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国企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下可以参考,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国的国企改革自1979年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改革在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制、股份制试点等阶段后,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在这一点上,国内外经济学家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态度的不一致,主要是由于国外经济学家主要基于统计数字判断成效,另外国内经济学家大部分以所制定目标作为成效参照,而国外经济学家大多以过去状况作为参照。
我认为,要分析改革现状,回顾改革历程是必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即1979年前后,国企改革启动。1980年,国务院决定选择一批工业企业进行改革试点。1981-1982,开始全面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制,主要是分配上实行利润留成,盈亏包干,以税代利,自负盈亏。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宣布,国营企业将逐步实行厂长负责制。至此,国有企业改革在人事改革方面迈出重要一步。1984年,中央指出明确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对政府与企业关系进行界定,各级政府原则上不再经营企业,同年11月,中央决定在少数大中型企业实行股份制试点。1986年全国部分城市进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试点的基础上,198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普遍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国企改革又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在中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的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改革,一是抓大放小,抓好一批大中型企业,对一般小型企业要进一步放开搞活。二是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将现有企业改组成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发展股份制企业,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探索政企分开,解决试点企业的富余人员的问题,发展并规范各种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随后,国家又尝试在1997年进行了新的人事结构,管理结构改革。1999年,国家决定重点抓好1000家国有企业,使其发挥经济发展的骨干作用。自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进行对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分类指导。2000后,国企改革也一直深
受重视,从研究国企改革的经济学家吴敬琏频繁亮相就可以看出来。
在经过以上几个大阶段的改革后,我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呈现出了以下几点大的现状:
一、基本建立的了明确的产权制度,实现了国企的政企分离。二、基本上完善了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由厂长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三、基本完成了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扩大了国有资本的可支配范围。四、基本实现了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实行了改制。五、完善了企业的人事制度,完善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实行了多种有效的分配方式。六、国企的利润分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七、国有资本的监督力度得以强化。八、实现了部分国有股份制企业的上市,扩大了国企的资本来源。九、国企制度创新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以上几个方面现状,是由长期改革进程所积累的成果。除了上述现状以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国企改革还具有以下特点:一、大型国企正在积极吸收境外资本,实施境外并购、战略重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二、实行了一系列人才考核制度,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三、在垄断行业积极引入竞争,强化国企竞争意识等。
虽然以上现状,都说明了国企改革至今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是,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也出现和积累了不少问题。下面,我想就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一个问题还是权责问题。虽然说几年的改革基本已经实现了政企分开,但是,中国的国企,尤其是大型国企,离真正......余下全文>>
二:为什么进行一项改革,必须要选一些地方做试点?
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后果好坏没人知道,所以更要谨慎。
1.观察试点地区能否成功,存在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
2.观察民众对改革的接受程度
三: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制约因素及破解之法
一、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意见》通篇最大的特点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了很好的回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经初步梳理,笔者认为《意见》重点突出了“四个方面”。
(一)突出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如何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关键是要把市场的主体——企业激活。为此,《意见》提出,要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竞争类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要素配置模式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针对政府性科研经费“扶强不扶弱”、中小微企业立项难等问题,《意见》提出,要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针对企业创新产品难以打开市场的局面,《意见》提出,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二)突出政府要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习总书记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意见》指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增强各类主体创新动力的关键,在于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这里面,政府责无旁贷,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政府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加强监管,加快制定公共政策、搭建公共平台、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生态环境。《意见》提出五条举措:首先,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其次,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第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第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第五,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
(三)突出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习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意见》总体思路的四个原则之一,就是强调“坚持人才为先”。《意见》提出“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意见》推出“四大举措”:首先从“教育”抓起,提出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二从“评价”抓起,强化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活动的分类......余下全文>>
