出手法是什么?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二:杜甫的七律《咏怀古迹》其五,出现的拗救是什么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仄仄平平仄平仄,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见字为拗字)

指挥若定失萧曹。平平仄仄平平平,本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失字为拗字)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三:咏怀古迹(其五)

山无数,荆门,生长费眯嗯村去。发端的诗,第一个指出昭君村。根据“统一”说:“昭君所拥有的状态,荆州市东北四十公里的浮村别墅。”地址,这个湖北秭归县香溪。杜甫写这首诗,是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的地方。他站在白帝城高,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附近的昭君村。相隔数百英里,原本是无限的,但他的想象力,由近及远的想法吗?山上大量随着急性江流的风险,去荆门山雄奇壮丽的画面。这张照片,这首诗的第一句,从潜在的,是非常了不起的。杜甫写道:“所有的水在三峡江流富运,瞿塘争的1”(“长江2”)的警句,用一个“拼”字,突出了三峡水势的惊险。下面是使用一个“走”字,突出宏伟的三峡山的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比较。 。 “清吴咋嗯的泰国杜甫摘要”是另一种看法。他说:“鼻祖意外,是齐鲁第一这样的一句话,那蜿蜒的景观钟灵毓秀,开始生产的明妃右纤细的根,惊天动地的。”意思是说,杜甫是提升昭君的“窈窕根”,她写了“惊天动地”,所以,雄伟的高山大川气象对比她。

四:求杜甫《咏怀古迹·其五》的精彩翻译和赏析

首联直抒胸臆,赞美诸葛亮名垂千古,表明拜谒武侯祠时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颔联歌颂诸葛亮的功业与品德,赞美他运畴帷幄、三分天下的功业,歌颂他的品德也像高翔于天的鸾凤,为世人所景仰。颈联通过与古代贤臣贤相的比较,进一步赞美诸葛亮的才能。说他和伊尹、姜尚不相上下,远远超过萧何、曹参。尾联赞美他虽大功未成,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清人陈秋田在《杜诗镜铨》里说这首诗“小视三分,抬高诸葛,一结归之于天,识高笔老,而章法之变,横绝古今”。《咏怀古迹》五首都是杜甫在夔州所作,五首之间互相联系,而又独立成章,咏古迹,怀古人正是为了感怀自身,其主题都是对统治者昏庸的揭露,对得遇明主能够建功立业的渴望。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1)C (2)环珮空归夜月魂,分明怨恨曲中论。

六:咏怀古迹其五与咏怀古迹其三有什么不同 5分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和其五俯同之处有三:

一、人物不同:其三是作者对王昭君为了国家社稷牺牲自己,出塞事胡,孤苦异乡;其五是作者瞻武侯祠仰孔明之忠魂。

二、时间不同:王昭君是西汉,诸葛亮是东汉末年。

三、感受不同: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第五首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七:杜甫的咏怀古迹 赏析 五首全部都要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赏析:这首是主要通过自身的遭遇来咏怀。从“支离”、“漂泊”里写出自己遭遇的不幸,从“淹日月”、“且未还”里写出思乡之情。结合“羯胡事主”来感慨时事。从瘐信的身世联想到自己,并以瘐信自比,自伤漂泊。以瘐信因侯景之乱淹留北魏,自己因安史之乱漂泊西南,写出同样不能返回家园的无奈何故国之思强烈。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赏析:哗首诗咏宋玉。对宋玉身前的不得志深表同情,恨不能与他同时而生,同写悲情。对他在文学上的贡献级加赞颂,引以为诗。深刻的理解“云雨荒台”的讽喻意义,并以此具体描绘他的“风流儒雅”。将楚宫德泯灭于宋玉的文采有存作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对他变现了深深的敬意。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更是千古名句,体现出了作者雄厚的文学功底。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赏析:这首诗是感事而暗喻感怀。昭君本是宫中第一美女,只因元帝昏庸按图招幸宫女,而昭君不肯行贿,招致遗骨塞外,即使思念故国,也只有月夜归魂,抱憾终生。诗人借昭君之怨一是感当时宁国公主之怨。当时唐朝依靠回纥来平定安史叛军,回纥骄横,唐朝被迫用公主下家来结好回纥,临别时,公主哭道:“国家事重,死且无憾!”肃宗流泪而还。诗人写昭君怨,正是借来表达宁国公主的怨恨。二是感恨自己遭遇。元帝昏庸不识美恶,令昭君远嫁塞外,与诗人因忠谏而遭贬斥的遭遇相符。正是悲昭君以悲自身。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赏析:这首诗咏怀蜀先主刘备,兼怀诸葛亮。歌颂了刘备生前的伟业,对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感到遗憾,叹息他大业未竟身先离去,空留寺庙在人间的荒凉景象。而对他遗爱人间,千载受人祭祀,充满无限的敬意。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赏析:诗人怀着五弦钦仰的心情瞻仰武侯庙。对诸葛亮的品德和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既是诗又是史论。首联中指出诸葛亮名垂宇宙,是一代宗臣,遗像千载令人敬仰。颔联从他的功业进行评价。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他隐居隆重就已为刘备指定的策略的实现,诗人赞叹他是万古云霄中的鸾凤。颈联将他与古代的贤相伊尹、吕尚、萧何、曹参进行比较,突出他高尚的品格与杰出的才能。末联感叹他大功不成。指出他大功不成的原因在于汉朝运移祚衰,非人力可以回天。杜甫终生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诸葛亮一统大业的未竟,似乎相一致。他伤诸葛亮也是伤自己,对诸葛亮的评价倾注了他强烈的感情。...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