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学研究中有哪些文本适合做语篇分析
本辑收集的论文是从第十一届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2008年8月18—22日)上宣读的论文中挑选出来的。这次会议是中国英汉语篇分析研究会自成立(2007年4月11日)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篇分析研究会和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主办,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承办。
二:将语篇分析法应用于教学 采用哪些教学步骤
一、传统泛读课教学的局限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外语学习中,阅读对提高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历来受到广泛认同,因此,阅读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英语泛读课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讲解语言点(Language points)、意释长难句(Paraphrasing)、问答和练习(question-answer pratice)。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只接触到一些零碎材料,缺乏对整篇文章的综合理解,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布局谋篇的技巧和文章的内涵等较高层面的内容,同时也影响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妨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技巧以及获取和处理篇章信息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促使泛读课教师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思想,并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语篇分析教学法。
二、语篇及语篇分析的含义
“语篇”的英语术语是 discourse ,学者认为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显著的特征是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王宗炎(1988)认为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是关于口语和书面语句子如何组成更大意义单位(如段落、对话、会谈等)的研究。德国语言学家魏因里希指出:任何语言学研究都应该以篇章为描写框架,离开了篇章就无所谓语言学了。总之,语篇分析就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围绕语篇的基本内容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包括词汇、语法等)和宏观结构分析(包括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中心思想、写作技巧等)。它不仅重视语言形式,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注重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和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
三:杨雪燕教育背景的介绍
博士,03级,北师大外文学院(师从胡壮麟教授),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方向 硕士,83级,北外英语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 学士,77级,北二外英语系,英语专业 EDUACATION PhD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Jun 2007)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 Professor Zhuanglin HU (invit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MA i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Jul 1986) School of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A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an 1982)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formerly Beijing Second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四:以一篇中学语文课文为例,分析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不少于800字。) 20分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