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铜仙人辞汉歌的作品原文
金铜仙人辞汉歌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⑴,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⑵,欲立致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⑶。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⑷。茂陵刘郎秋风客⑸,夜闻马嘶晓无迹⑹。画栏桂树悬秋香⑺,三十六宫土花碧⑻。魏官牵车指千里⑼,东关酸风射眸子⑽。空将汉月出宫门⑾,忆君清泪如铅水⑿。衰兰送客咸阳道⒀,天若有情天亦老⒁。携盘独出月荒凉⒂,渭城已远波声小⒃。
二: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极言生命之短促易逝,当年风华绝代、功名显赫的一代帝王汉武帝刘彻,也不过是尘海过客,随秋风化去,空留下茂陵青冢。“夜闻马嘶晓无迹”,更道世事浑然易变,政治风云变迁,仿佛一夜之间马嘶声捩,晓来魏代汉阙。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言沧海变却,画栏斑驳,凉月荒庭,只秋来丹桂幽幽咽咽散发着冷香;旧日宫墙,萧条冷落,爬满了绿藓青苔。此而句以曲衡之,则与《桃花扇》【离亭宴带歇指煞】相伯仲: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其情一致,惟曲言长而意尽,达酣畅淋漓之极;诗言短而意远,贵在含蓄之致,尤其长吉以“土花”言苔,不可不谓之绝妙,其状物之工巧,迨由此可观。更以“碧”字为诗韵,入声字为韵,其声短促,情感郁积其中,欲抒而不得抒,言意均有所不尽。长吉歌诗以色彩入诗者多,如“塞上胭脂凝夜紫”、“恨血千年土中碧”,其妙处得哀感顽艳,冷静清幽之致。 “魏官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此句言金铜仙人为汉魏之迁、已身将为魏迁,闻讯伤心酸楚。酸风,缪袭屠《柳城篇》:但闻悲风正酸。以无情之风状以伤心酸涩的情感,更见其痛心。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此句承接上句,原来汉之土宇已属魏室,唯有空中明月,仍然是汉代光景,仙人降于汉时,朝夕对此而月,而今江山易主,万象变迁,他追忆先君,心绪更复凝重,原来他日日复朝朝地看着西京宫室,日渐荒凉,桂树徒芳,苔钱满地的凄凉之状,心中郁塞的哀痛,闻讯已身将迁的酸楚,皆在这不变的明月下重叠交错,一时之间,泪涟涟,如铅水之凝重。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诗人以衰兰送客状金铜仙人离汉而去的凄凉,“天若有情天亦老”句,石曼卿对曰:“月如无恨月常圆”,实皆千古奇绝。王琦注曰:“铜人本无知觉,因迁徙而潸然泪下,是无情者变为有情者乎?长吉以“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衬出之,则有情之物见铜仙下泪,其情更如何耶?”王琦之意以为,原来无情之铜人、神仙尚且弹泪,何况有情之凡人? 李贺此句所言,以有情之人对无情的天地,天地无情而人有情,人因其难以忘情于世而渴望长生,希冀永恒,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无论是秦宫汉阙,青草红花,还是一世功业,生生之恋,皆要随着自然变化而委随尘土,瘗玉埋香。逢此际,其凄凉、冷落、绝望、无奈之情仿佛翻转的画面一时之间尽皆交感重叠于人的精神世界,诗人正是在这种撕裂心神的痛楚里,天若有情天亦老,呼之欲出了。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经过绝望的挣扎,对无情天地的无奈,心中只剩下一片荒凉,月也染上了心的色彩,仙人独自携盘和着凄清冷峭的月色离尘而去,唯有渭水的水声渐逝渐远,仿佛那丝丝缕缕的眷恋,留下声嘶力竭的哀痛后幽幽的哽咽,奏着飘渺虚无的哀音,永远浮动在无情的天地间。 诸家论长吉《金铜仙人辞汉歌》,以为德宗逝,顺宗李诵即位,长吉因同情王叔文诸人政治革新而被贬,伤其遭遇,而作。可参考,而就诗歌艺术色彩而论,此诗的境界,似又非仅为时事而作所可定论。其表现人生悲感,笔墨章法,令人读之难忘。 或者到 ...
