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应性评价

一:论述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区别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适生条件来进行。根据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可对一定地段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分级,用质量和数量来表示。可以分为两种:当前土地利用现状的适宜性分级和潜在的土地适宜性分级。 土地潜力评价是根据现有的土地自然属性以及社会经济属性条件和开发程度和对土地未来利用的评价。 两者均属于土地评价的范围,缺一不可。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 时间:2005-07-08 | 点击数:674 | 来源: 信息中心 | 【大中小】【打印】【关闭】 (1)针对性原则 要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进行土地的适宜性评价。不同的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对土地的性质有不同的要求,土地的适宜性只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用途或利用方式才有其确切的意义。例如,地势低洼的土地可以种植水稻,但对农业的其他利用或造林就不一定适宜。设立哪些评价用途是根据规划需要确定的。例如,要评价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就设宜耕荒地类、宜耕废弃地类。又如,要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发展方向,就设宜城镇建设土地类。 (2)持续利用原则 土地对某种用途或利用方式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在长期持续利用条件下的适宜性。经评定的适宜用途,是指在该种用途和利用方式下土地能持续利用,不会导致土地退化或其他不良后果。例如,陡坡开荒种植农作物,在初期能够得到一定的产量,但随着土壤侵蚀,土层变薄,最后导致基岩裸露,完全不能利用,因此,从持续利用的角度来看,陡坡开荒是不适宜的。在评价中应考虑土地用途改变引起的土地质量的变化,考虑土地退化和土地污染的危险,避免短期行为。 (3)比较原则 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质量的鉴定,有比较才有鉴别。评价中要重视三个方面的比较,一是土地利用的需求与土地质量的匹配。土地质量能否满足一定土地利用的要求,主要是将土地质量的指标特征值与土地利用要求的条件的指标进行匹配,土地质量的指标特征值高于土地利用的限制性指标而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的。例如,橡胶林地的选择,必须首先明确橡胶能否生长及割胶的生理生态指标,然后依此指标来寻找其适生环境,再根据其适生环境中土地质量来具体评价。二是土地投入产出率比较。几乎任何土地都可以用作任何用途。但只有产出大于投入,即土地利用可以带来效益或利润的前提下,才能说明土地适合于一定的土地利用。三是土地适宜的多种用途的各自效益比较。 (4)辩证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要采用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以主导因素为主。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受土地自然属性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研究和分析各种因素的有机联系与综合效应,保证土地评价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但是,影响土地质量的各个要素对土地生产力和土地 利用效益的作用与影响并不能等量齐观,在评价中必须找出土地利用与土地质量匹配中的主要矛盾或主导因素。只有坚持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才可以保证其科学性与简捷性。 (5)实践性原则 在一个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评价对象和评价范围的提出,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规划期间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地块可不作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并非到处必须采用统一的尺度和指标。不同区域应根据生产实际,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需要,选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实现合理利用土地的目标。 (6)潜在适宜性原则 不仅要评定某一土地单元在目前状态下对某种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即当前适宜性,还要根据规划需要评定土地在经过改良后的潜在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介绍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1。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都是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而进行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目前多对农用地,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得到宜耕、宜林or宜牧。是更适宜某种有目标土地利用类型的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指针对某区域可以进行土地整理的程场或面积。有农用地整治潜力,比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潜力;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比如城乡建设用地(三旧改造)的潜力。是对特定整理目标的可整理程度。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也是正在学习相关东西。望讨论~~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一是补充评价法。例如,某地已全面开展了土壤等级的评价,如果要进行宜耕、宜林地的评价,只需在土壤等级的基础上,增加对地形坡度、水源条件、交通条件等限制因子的评定,就可以综合确定宜耕、宜林的适宜等级。

二是调查汇总法。就是规划人员深入到基层。通过实地调查访问。了解土地适宜性,然后逐级汇总。以宜耕荒地评价为例,调查人员深入到乡或村里,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和熟悉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的业务人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指明哪些荒地宜农,哪些是一等宜农荒地,哪些是二等宜农荒地,然后将宜农荒地的数量、质量及图件汇总。

在有些地区,还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即统一规定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例如规定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水源条件等主要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等级,统一印制表格,由各乡各村组织填写,进行汇总即可。

六:如何用GIS做土地适应性分析

从dem或等高线着手,做坡度 坡向分析 做一下栅格计算 这些功能常见的gis软件如 arcgis 都有的 可以去找教程

七:如何做土地适应性评价

要看“五通”、地理位置、在几级土地上等许多

八:arcgis 怎么进行用地适应性评价 10分

靠,你这也太笼统了

九:土地规划的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的差别取决于利用该地段所得效益与所需投资之间实际的或预测的相互作用,可以采用投入-产出的数量分析方法来估算。有的用途不限于生产方面,例如旅游、自然保护等,除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土地的适宜性只有与特定用途相联系才有意义。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适生条件来进行。根据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可对一定地段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分级,用质量和数量来表示。考虑到土地适宜性是指持续不断的利用,要联系到未来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如大规模地清除植被、发展灌溉、平整和改造地块、新修道路、土壤侵蚀或环境退化等),以及从而形成的适宜性或限制性。因此,土地适宜性的分级分为两种:当前土地利用现状的适宜性分级和潜在的土地适宜性分级。

十: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是什么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 明确的评价目的   (2) 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 评价对象的选择   (4) 资料的收集   (5) 评价因素的选择   (6) 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 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 评价单元的划分   (9)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 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 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 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 评价结果的核对   (14) 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 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三、资料收集   四、评价方法   (一)评价系统的拟定   本次实习的评价系统由农业土地耽宜类和适宜等两方面组成,其中土地适宜类分为:(1)宜耕土地类 (2)宜园土地类 (3)宜林土地类 (4)不宜土地类 ;土地适宜等分为:(1)一等地(高度适宜等) (2)二等地(一般适宜等) (3)三等地(勉强适宜等)   (二)评价对象的选择   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三)评价因素的选择及其指标分级   评价因素的选择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性步骤。参评因子的选择的科学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因此应对地形、地质、气候、土壤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评价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参评因子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常用方法有经验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可用于参评因子选择的数学方法有通径分析法、灰度分析法、岭回分析法、稳健回归分析法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等。   在诸多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某些评价因子存在着极限指标。当这些因子的变化超过极限指标,土地就会失去某种土地利用的价值或根本无法实现持续高效土地利用。主要包括海拔、坡度、有效土层......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