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后感

一:看孔子的读后感

孔子,这个出生在周朝(公元前551年)的文化人,对他之后的中国人影响巨大。电影《孔子》的开篇,是从孔子中年为官开始讲起的。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热血和斗志,想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不想君上只是个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国家机器——军-队。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边耍猴人的把戏,跳的最欢的时候却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个人不着边际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仿佛空中飞舞的风筝,自己并不能完全掌控,线一断便没有了踪影。一个人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过低则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后都经历了,直到两个弟子先后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纪,于是思想方才变得稳重务实。孔子回鲁国后,不涉足政治的决定实在是难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后人传颂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败得失,缘于他有三个知音人。

其一,弟子颜回。颜回誓死一辈子追随无论贫穷与富贵的孔子。在孔子被迫离开鲁国的时候,颜回和众弟子的追随给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动力。孔子周游列国,如果没有弟子们的追随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说不定早客死他乡了。颜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几次徒手打捞书简,是因为太在乎老师的书简了,可惜聪明的颜回没有想到人脑远比书简更重要。颜回的死,让孔子伤心欲绝,一个贴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卫国南子。周迅饰演的南子,并没有传说中的色和荡,可能这无关演技,导演用错人了。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所以讲究礼节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众人的劝诫,去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戏中,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是神来之笔,她的言语拔高了孔子的历史形象。

其三,鲁国大相国季恒子。季恒子的扮演者陈建斌,其演技可圈可点。季恒子虽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识时务懂谋略。季恒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鲁国改革的主要对手,又是迫使孔子周游列国的推动人,最后还是让孔子还归故里的邀请人。造化弄人,季恒子的所作所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礼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季恒子还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国。

邀请周润发扮演孔子,可能是导演胡玫经过反复思考后的决定,发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别是眼神无人能及。能够有机会饰演孔子我相信是发哥的一种荣耀,但是戏中的情节未必吻合发哥的想法。不知是出于商业的考量,还是编辑的能力有限,电影中的孔子与历史中的孔子相去甚远。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让人想到诸葛亮和墨者革离,不知道这和宣扬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么相关联的?有人说,看了电影《孔子》就像在看“丧家犬”。悲哉,可怜一代圣人,让后人如此诠释!

同学,你也可以自己写啊。这里有些素材,我个人感觉这个不错,观点或者看法都很尖锐独到,可以参考着自己写写,抄来抄去有什么意思呢!祝学习快乐!

“通过电影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来塑造孔子的形象,既是几代电影人的夙愿,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意义,拍摄《孔子》是中国电影界和文化界的盛事,塑造孔子的银幕形象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体现了我们电影人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这部影片的拍摄为明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宝贵的精神厚礼”

——张宏森

“中国电影集团......余下全文>>

二:读《孔子》的读后感

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三:孔子是怎样炼成 的读后感

孔子是一代宗师,他的思想奠定了我们中国人基本的道德和行为观念,值得我们敬仰。在今天社会转型、失衡的背景下,孔子“有教无类”的平等观念等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不过在读有关孔子的书时,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合常识的演绎,属于夸人结果变成了夸张,夸错了。尊敬孔子,是否一定要神化孔子?特就您“百家讲坛”书《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几个问题向您请教。

1.左行右行?第四章•五十知天命

其中谈到《孔子家语•相鲁》,说孔子治中都,“一年后,中都的男子在道路右边行走,女子在道路左边行走”,而且路不拾遗。是否路不拾遗暂且不说。且说这“男女有别的”行走方式,似乎是出于浪漫而不且实际的想象。

今天的右行或左行是汽车出现之后的规定,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古代真的出现过男右女左吗?左右是相对自己而言的,不是相对于道路的客观标准。不同走向的男女还是会面对面撞到一起,而且对面来的都是异性,这不是“相亲的幸福路”嘛?呵呵。

再说了,对于文盲来说,辨别左右也不特别容易的事情。白崇禧在广西练兵,只好让兵一只脚穿草鞋一只脚穿布鞋,经过一个月才能辨别左右。

古代大治,只是古人美好的想象而已。《孔子家语》这里想必是后人美化孔子,结果没有想好逻辑关系,美化错了吧?

2. 多知,有点乱解?第三章•四十而不惑

您说道:“孔子既然成了圣人,也就承担起了释疑解难的社会责任……尽量使问者满意”。孔子回答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鲍老师您也作为事实采纳了,而且强调“记下来的,当然是孔子回答出来的,回答不出来的,也就不会记了”。史书不会撒谎吗?人类多么善于编故事啊,三皇五帝、神仙妖怪;就算是事实,记忆也会出问题,改造加工甚至伪造。对于“圣人”给他抬轿子编奇迹就太正常了。儒家“古文经学”就被证明是伪造的。这真像贾宝玉说的“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我记得鲁迅先生就批评《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状智近妖”,本来要写聪明人结果成了妖人。妖魔鬼怪在古代史书里那真是史不绝书。

您在本章举的例子,肃慎楛木箭头估计有些影子,但其他两个例子都不靠谱。季桓子从井里挖出羊,使者企图骗孔子是狗,孔子却知道井里挖出来的不应该是狗应该是羊。这羊是活的死的暂且不论,“子知道是羊”,这明显是阴阳五行这类伪科学的玩意儿。在这里孔子就跟诸葛亮一样变成“妖人”了,窃以为是崇拜过头了。

吴国从越国会稽城墙里发现有能装满一车的一节骨头,孔子说这是大禹所杀的防风氏。“巨人”只不过是古人的想象,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我觉得这其实是恐龙之类古动物的遗骸,古人可能发现之后当作神迹来崇拜它。大禹本身就未必是确有其人,拿这个例子来说明孔子多知,我看孔子自己未必敢这么说。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想必他知道很多事情,但孔子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我猜至少这两件事,也是后人瞎编的。

3. 孔子出生是否需要美化?第一章•圣诞传奇

您在这一章里说,我们看待孔子,要有“恭敬心和平常心”。孔子是圣人,伟人,也是凡人,是一个人不是神。但您随后讲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强行把这件事讲成“美谈”而不是平常事。

您说66岁的叔梁纥“获得了一个少女的芳心”,把《史记》里“野合”解释为受命而为,是合乎政府规定礼法的行为“郊媒”。这就太矫情了点。

且不说66岁的叔梁纥和15岁的颜徵在是否你情我愿,还是父母之命不得不从。孔子的哥哥是个瘸子还是妾生的,66的老爹想再要高健康的孩子符合人之常情。当时又不禁止多妻......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