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深化改革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看到 《决定》的全文我感到非常高兴。过去10年来,一个广泛的争论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到底应该由市场还是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而《决定》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要让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决定》中有近300条改革措施,要落到实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不仅存在意识形态上的障碍,还存在利益上的障碍和一些现实的困难。但是我相信,在两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未来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定会使改革得到全面推进。一方面,从思想和理念上,目前包括经济学界、社会学界、法学界、产业界,以及对于绝大多数党政领导干部,在继续推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已经达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也迫使我们必须进行改革来化解发展中的难题,我们叫做“形势比人强”。
推进改革要考虑步骤和顺序
谈到改革的顺序,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条块分割形成碎片化的市场格局;二是部分市场还没有对所有主体平等开放;三是由于部分行业的垄断导致竞争性缺失;四是市场尚未建立在公平透明规则的基础上;五是商品市场发展比较快,但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非常落后。在下一步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每个部门首先应将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改革的目标相对照,确定和选择妨碍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建设目标的最大障碍进行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求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在内的各个机构、组织和部门来做这项工作。例如,《决定》要建立土地市场,应该允许用集体用地参与城市建设,但是目前规定城市土地全部为国有的。诸如此类问题需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协调。
在改革过程中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目前的社会舆论过多关注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效率。只要效率提高对GDP的贡献在提升,经济增长慢一点没有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改革投入成本与效果显现存在的时间差,因此我们在推进改革过程要谨慎,要特别注重那些成本小而效果比较明显的改革。例如负面清单的改革,目前我们要尽快缩短负面清单的长度以便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但这么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但我相信在现行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基础上,这些利益调整还是可以进行的。
相比增速放缓,目前经济存在的更大问题是我们之前积累的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资产负债表中存在的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的负债过高。利率市场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改革措施,将会极大影响以土地财政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方政府的收支。《决定》中所提到的扩大地方政府收入的几项改革短时间内似乎难以见效。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可采取措施,例如通过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出售等方式,将债务上漏洞能补的先补起来,降低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风险。实际上,上海等地方已经进行了此种尝试。上海市政府出售上海家化39%的股份用以补充养老金基金。
目前还有一个顾虑,就是利率市场化实施后是否会导致储蓄率降低而抑制需求。我认为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中国目前与19世纪的欧洲类似,即储蓄率与投资率双高,依赖通过投资和扩大净出口来弥补需求不足。如果说欧洲目前的问题是过度消费导致的过度负债,中国目前则是过度投资导致的过度负债。储蓄率过高引起投资率过高,进而导致投资边际收益递减和产能过剩等问题。欧洲通过提高经济整体效率解决了此类问题,......余下全文>>
二:全面深化改革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改革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执行力度不够,所以导致不公平的现象发生。
三:改革至今中国经济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一、缺少支柱产业支持经济强劲发展。(1)中国经济一直还是以国企为支柱,民企的生产能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都处于弱势。小企业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可发展结果似乎不另人满意。做大做强的为之少少数。大多数不是维持现状,就是越做赵小。这跟中国人的理念没有转变过来有很大关系。中国人不喜欢用外人管理自己的企业,不喜欢用科学管理自己的企业。大多数还是家族模式的。家族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利益纷争造成的巨大内耗。所以,中国的小企业可谓遍地开花,却质量不高。所以,职业经理人在中国家族一直无法形成一个企业固定角色。(2)国企运作状况不理想。按理说,国企实力雄厚,可以作为引领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可是,国企管理存在的潜在隐患更大。这个巨大的隐患就是“贪污腐败”。国企高管们缺乏为企业长久打算的意识,更多的是考虑到个人利益。中国人做官的态度始终不对,一为自己得到巨大利益,兼具荣耀家族。政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手段。但中国为官都都热恋着以官谋私利,没有从政的成就感,一味向几石米看齐,结果就是腐败。国有资产的流失开始于国企改革,这场改革非但没有搞活大量国企,反而使国企纷纷陷入危机,倒闭者无数。一言堂的改革助长了腐败,使国家资产落入个人腰包,瘦了国家,肥了个人。还为开脱责任,以国有设备老化为名解释国有企业倒闭破产等现象。可笑的是,那些所谓的老化的设备却后来都为个人开厂利用,也在获利。现在,又爆出国企境外资产流失。其实也都要追究到腐败这个根底上。另外,为了个人业绩,高管们在论证不充分时就盲目扩大规模,项目盲目上马、重复上马现象也很普遍。国有资产也就被浪费掉了。(3)外资不是救命稻草。以外资带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那是无稽之谈。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依靠外国资本发展起来的。把自己的经济命脉放在别人手上,是很危险的事情。外资只能是一个工具,为我们发展所用,而不是一个依靠。