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如何做好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退休养老制度衔接问题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了对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行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的“统账结合”模式。而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养老通常由国家财政负担,个人不承担相应的责任。2009 年1 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并首先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业单位人员也要和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养老金发放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等。此次试点改革进展缓慢,并遇到了很大阻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改革整合了企业和事业单位两个“碎片”,却又造成公务员养老制度这一新的“碎片”,形成了新的不公平。目前我国城镇主要的基本退休制度包括三部分内容。从大的方面讲,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个部分。截止2008年底全国参保职工为2.19亿人,其中离退休人员大约5000万人,月人均退休金1080元;事业单位是第二个部分,全国3000多万职工,月均养老金是企业退休职工的1.8倍,全国离退休费支出1400亿元,其中大约一半是财政拨款,一半是自筹;第三个部分是机关公务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全国1000多万职工,每年大约700亿全额拨款。从上述城镇退休人员养老金三部分内容和事业单位的分类可看出,五省市改革试点遇阻事出有因,不可忽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公平问题。事业单位养老金处于第二个台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公务员相比,事业单位养老金要稍低一些,但此次改革试点却明显没有将公务员包括进来,并且公务员改革没有预期,这自然成为事业单位攀比的参照系,也是网民质疑最为严厉的一个焦点,这是事业单位感到不公平的原因之一;与企业相比,企业可以搞活,工资上不封顶,工效挂钩,尤其垄断性行业和企业的退休金要远远高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退休金只是一个能“过得去”的平均数,退休前不能向高收入企业看齐,退休后却要向低收入企业看齐,这是事业单位感到不公平的原因之二。第二个问题是改革方案的技术问题。既然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无论在缴费设计还是在待遇计发方式等方面,其绝大部分内容与企业养老保险几乎别无二致,那么,养老金水平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此次事业单位人员改革的预期:在替代率上讲要从80-90%下降到50%。改革方案中没有明确改革后养老金水平是否变化的预测和承诺,只笼统地提到要建立职业年金,但没有任何具体细节和弥补措施,任凭改革试点单位和不参加改革的事业单位凭空想象和任意猜测,试点省市参加改革的人人自危,人心恐慌,非试点省份事业单位人员预期暗淡,消极回应。这样的结果和局面是此种改革方案的必然趋势,如发生在其他国家,其效果和后果也必然如此:任何改革,如果没有良好的预期,如果只有暗淡的预期,如果感到福利水平是“绝对”地下降,那么,这项改革势必流产,或造成社会震动。如此“碎片化的试点改革”和“前景暗淡的改革预期”,必然导致相互攀比,人为制造恐慌,其结果必将是难以推动,这显然等于增加了改革的政治成本,人为“拉长”了改革的历史进程。因此,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明确“一个为主”和“三个联动”。所谓“一个为主”,即坚持社会保障以公平为主的原则,统筹考虑机关、事业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使不同单位同类人员退休后的待遇水平保持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逐步缩小待遇差距。所谓“三个联动”,一是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改革......余下全文>>
五:我国当前经济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展望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提振社会各界信心,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
一、宏观经济运行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世界经济延续缓慢增长态势
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情况有望好于2013年,增长格局逐步由新兴经济体主导转变为发达经济体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总产出
2013年增长2.9%,2014年增长
3.6%,提高0.7个百分点。一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延续复苏态势。美国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出口倍增计划、页岩气革命、绿色发展等众多刺激经济增
长、改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措施,宏观经济逐步走出低谷,房地产市场明显好转、私人消费增长回升,社会消费与投资信心增强,2014年经济增长有望延续复苏势
头,总体形势好于2013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所缓解,德国经济增长强劲带动整个欧元区向好,国际资本回流欧洲市场,出口竞争力回升,2014年欧元区
经济有望实现微弱增长。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仍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二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疲弱。当前金砖四国经济增长出现分化,资源型国家增长
迟缓,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突出。2014年在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部分新兴国家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可能出现危机,成为世界经济
中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新的增长动力尚不明朗,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存在退出可能,世界贸易投
资格局变化方向不确定,全球债务风险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区域动荡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稳定性。国际环境整体有利于中国经济稳步运行,但新兴经济体减速将对外需
造成一定冲击。
(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综述
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行,要素禀赋情况发生变化,经济领域呈现出若干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与中央经济会议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长期与短期特征、问题,提出中长期改革方向与2014年宏观调控思路。政策取向将显著影响今年宏观经济走势与结构调整取向。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是2014年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价同
权;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等。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将深刻影响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中央工作会议全面贯彻了新时期改革的精神,一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减少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干预,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
贯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中,没有将“宏观调控”放置首位,显示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决心。二是更加注重政策的连续
