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规律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

规律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二:人类社会发展有必然规律吗

当然有的,简单概括起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实现人类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快乐幸福的最大化和痛苦烦恼最小化的规律。这是人类个人或个体追求趋乐避苦这一基本本性的现象和规律在集体层面上的反映!

三:如何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概括为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这个规律呢?我以为,要把握以下6个要点,这6个要点均为马克思的思想。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总量决定社会形态。一个社会实行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总和。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低,实行的是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再比如,随着商品生产由低到高的发展,人类社会分别实行的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最后,随着商品的消亡,人类社会进入无商品、无阶级的社会主义道路,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到现在为止,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从何而来?是商品所至。阶级的存在、阶级的冲突、阶级的搏杀、阶级的剥削、阶级的统治等,都是由于商品的出现而出现的。商品,带来了生产力发展,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增加;也带来了私有制,带来了压迫和反抗,带来了专制和暴力。人类一旦进入商品社会,便有了对文明的向往和追求。但是,这必须付出野蛮的代价。因此,商品社会成为文明社会的标志,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

第三,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都负有发展商品生产的历史使命,并为新社会的到来和新的统治阶级上台创造物质条件。商品生产的发展,需要社会分工、阶级阶层、国家政治等等。于是,这些都果然出现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统治阶级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发展商品生产,这样也就推动了社会进步,也为新的社会形态创造了条件。

第四,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第五,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进程,有着自然的发展规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自身运动的发展规律,它也还是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其自然的发展阶段。《资本论》就是探索资本运动规律的,但却不能取消资本运动阶段。

第六,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世界,但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人们毫无选择地生活在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的社会里,这是他们创造自己世界的前提条件。

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很多:

马克思主义在探索了资本主义社会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发现了人类社会必然会有一种新的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而这种新的人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客观规律,这个规律一直引导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很多,有些属于基本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众多客观规律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或者说普遍客观规律、或者说一般客观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条: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2、人类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呈加速度规律发展;

3、社会亊物的兴衰取决于社会形势的要求程度。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或者说普遍规律、或者说一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及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序言的物质力量。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生产关系:人们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关系都受其制约。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并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内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如下认识: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现实选择。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5]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走了许多弯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顾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而自由地选择了社会形式,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根据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这正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人类虽然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自由地选择社会形式,但在一个大的社会形态中,人类社会为最终迈向共产主义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条件的道路却是多选的:它可以选择资本主义,也可以选择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选择和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谁的生产关系能够最终地和最大限度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大形态中的第二大形态,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大形态中的后两大形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左”的思想混淆发展的不同阶段,“右”的思潮否定不同阶段的连续发展。把资本主义绝对化,把社会主义简单化,把社会形态教条化,是造成思想理论出现混乱的深层次原因。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所必须经过的一个大的社会形态。它存在着独具特色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演进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国家由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一个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发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生产方式是封建地主占有制为基础的,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社会就是封建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为基础的,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同理,中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既区别于资本主义......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