二、中国经济发展缺少原动力。(1)中国经济一路跟在发达国家身后,没能真正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别人家的一点风吹草动,吹过太平洋和大西洋,似乎就要刮成飓风。发达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小企业吃不消,不是倒闭就是减员缩产,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可见一斑。中国经济始终缺少一个支点,或者是缺少几个支点。没有真正的主导力,结局就是在发展中要看人家的眼色。(2)发展方向不对。有一段时间,中国竟然以房地产业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看看现在的房地产业带来多大问题,就知道这个方向完全不对。热钱的投入已经房地产业的正常秩序。房地产业过热,非但没有推动中国经济,反而给中国经济制造了大量泡沫,又牵扯出民生问题急需解决。许多小城市,希望以商业发展带动本市经济,大量建造商场。但由于没有考虑到一个城市的市场容量有限,使本市商场林立,经济发展却不见成效。本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应该是制造产业。目前,我国的轻工产业发展迅速,但缺少重工产业的支撑,就成了寄他人篱下的孤儿,也就造成了看他人眼色行事之情形。重工与轻工缺一不可,这一课题早在中国改革之初就已经论证结束,并深知其中要害,可是,现实是做得一点也不好。轻工产业需要资金投入少,相对较好发展,所以,私人发展也很容易。重工需要资金大,见效相对较慢,私人力量有限,一般都是国资企业在发展。但由于上述所论国企管理弊端,严重危害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经济政策不明确。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直在左摇右摆,缺乏一贯性。这似乎产生于上层经济政策制定者对经济的掌控能力不足,经济政策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状态。我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在和我们研讨国企问题时和我想问题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他更多从理论方面解读国企现状,在从理论......余下全文>>
四:如何通过深化改革举措来解决群团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健全的组织性。群团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群团工作,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对新形势下群团工作定位的认识
群团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做好新时期群团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首先,应把群团工作放在党的工作全局中去看,加强群团工作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群众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团组织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群团工作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特别在新时期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对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其次,应把群团工作放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去看,加强群团工作有益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需要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对于调动群团各自所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应把群团工作放在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去看,加强群团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群团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群团组织来源于群众、扎根于群众,具有广泛联系群众、紧密贴近群众、直接服务群众的特点和优势,是调节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和调节器。长期的实践证明,群团组织已经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
二、群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一)群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省群团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群团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党的要求和广大群众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些地方党政尤其是个别基层领导对群团组织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够,对群团工作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有效指导,工作支持乏力,存在重经济工作轻群团工作倾向。一些地方党组织在引导群团组织发挥作用方面重视不够,没有把群团事业发展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在考虑各项工作时,把群团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纳入总体考虑的自觉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是组织建设不够健全。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群团组织设置不合理、有被弱化边缘化倾向等问题。群团组织机关编制普遍偏少(县级工会组织一般为3至5人,县级团委、妇联分别为1至3人),基层专职群团干部更少。在城市化和企事业改革过程中,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对设置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存在“可有可无”的现象;一些机关单位和改革重组企业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与其他科室归并到一起,加之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已不适应新时期群团工作需要。
三是政策法规不尽完善。目前国家已制定了一些涉及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但规定较原则,可操作性有待加强,再加上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制定相对滞后,使群团组织代表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缺乏刚性条款和制约措施。加......余下全文>>
