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极简主义生活的极简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态度
应该说,“极简主义”始终植根于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从“极简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上看,它与西方新教(Protestantism)和清教(Puritanis)的教义和教徒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西多教派”和美国新教派别“震颤派”都对“极简主义”的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些教徒们大都反对铺张浪费、主张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的教堂设计都力避装饰,结构清晰,塑造出神圣、静默、安宁的宗教氛围。这实践了卢斯一句名言:“装饰就是罪恶。”他们的生活也异常朴素,在器皿、房屋和日常用品上精心设计、细心保养,并且会使用多年。这是在物质匮乏的前提下,为了积累社会财富而实行的简单的生活方式。我们当代所谓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并不是源于物质匮乏。它是人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超负荷的过度忙碌而呼唤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如现在造价高昂的“极简主义建筑”早已不是贫民和大众所能购买的;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闲暇、长期的休假也是一种奢侈,成为了某些特定阶层的享受。可以说,“时间就是金钱”已经成为现实,我们时时刻刻用金钱的标尺度量着时间。而富裕的人用放弃赚钱的方式换取了个人的自由和空间。例如当代新兴的“绿领阶层”和“背包族”,实际上很多来自社会的中上阶层,至少他们要有起码的经济砝码,有长期的、稳定的生活保证。这样的情况正如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只有绅士阶层才有资格享受“闲暇”,“闲暇”是绅士的专利。费正清先生谈到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以清闲为理想”的情况:“最受人尊敬的是优游岁月的人,而不是在忙得不可开交的事务活动中干得比别人出色的人。”而赤贫的农民则一有机会就想“从一个在地里干活的人变成一个身穿长衫而附庸风雅的绅士。旧中国时代的长指甲,是自古以来人们所发明的用以表明其清闲身份的一种最廉价的招牌。”但是,无论古今,无论中外,无论贫富,“简化欲望”都可以达到“简化生活”的目的。因为它是从主观欲望着手的,所以对任何经济情况的人都是有效的。可以说,“简化欲望”适用于所有人的有效方法。中国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都来自于此。他们的欲望有限,所以能满足于最简单的生活。《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它提醒我们,每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实际上能在世间享受的东西非常之少。这正如一只口渴的偃鼠,它到河边喝水,充其量也就能把整个肚子撑饱了,其他的河水对他来说没什么用。可是,现在很多人的欲望却能膨胀到想要占领整条河流。这又有什么必要呢?陶渊明有一首诗叫《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其中写道: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这里所呈现的乃是最简单的、最古朴的生活方式:在夏天的中午,作者午睡起来读书弹琴,他看到了堂前的树阴,又有一阵适时而来的凉风吹开了他的衣襟;他自斟自酌,并且想到蔬菜和食物都恰好储备足够,如果过多了反而不是他所需要的;他的幼子则围绕在他的身边,还没有完全学会说话。这样一些日常的琐事,都能使作者感到乐趣无穷。可以说,诗人的内心完全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表的欣慰和喜悦之中,这种喜悦来自于他与天地造化的天然契合和深层感应,来自于“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一切都适时、适量,顺应天道,不求过多,亦无需过多。这样的一种幸福依赖于作者狭小的欲望:只有当一个人的欲望狭小时,他才容易满足,容易知足常乐。这正是中国文人所向往的旷达的生活方式。正因为陶渊明和中国古人在生活方式上相似,所以他......余下全文>>
二:极简主义生活的极简生活的物质生活体现
