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踩花山节阅读答案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采花山节的重要标志是花杆一般选择什么卧什么

一年一度的采花山节又到了,我心里可真高兴。因为这是我们苗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清早,我穿上妈妈亲手缝制的苗族服装,约上几个知心的小伙伴,兴高采烈地向花山场走去。一路上,我们唱着好听的苗歌,踏着轻快的步子,看到女孩子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各种头饰、手饰、

二:仿照《苗族花山节》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题

七月的云千姿百态。有的是俊俏的小姑娘;有的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有的是飞跃千山万水忠实地给人们传递信息的白鸽;有的是有一只小狗在睡着香喷喷觉呢,可真可爱;你看那只公的狮子,可真威武啊,它可是大森林里的王…… 七月的云瞬息万变。眼前的云,刚刚还是飞在天上的一只凶猛的老鹰,转眼间又变成了温和的小兔子,真可爱;明明是一只威武的狮子,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了在北冰洋上的一只大大的北极熊……

三:插花节、三月三、圣纪节、踩花山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插花节——彝族

三月三——壮族

圣纪节——回族

踩花山——苗族

四:盘王节、花山节、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海内外的瑶胞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

花山节是苗族传统节日。 恭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火把节民族的传统节日。

五:短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了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

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苗族以

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

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

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

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

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

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

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

“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服饰: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

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

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

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

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

“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习俗: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

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余下全文>>

六:花山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花山节--苗族

苗族节日除与当地民族一致外,特殊的是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举行的“采花山”,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源于青年男女的订爱活动,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

七:苗族赶秋节的风俗

赶秋为湘西苗族人民的大型喜庆传统节日。每年立秋日举行,赶秋日,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多达万人以上,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人们唱苗,吹唢呐、舞狮子、打花鼓、打猴儿鼓、上刀梯、荡八人秋,热闹异常。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l一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

赶秋的由来

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有的地方相传是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寻得种子回来,种五谷获得丰收,于是苗族先民称这对男女为秋公秋婆,赶秋节就是苗族先民为感恩神农及秋公秋婆而举行的民间节日活动。赶秋节反映着苗族人民对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与幸福的追求。

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事前,主人须选购—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蔑圈套于花柱上。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最后,牛伤口喷血,倒地而死。接着分割牛肉。晚上,要举行跳鼓,唱歌(苗语称“独乐”),通宵达旦。

八:苗族的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

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骸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

九:苗族人的传统习俗?

苗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乡土知识,形成独特的森林文化。本文以台江县交片村为个案,从实证和考古学的观点出发,同时,运用后现代主义有关文化理论,通过实地调查,从交片村村民对自然的认同、倒栽杉信仰、图腾崇拜、龙脉祭祀、仪榔制度等多个方面,表现了苗族人朴素的自然生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充分挖掘了蕴藏在苗族原始宗教、祭祀、古理规约等传统习俗中的森林文化。结论部分分析了乡土文化对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强调资源的管理必须发挥当地人的主体作用,考虑当地人的信仰和需求。民族社区的森林资源管理须与当地民族的森林价值观、宗教信仰、基本需求结合起来,倡导一种多目标需求,多文化联系的机制。对待乡土文化应采取实证的态度去粗取精,使其真正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服务。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贵州是我国苗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素有苗族大本营之称,据1990人口统计,全省有苗族人口368万,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65%。历史上,苗族是一个不甘被奴役,而饱受战争侵扰,四处迁徙流离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古时曾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以南、长江中游以北及洞庭湖一带,因战乱及生活所迫,逐渐向西南迁移。贵州的苗族主要在东汉时期由东部的江西、湖南等地向西迁入,其中黔东南是一个重要的聚居地。同时,历史上苗族也有“山蛮”之称,他们长期以山为寨、以林为家,居山、吃山、耕山,在对大山长期适应、开发和改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乡土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理念,创造出了灿烂的森林文化。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苗族人对森林、树木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同,其对森林的认识已深深地嵌入了苗族的宗教信仰、祭祀、古理规约、风俗习惯之中,苗族人古朴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文化理念极大地促进当地社区的资源管理和经济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交片村自然和人居环境 台江是贵州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历史上素有“苗疆腹地”之称,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7%,人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自唐宋朝就始置施隆县,实行土司流官之治。直至清雍正年间,朝庭大兵进举血洗,始开辟为“新疆六厅”---台拱厅(现台江县)。台江作为苗族的主要聚居地,曾造就了反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一代英雄---张秀眉。1855年,台江县翁岗掌就村人张秀眉激愤于官府对广大苗民“提甲追征、狱为之满”的暴行,在掌麻尼屠牛盟誓,掀起了历时18年的武装起义斗争,义旗飘扬几乎遍及西南地区,威震朝庭,当地苗民无不为之赞扬和骄傲。张秀眉的不畏强暴,百折不挠,顽强不屈为追求民族平等,消除压迫和剥削,创造幸福生活不惜牺牲的英雄壮举和崇高精神,至今依然鼓舞着广大苗族群众。   交片村位于台江县南部,地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距台拱镇(即县城)15公里,没有通公路。村寨于1512年建立,至今已有48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曾为反清白党苗族义军的主要屯兵、驻扎和藏身之地。全村土地总面积1291公顷,共150户710人,其中男385人,女325人,98%的村民为苗族。全村有林地9045亩,水田787亩,土36亩,森林覆盖率达65%,是台江县境内原始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寨。村子由大寨、小寨、上寨三个自然寨组成,三个自然寨均依山而建,坐落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南侧松铥大山的半坡上。各自然寨房屋四周均有高大枫木和杉木,栽种有桃、梨、芭蕉等经济作物。山脚下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河谷两旁长满了次生阔叶林。寨前的河谷边有一片挺拔参天风景林,主要树种有红豆杉、水杉、杉木、五角枫、水青岗、楠木、香樟等,进村的小路正好从林间穿过,大树旁设有用石板垒的土地庙,林下安设石板和木凳以供行......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