五: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经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主要有八条基本经验:
一.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向”也没有出路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相反,如果借改革之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走向资本主义,也难以找到出路。这是中国改革的首要经验。
二.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其实,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农村改革之初,有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特区刚建立时,也有人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外,其余全是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被视为洪水猛兽,被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还有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土壤,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私有化……不解放思想,不冲破传统观念,不打破思想枷锁,不抛弃“左”的教条,改革就无从谈起。同时,也要警惕右的倾向,防止被外国敌对势力所利用。
三.要把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
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有改革理论的提出和一切改革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展开的。
四.是“异端”,还是正途,要靠实践来检验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被人们接受。因此,后来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的方针,这种“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尊重改革实践,尊重群众创造,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步确立改革目标的做法,有利于改革的稳步推进,同时又防止了出现大的挫折。
五.“骑自行车原理”的启示自行车骑得太快,易栽跟头,若骑得太慢或者不动,最终也会摔下来,这就是“骑自行车原理”。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改革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速度,才能稳步前进。
六.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和巩固改革成果
要把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运用法制手段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化,还可以避免由于人事更迭,使改革进程发生逆转。
七.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到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党的领导,解散党的组织所导致的灾难性恶果,从反面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就失去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不仅改革搞不下去,建设也无从谈起,甚至连起码的社会秩序也难以维持。这是全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认识到的一条真理。
八.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进行改革理论准备
社会生活中的无序和混乱,根源于思想上的混乱,而思想的混乱又源于理论上的混乱。只有澄清理论上的是非,才能解决思想混乱问题,只有解决理论和思想问题才能从......余下全文>>
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
损坏老百姓利益,加大两极分化,利益集团把资产连人一起投奔他国。
七:我国行政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归纳总结,当前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行政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
行政法律文书的制作,直接体现了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并影响着行政案件的复查、档案信息的保存和查询。
对法人依普通程序进行的行政处罚,目前,主要存在问题一是称谓不规范,如将“法定代表人”称为“法人代表”。二是有些行政处罚决定书只列法人名称,不列法定代表人全称。更有甚者,连法人的名称也使用简称,没有使用全称,这不符合行政法律文书的规范要求。
对自然人的行政处罚,一是所列的被处罚人姓名与其有效身份证件不一致,或者列用被处罚人的曾用名,未列用现用名。二是被处罚人的身份不明确,在处罚决定书中未列全基本情况,如出生年月日、籍贯、民族、文化程度、住址等。然而,年龄、民族和文化程度在案件的实体审查中又有着重要法律意义。而且,有相当比例的处罚决定文书制作上简单、书写上潦草,让人无法正确辨认。
二、行政处罚的随意性大
行政处罚的随意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被处罚人违法事实认定上的随意性。如在做出处罚决定前对违法事实调查不全面,在制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不陈述被处罚人的违法事实,就直接认定其行为违法,并据此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二是程序上的随意性。如作出的罚款处罚不按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收缴,而是执法人员直接收取,且往往不给被处罚人开具法定的罚没票据。三是自由裁量权使用上的随意性。比如在最低罚款标准以下作出的罚款处罚无法律依据,以及在自由裁量权使用上作出典型的“人情罚”都属于这类情况。四是行政处罚决定执行上的随意性。如处罚决定送达后,没有法定事由而自行撤销或者不再过问,不了了之。
三、不注意法律法规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逻辑关系
我国法律日趋完善,法律与法律之间、诸多法律程序之间相互关联,逻辑性强,是有机的整体。例如,《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立法法》,它们之间就有着紧密联系;《行政处罚法》与《民事诉讼法》有重要的联系;《农村土地承包法》与《继承法》也有着重要关系。而实际上,许多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对日益精细、成熟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遇到问题只查阅和研究与本职有关的法律法规,忽视了对公共法的学习和研究。有的工作人员在执法中遇到了问题,不是两眼茫然、不知所措,就是判断失误、妄下裁决。有些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诉讼中屡战屡败,究其原因,除了人为因素外,与执法人员的法律视野不开阔,不熟悉公共法律知识有很大关系。目前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提高缓慢,也与此很有关系。
