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

一:小学科学课程24个核心概念是什么

小学科学课程24个核心概念是

物质科学领域:

1.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7)

2.物态变化 (6)

3.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7)

4.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4)

5.力作用于物体 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

6.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10)

7.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8)

8.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8)

9.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9)

10.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5)

生命科学领域:

1.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7)

2.植物能够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4)

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4)

4.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3)

5.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6)

6.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4)

7.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4)

地球科学领域: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5)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9)

3.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5)

4.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3)

技术领域:

1.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4)

2.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7)

3.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8)

注:后面的括号内为该核心概念之下的具体概念数。

二:小学科学课该怎么上?

自己动手或发动学生做或借教具

三:小学科学课程包括哪些方面

科学学科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需要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资源呈现工具的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是科学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有效的科学学习的需要,更是每位教师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需要。一个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边动手的效果好。音频、动画和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把有关环境、天文、地理等内容制成课件,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小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是科学教学的极好手段,当然,要想充分发挥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如何去合理有效地运用,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CAI课件动画的演示性,科学交互性,直观形象性等功能优势,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在星空中》,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后,教师为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学习氛围,把九大行星的特点,位置的变化等用形象生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在学生面前。课上,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好似在星空旅游一般,一会儿与金星相见,听它“自言自语”,一会儿又与美丽的土星“相遇”,听它述说着自己的故事,没多久,学生们又被流星雨的美丽与神奇震撼,忍不住地惊叹……,直观地感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不但解决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星空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情绪。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难易之分,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解析等途径。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教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中,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有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把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后,一切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计算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繁锁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它对消除因“抽象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形成教学难点的“学习障碍”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顺利。又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中岩石的风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如对于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现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余下全文>>

四:小学科学教师怎样备好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探究未知世界的初级教材、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课程选择了大量的贴近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学生建造永久知识大厦的基础例如、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认识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供了大量素材。课程强调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相处,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作为教者,该如何上好这一门课,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一、重视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愉快的心情,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比如讲故事、作游戏、看动画片等等。现代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媒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浮力”这个内容,学生对浮力容易理解,但要让学生明确浮力的实质,却是一个难点,如果按照一般的方法进行讲授,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我在教学中先播放一段事先剪辑好的录象:一群小朋友在顽皮球,不小心皮球掉进了一个小洞里,小洞较深。我让同学们想,怎样取出皮球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多数同学都是用水灌入洞中,让皮球浮起来。然后我接着问:假如不是皮球,而是铁球呢?还能用水吗?同学们再一次议论起来。这时候已经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我再通过演示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科学课中编排了大量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藏找、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动手要求。在动手的过程中积极的动脑,鼓励学生多想、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例如:“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一课,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先将马铃薯放入盛清水的杯中,沉入水底,然后不断向杯中加盐并搅动,渐渐地马铃薯浮起来了。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是学生明白了“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的道理。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和增长知识的主要方式。科学课程所涉及的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实验现象明显、实物、图片、标本要直观,有的体积过小,不易看清,影响学生观察,可利用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验、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在讲“金属中的热传递现象”时,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在一根铁丝上每隔一段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一端用酒精灯加热,学生观察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温度高低并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白了“热量总是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总之,每做一个实验、每观察一个实物或标本,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养成学生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科学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其知识性、趣味性较强,教师应着重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多想办法,让每一堂课都既生动有趣,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能起到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农村学校,千万不能再把这一门学科当着“豆芽科”而忽视掉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