三:豆疤怎么办啊???
用大葱(葱白盯分)加鸡蛋清.还有面粉,
一起绞碎做成面膜!
我试过的,效果比那些化装品好.~
四:《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全文和译文?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唐】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八 月
或:金铜仙人辞汉歌
八月是忧患的日子
夜晚如马把我埋没。流水的声音,钟鼓的声音。
又坐在空空的早晨,除了潮湿的苔藓
我一无所有
八月是痛苦的日子
画栏如树把我生长。流水的香气,宫殿的香气。
又坐在空空的早晨,除了八月的土地
我一无所有
陌生的官牵我走向千里以外
函谷吹来的凄风一直射向我青铜仙人的眸子
八月是忧患的日子
汉月与我一道
寂寞地离开古老地方
一路没有言语
思念旧君的清泪如铅水一样滴落
一路没有言语
咸阳道上为我送行的只有败兰一枝。
八月是痛苦的日子
我
金铜仙人
独自携带
自己和承露盘
在月儿照着的荒凉的野地上行走
渐渐
离渭城远了听到的渭水的波声也就渐渐的小了
(这首诗是李贺的。我把它抄下作为本诗的结尾。李贺还有一序,我把它抄在最后: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五:<金铜仙人辞汉歌>全诗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因病辞职由京赴洛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其时唐王朝国运日衰,藩镇割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报国无门,处处碰壁。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它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词句奇峭,而又妥帖绵密,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特别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⑴。 茂陵刘郎秋风客⑵,夜闻马嘶晓无迹⑶。 画栏桂树悬秋香⑷,三十六宫土花碧⑸。 魏官舝车指千里⑹,东关酸风射眸子⑺。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⑻。 衰兰送客咸阳道⑼,天若有情天亦老⑽。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⑾。[1]
注释译文
【注释】 ⑴青龙元年:旧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龙无九年,显误。元年亦与史不符,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7年(魏青龙五年)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捧露盘仙人:王琦注引《三辅黄图》:“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潸然泪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 ⑵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秋风客:犹言悲秋之人。汉武帝曾作《秋风辞》,有句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⑶夜闻句:传说汉武帝的魂魄出入汉宫,有人曾在夜中听到他坐骑的嘶鸣。 ⑷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 ⑸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土花:青苔。 ⑹舝:同“辖”,穿在车轴两端孔内使车轮不脱落的键。 千里: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 ⑺东关:车出长安东门,故云东关。酸风:令人心酸落泪之风。 ⑻汉月:汉朝时的明月。君:指汉家君主,特指汉武帝刘彻。 ⑼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客指铜人。 ⑽天若句:意谓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天若有情,也会因常常伤感而衰老。 ⑾渭城:秦都咸阳,汉改为渭城县,此代指长安。
六:金铜仙人辞汉歌的介绍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因病辞职由京师长安赴洛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诗人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全诗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词句奇峭,而又妥帖绵密。此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特别是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曾被毛泽东引用在其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
七: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翻译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译文:
魏明帝(曹睿)于景初元年八月,下诏名宦官驾车西去长安取汉武帝以前用求长寿的捧露盘铜仙人,想把它立置在自己的殿前。宦官已经拆下了承露盘,铜仙人在装车临行前竟潸然泪下。唐朝王室后裔李长吉于是作诗歌《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的刘郎已是秋风过客,夜里常闻马鸣天亮不见踪影。
悬在画栏的桂花秋天飘香,三十六宫地上苔藓碧绿发亮。
魏官牵着车遥指千里洛阳,东关的烈风吹酸了仙女双眸。
唯有汉月空伴着出了宫门,想起君王晶莹的泪水如铅落。
咸阳道衰败的兰草送客行,天如有情上天也会愁得变老。
荒凉月夜里独携盘出宫去,咸阳城已远去渭水波声减小。
八: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创作背景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唐元和八年(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产生兴亡之感的原因,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