四、混用行政处罚的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
混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是当前行政执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减少工作量,对应当使用普通程序的,却适用了简易程序。二是应当使用简易程序,可以简化繁琐法律手续的,却适用了普通程序,增加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经济、精神负担,浪费了行政管理资源。三是在程序使用上有时看是简易程序,但在处罚过程却适用了听证等程序。名为简易程序,实则为普通程序,抑或是“简、普混用”。
五、滥用行政罚没权和罚没收据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行政处罚种类中罚款的收取程序和向被处罚人开具的收据,都有明确规定。我国《行政处罚法》和其他单行法律规定,对法人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处罚的,不超过1千元,对自然人则不超过50元。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法人的当场处罚金额超出1千元,甚至高达1万元,开具当场处罚收据。如某行政执法机关对某化肥经营部的行政处罚,就开具了1万元的当场处罚收据。另如某行政执法机关对某幼儿园的当场处罚收据载明处罚金额为2千元。二是对自然......余下全文>>
八: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真正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问题。
(如何巩固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改革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国有经济才能体现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历史上农业的发展,制约着其它部门的发展,经济发展在农业基础上,我国的农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不能依靠国际贸易。贸易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可能萎缩,资本流向高回报的区域,85-95,随着城市改革的发展,农业徘徊不前。“白条子”现象:农村人的粮食上缴,换不到钱币,只有欠条一张。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工业化过程中,耕地面积缩小。由于中内抓得紧,95年后又气候好,农业形势大好。
中国是怕旱不怕涝。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问题待解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问题?
“市场经济追求效率,机器排挤工人,对劳动者的需求下降,即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
历史上,计划经济下实现“低工资、高就业”,背上冗包袱,国有企业为40%,是为了维系社会稳定。
现在市场经济追求‘大市场、小政府’,精减三千八百万-四千万吃财政饭的人。民与官的比例为1:30。
中国的农村存在严重的隐形失业现象,耕地者只需1亿,乡镇企业容纳1亿-1亿三千万,还有一亿七千万-二亿的富余人口。
失业过高会比通货膨胀(“货币增值,物价上涨”)引起更尖锐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4、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问题,(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构成个人收入的途径是多元的,基尼系数在0-1间,= ,改革前,城市为0.11,农村为0.13,改革后,1994年,城市为0.36,农村为0.41,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系数越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效率公平兼顾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减少差距,对收入高者收税,对低收入者规度最低工资,给以补贴、失业救济金等。注重公平则效率低,注重效率则差距大。只要采用市场经济,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发达地区经济基础高,多从事技术密集、资本、资金、劳动力密集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市场容量大。
不发达地区以土地等自然资源、劳动力密集的,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产品为产业,如农业商品初步加工一般来说,东部沿海区发达,中部欠发达,西部不发达,加上80年代后中央政策向东倾斜,愈加拉大差距。
78年,人国民收入最高为上海,最低为贵州,78年差率为7倍多,改革后为10.4倍,差距过多会导致利益摩擦,地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如黑龙江世界发达国家一般最先进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率为2,日本为1:0.75,例v理论:
发达地区空间变小,速度放慢。不发达地区则突飞猛进。
5、腐败问题
“腐败严重,令资产阶级政客自以为小学生,市场经济将货币推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管理疏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某些人为了弥补利益损失,发生了腐败”。
6、社会治安问题
社会治安的指标:1、犯罪率;2、居民安全感系数。
严打只是治标,急待治本。
在社会治安的背后要思考另外一些问题,有的被经济所逼,有的是文盲,法盲。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
九:两道高一历史题 谢谢了!
这么大的问题怎么也没有悬赏分啊?你也太小气了!给你点提示吧!
第一题:旅游主题是:从走长征路!
江西---陕西-珐--北京
第二题:要和平,要发展!利用周总理的求同存异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十:如何防范全面改革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问题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三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相互依存,没有局部就无所谓全局,没有全局局部也不可能存在,既不能以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以全局代替局部.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局部和眼前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生.
四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定要拿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第一位的.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这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内在规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