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把握,落实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字词的认知,理解程度
词语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但当下词语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有碍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的课程目标。如何进行有效地词语教学,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探讨、需要研究的话题。周五,让我们相约《小学语文教学》1群,共话“词语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主持人:李诗(深圳)
问题:词语教学,问题归因
主持人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在课堂教学中,您能结合教学案例(片段)分析目前词语教学中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因吗?
重庆 龙华 《小池塘》是一篇优美有趣的散文,语言生动,用词传神,利于学生朗读、背诵,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好了这一句话,然后老师用同样的办法,逐一指导学生读好“鲜红的气球”“弯弯的小船”“许多闪亮的珍珠”等词语,并指导读好句子。这节课看似热闹,但一个完美的语境被老师肢解得四分五裂,从而推动了语言文字的整体美感。
安徽阜阳薛万久 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事实上,词语的教学只有放在句内,甚至整篇文章中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一旦离开具体的语境,理解起来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了。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第26自然段时,问学生“龟裂”是什么意思?一位同学回答“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老师的点评是:很好,对不理解的词能通过查工具书弄懂它,很棒。随后就进入下面内容的学习了。很显然,这样的教学如风吹过,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说,更谈不上有效运用。再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中,一位教师虽然关注了松杉葱郁、生机勃勃、一命呜呼、自由自在、苟延残喘、罪魁祸首等词,且让学生在查工具书的基础上,再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意,个别词语,如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等还采取了让学生想象说话,课件展示印证的环节,但遗憾的是这些词语所描绘的内在关系没有提示出来,从而削弱了词语的整体表达效果,有些可惜了。
湖南岳阳方西河 词语教学与识字、朗读教学一样,也是很重要的。只是多年以来,有的老师并没有引起重视。特别是学生有了一点通之类的教辅书后,有的老师便感受到不需要教学了。词语教学的策略有历史的痕迹。我写过一篇文章,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
江苏丁良桂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重点,但是在听课中发现存在下面的问题:一是浅尝辄止。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表层的意思,没有对词语丰富的内涵进行品味。没有站在课文的整体进行前后的关照。如《北风和小鱼》一文中两次提到北风的“得意”,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说说“得意”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带着“得意”的语气读。至于北风为什么“得意”?两次“得意”一样吗?没有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前后关照着去理解。词语教学只是浮于表面。二是方法不当。低年级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同时,还可以运用表演法、图示法等直观的手段。但是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会出现失当的现象。如,一位教师教学《东方明珠》中的“巨人”一词时,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见过“巨人”吗?然后出示姚明的照片,再出示广播电视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巨人”形象。其实对“巨人“的理解只要结合“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让学生想象“巨人”的形象,再出示图片进行印证即可。“巨人”生活中很少见,学生没有相似积累,这时联系学生生活就不是很恰当了。
江苏 高子阳 叠词叠句,在台湾被称为一种修辞手法,但大陆不讲。这种修辞手法叫类叠。读台湾的小学国语文教材......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skin/ecms080/images/weixi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