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是为什么要写敬亭山
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伐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二:敬亭山会对李白说些什么,李白会对敬亭山说些什么
唉,敬亭山呐----人走了、鸟飞了,连云都散了,现在还有谁能陪我呐?大概只有你敬亭山了吧,敬亭山呐,你说,为什么他们都不理解我呐?只有你这高大的敬亭山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
三:李白与敬亭山的来历
李白曾写过一首诗《独坐敬亭山》,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游历中国名山秀水,何独钟情于敬亭?且「相看两不厌」,诗人与此山之间感情深厚,"相"与"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此山紧密联系在一起,显露出强烈的蜜意浓情。
敬亭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宣城,山上有道观,知名度远逊于江西三清山,却也是道家胜地。李白一生七游宣城并不断参访敬亭山,有什么蹊跷?
原来,唐玄宗亲妹妹玉真公主成年后,自愿出家为女道士(不要以为公主出家后便“缁衣顿改昔年妆”从此过着“枯井空潭”一样的寂寞日子)。相反,公主出家比出嫁更风光,玉真公主的道观与豪宅有好几处,她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受到朝廷封赏供她挥霍。玉真公主的感情生活也不岑寂,唐代社会开放,玉真公主不乏“意中人”,他们都是诗坛“大款”,如王维、高适等,李白也是其中要角。
李白好「道」,是受过洗礼的真正「道士」,与玉真公主在信仰、兴趣上相同,之间情缘更甚于他人。李白初见玉真公主便写了一首诗《玉真仙人诗》“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把玉真公主写得像“九天玄女”一般浪漫。
天宝年间,玉真公主推荐,玄宗宣召李白入宫封他为翰林学士。后来玄宗又将李白“赐金放还”推出宫门。玉真公主为此非常愤慨,与玄宗闹翻,在一气之下便离开京城远去宣城敬亭山修道,死后葬在此山。
李白有诗道:“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其中相思之情可想而知;情缘之深显而易见。李白还有一篇骈体文《秋于敬亭送从侄端游庐山序》,可见李白与敬亭山真是有深厚的不解之缘。李白之意不在山,而在乎公主也。
参考资料:blog.e23.cn/....shtml
四:李白为什么独自坐在敬亭山上?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因为看到无忧无虑的飞鸟与孤独闲适的白云。想到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的知音,互相对视彼此不厌烦。
五:李白为什么要写【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六:古代 李白和玉真公主在敬亭山的故事
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首《玉真仙人词》是唐朝第一大诗人——李白所作。这是在开元十七年时,李白和玉真公主见面时写下的。李白一生好道,玉真公主怎么说也是修道之人。和道家方面的人颇有些来往。于是经人推荐,李白得以和玉真公主相会。太白写诗豪放不羁,虽然在公主面前,也不失飘逸狂放的本色。什么”鸣天鼓“、“腾双龙”、“弄电行云”之类的,把玉真公主写得像九天玄女一般地浪漫,比起王维那篇拘谨呆板的诗来要好得多。太白本性就是个飞扬跳脱、风流多情的人物。
《全唐诗》中有李白这样一首诗,题为:“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白亟以诗谢云: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我们看,当时的小李白,就敢和县令夫人调笑。从诗中看,李白牵了牛跑到县令的后堂卧室中搅闹,县令夫人大概连衣服也没穿好,就在帐后露出半弯玉臂,探出头来斥责李白,小李白不但不怕,还嘻皮笑脸地吟了这样一首诗,诗中也充满调笑之意,自称为“牛郎”,把县令夫人比喻成织女。由此可见,太白生来就是个风流种子。
所以,当太白遇上玉真公主后,是像花朵遇上雨水还是像风筝遇上风,也很难说得清。不过太白和玉真肯定会有一些故事的。可是太白来的时机却也太不巧了,我们在王维那篇中说过,开元十七年时,王维正好也回到了长安,此时的王维和玉真公主可能正亲亲热热,甜甜蜜蜜哪。这里也可以解释一下这样一个问题。有不少人疑惑,为什么李白和王维虽为同时代的两大诗人,但他们彼此的诗作中居然谁也没有提过谁,似乎不在一个时代似的。按说他们都和孟浩然关系不错,但为什么他们之间就没有什么来往?其实答案正在这里,王维和李白都是玉真公主的情人,既有这种关系,他们当然都不愿意答理对方。
说来玉真公主一开始对李白并不是太好,她曾把李白晾在“玉真公主别馆”里好多天,一直不管不问。玉真公主的住处有好多,像什么玉真观、安国观、山居、别馆之类的。所以她几个月不来这里也很稀松平常。李白因此写了两首诗,发了一会牢骚后怅然而去。
与李白的关系辩伪
一场子虚乌有的恋情
很多时候,互联网就像是个长舌妇,总有些微风起于青萍之末,总有些倒
下的梧桐树需要说长道短,在网上游荡,发现李白与玉真公主的绯闻正如火如荼如咖啡,被各类写手炒作。至于李白的老婆 “赵香炉”和女儿“紫烟”,早已经是昨日或者明天的黄花了。
绯闻大意是:大诗人李白跟美丽的玉真公主(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妹妹)先是一见钟情,然后一辈子藕断丝连。玉真公主向哥哥唐玄宗推荐了李白,使李白有机会进入宫廷,但玄宗最终没有重用李白,玉真因此跟皇帝哥哥闹翻,连财产和公主的身份都放弃了。玉真晚年为了李白而隐居在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所以李白多次往来宣城,而且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绯闻还说,另外一个大诗人王维其实跟玉真公主也很暧昧,经常跟李白争风吃醋。
在网上搜索了两天,终于找到了绯闻的源头。原来在宣城敬亭山下,地方政府给玉真公主修了塑像,还建了坟、立了碑,碑文如下:
玉真公主(?~七六二年),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明皇李隆基胞妹。降世之初,母窦氏被执掌皇权的祖母武则天害死,自幼由姑母太平公主抚养。受父皇和姑母敬奉道教影响,豆蔻年华便入道为女冠,号持盈法师,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封崇昌县主食租赋。入道后广游天下名山,好结有识之士,尤垂青才华横溢的平民道友李白,力荐李白供奉翰林为圣上潜草诏诰。李白傲视权贵遭谗言而赐金还山,公主郁郁寡欢,愤然上书去公主称号。安史之乱后追寻李白隐居敬亭山。后香消玉殒......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