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读席慕容经典文章读后感?
记得开始喜欢席慕容,是因为一个朋友跟我背了她的一首诗,初中的时候,好像就有学过她的散文,但是一直没什么印象,甚至最开始听到她的名字时,还肤浅的以为是个男作家,那个朋友背给我听的诗叫《一棵开花的树》这首诗应该有很多人听过,其中最著名的应该要数最后一句“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这首诗来自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我以前一向喜欢豪放派的诗,而席慕容的诗是委婉、含蓄、文雅的语言风格。但是她的诗读着让人特别舒服,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美丽清幽的感觉,她喜欢移情于景,她的诗有一种古典的意境,把中国女性柔弱纤细,多愁善感的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笔下的女性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席慕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全名穆伦·席连勃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 ,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她以画画为专业,但却特别热爱写诗,但是她写得很慢很慢,她的第四本诗集《边缘光影》出版时间离第三本诗集出版有十二年之久,“这十二年由于踏上了蒙古高原,初次见原乡的孺慕和悲喜,到接触了草原文化之后的敬畏与不舍,从大兴安岭到天山山麓,从鄂尔多斯荒漠到贝加尔湖,十年的奔波于浮沉,陷入与没顶,可以说是在一种生活里的全神贯注,诗,因此而写得更慢了”这是她对自己写诗慢原因的叙述。
席慕容多用日记体独语低诉展现了恋爱中的女性多变哀伤心灵。席慕容说因为寂寞而写诗,如今,她写诗的心情却已不一样,她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复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席慕容手底之诗,每字每句,清新如荷,虽绽放悄然,却有暗香盈袖。席慕容笔下之情,一离一合,淡雅如歌,可皎似淡月,亦可忧若轻烟。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漏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席慕容是一个如雾般神秘的女子,我对他的理解不深,只是一个很浅的层面,但我真的很喜欢她的这种风格,我不是一位哲人,不会用富有哲理的话来惊醒世人;我也不是诗人,更不会用优美而幽深的文字来拼构华丽的诗篇。我只会以自己的方式,抒写我内心的那一份小小的感动,抒写属于我自己的小小世界。
二:经典梁衡经典散文1500字读后感
为你奉上一篇,关于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的,请你参考:
梁衡散文集读后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为王,有的人只喜欢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权势而折腰。但其实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国王也是多元的,每个人在其行业中在其领域内都可成为王。接着告诫我们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称王。正如北宋的刘永,虽被仁宗贬谪,但其在他的领域——词域中成为了他的王。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成为自己的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用自卑,更无须骄傲,努力便可成为自己心中的王。
这就是我读梁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后我会真正的学会读书,学会发现美,学会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会更加美好。...余下全文>>
三:征文经典在我心中美文悦读的读后感
青春是绿色的,像滴翠的青竹,像坦荡的草原,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
经典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深远辽阔,充满沧桑。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皆是精彩经典。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一定要与这些经典打打交道。最吸引我的当属《红楼梦》了。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青春的文化,我们要吸纳,但不能人云亦云,全盘吸收。对于经典,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与青春文化有机结合,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