性与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推进利率与汇率机制改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定力将进一步增强,只要经济处于合理运行区间,政府将主要通过改革的思路来完善宏观调控。三是更加注重释放
有效需求,强调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改善消费环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鼓励民间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
平,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四是更加注重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六大任务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保证
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都体现了转......余下全文>>
六:"省管县"的改革存在哪些优势和缺点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治理环境的变化,行政层级过多导致的高成本与低效率问题日益显现,在一些地方,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已经不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省直管县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了推进省直管县,我国在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然后由财政逐步扩大到经济社会等其他管理领域。
一、我国省县关系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大区—省—(地区)—县管理体制,当时地区属于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来看,实际上是大区—省—县管理体制,到1954年撤销大区,形成了省—县管理格局,在财政上当然也是属于省—县管理格局。
20世纪50年代末,省管县格局被初步打破。1958年,河北省撤销天津地区,设立省辖的天津市,将其所辖的武清、静海等12个县划归天津市领导,首次改变了我国省—县管理格局。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对市管县体制做出了法律上的规定,直接推动了市管县体制的发展。但这次市管县体制产生的契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缺乏客观的经济文化基础,很快又恢复了原来的省—县管理格局。
20世纪80年代初期,省管县格局逐步被全部打破。改革开放后,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市管县体制又一次被推向前台,省管县的格局逐步被打破。1982年,中共中央第51号文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首先在江苏省试点,1983年在全国试行,市管县逐步取代原来的省管县体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财政省管县的探索阶段。尽管实行市管县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心城市的发展,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为了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我国部分省份开始选择部分地区实施扩权强县战略,逐步在财政方面推行省管县的管理体制。
二、我国财政省直管县的现状
对于我国财政省管县体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某些省份以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为切入点,开始在全省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并在经济管理权限、行政审批权限、社会事物管理权限甚至人事管理权限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这些省份大部分都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比如浙江省和广东省。第二种是在省内部分地区选择若干试点,推行以财政省直管县为切入点的改革,比较典型的有湖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辽宁省等。第三种情况是维持现状,仍然是省—市—县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开展试点。除了上述已经实行省直管县以及在全省已经推行省直管县模式和选择部分县市作为试点推行省直管县模式的省份外,我国其余大部分的省份还没有推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
三、财政省管县的有利方面
(一)调动了县级行政单元的积极性
省管县体制在相对提高县级政府政治地位和增强县级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管理效率。省对县的补助、资金、专款、财政收入直达绕开了市级财政,避免了被市级截留指标、资金、项目、利益等情况出现,有利于保证各项资金及时到位,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率,充分调动了县级行政单元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规范了省、市、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体制,规范了省、市、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了各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市、县的各项财政改革。首先是改变了市级政府的理财思路,变过去靠集中县财力来维持市级政府工作运转为市级政府要靠发展本级经济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其次...余下全文>>
七:浙沪新高考改革试点,试出了哪些问题
浙江和上海今年的高考录取已进入最后阶段。问题大概有以下:
1.不可忽视的功利倾向
2.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
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
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
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
其四,扩大学生学校选择权
其五,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
3.,在有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权利是落地了。但是, 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学校、学生、社会以功利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轮改革,因此,有的地方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八:浙沪新高考改革试点试出哪些问题
浙江和上海今年的高考录取已进入最后阶段。问题大概有以下:
不可忽视的功利倾向
2.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
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
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
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
其四,扩大学生学校选择权
其五,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
3.,在有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权利是落地了。但是, 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学校、学生、社会以功利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轮改革,因此,有的地方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九:浙沪新高考改革试点试出哪些问题和建议
浙江和上海今年的高考录取已进入最后阶段。问题大概有以下:
不可忽视的功利倾向
2.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
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
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
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
其四,扩大学生学校选择权
其五,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
3.,在有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权利是落地了。但是, 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学校、学生、社会以功利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轮改革,因此,有的地方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