A、住小房子,房子是花盆,人是花盆里的植物,花盆过大活不好还浪费,物质的换取靠人心的运作,人心一动就耗元精损元神,物质上的奢侈就是对生命上帝的犯罪,就是拿性命,减寿数。B、用小冰箱,不吃剩 的,吃素不需要冷冻。慧眼开启,看到灵性高的动物尸体上残留的毒素灵魂信号,那是绝对要远离的,那是疾病和灾难的来源之一。直接吃宇宙大元气,不仅会吃素,还会不需要吃很多东西,人类的资源可以大大地节约。不用养那么多动物和谷物用于人类的消耗,减少很多的造孽的机会。C、不需要书房,把道德经学好了,大智慧开启,可以无师自通。即便是大多数人达不到,后天的学习也必须随时谨慎对先天大智慧系统的破坏,否则一辈子就活不好了。教育、家长要首先弄明白人体的先天是什么,否则就成了扼杀民族希望的刽子手。D、朴素为美的社会标准要广泛深入人心,不需要化妆品,不需要伪装,先天真气,宇宙母体的大元气接通,人的细胞回到婴儿状态,比任何化妆品都使人年轻。见到真我,崇拜自己的元神,生命的上帝,内在生命能量充沛,智慧的光芒朗照,人人都会美若天仙。E、亲近本元,回到宇宙母亲的子宫,没有人会得病,医院医药可以极大地减少。那是人体的自身的药王,任何人工的药也没办法比拟。F、生命的完美才是发展的标准,而不是目前这样不择手段的物质发展把人过早地送入坟墓的愚蠢的经济数字的所谓发展、
三: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到底是怎样的
1.欲望简单
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绝不追求没有意义的虚荣。
2.精神极简
(1)享受自己的精神生活世界,享受孤独;
(2)享受自己的事业、享受家庭和朋友的爱,其他与我无涉;
(3)只关注自己关心的专业和以及喜欢的哲学科学地理历史和社会问题上,不花精力关心没有意义的娱乐新闻;
(4)不刻意追求所谓事业上的成功,成功是能力、努力与机遇的双重耦合的结果,如果没有那么成功,原因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更可能是机遇问题,这也没有什么,因为秋雪和珍珠鸟不会抛弃我。
(5)不浪费精神在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
(6)宽容、平和、理智、诚实和勇敢地面对一切,包括生意失败和疾病死亡,不自大,不骄傲,不自卑,不懒惰,不放弃;如果有一天,如果面对不治之症,也不做无谓治疗,利用最后时光,安排好后事,享受生活,死后器官捐赠。
3.物质简单
(1)逐渐将家中超过一年不用的物品丢弃、送人、出售或捐赠需要的人。如过期的衣服和用品,早先收到的各种礼物或装饰品。
(2)不接受没用的礼品,或者不得不接受,就马上转送需要的人。
(3)只有最必要时候才购买物品,同时将家里具有同样功能的东西马上处理。
(4)如果买东西,就买经久耐用和维护简单的东西。不为未来而买东西,不为便宜而买东西。
(5)背包预备一个袋子,这样在超市时,不要再购买塑料袋,如果这些塑料袋是白给的,可以要,因为可以做家里的垃圾袋。
(6)不培养收藏癖好,减少多余的爱好;
(7)不养猫狗或其他宠物;
(8)用一支可以更换笔芯好笔,而不是替代堆积如山的中性笔,即使这些笔是白来的。
(9)出门带一只水壶,不用别人提供的杯子,特别是纸杯喝水。
(10)出差在外,也用不用饭店的免费的牙刷和牙膏,而用自己带的。
(11)带一只勺子出门,如果在需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吃法的时候,就用自己的勺子。
(12)用电脑写东西,少用纸。将纸质文件扫描和存档;
(13)整理自己的汽车的后备箱,将没有的东西及时处理,保持最轻便;
(14)能步行,不坐车;能乘公交车,不开车;
(15)经常整理的自己的电脑和电脑,整理好目录,便于查询,就不用的文件删除。
(16)经常整理自己的办公桌,督促下属整理好的自己的物品,将公司中没有东西逐渐清理掉,实施5S制度。
(17)精简各种各种银行卡、会员卡和优惠卡,只保留必要的卡。
4.信息简单
精简信息输入源头,除了与自己最亲密的朋友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少看无关微博、朋友圈。
5.表达简单
(1)给商业伙伴和同事说明问题都要清晰,简单,直接了当,不拐弯抹角。
(2)写文章(包括博客),都力求文字风格朴实和简单,不无病呻吟;摄影风格也力求画面简洁,反应客观真实,主题清晰;
6.工作简单
(1)使用有效的工作计划表,每天检查,绝不拖延;
(2)对每项工作都及时总结,做好记录,以备查询;
7. 生活简单
(1)生活规律。
(2)每天锻炼身体一小时。
(3)穿着简洁干净
(4)吃天然健康普通的食品,素食为主,清淡节食,营养均衡,喝白水和纯果汁,不吸烟,不喝酒;
(5)尽可能不参加那些没有意义的饭局;
(6)定期检查身体,听从权威医生的建议,保证身体健康。...余下全文>>
四:极简主义生活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几项内容
养宠物,爱小动物,是我们回归自然的课程,动物是我们的老师,它自然无为,一切随着自然运作,是我们人心的照妖镜。
五: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极简主义生活
极简主义者的信仰
位于德国东柏林的赫尔曼双子塔大厦里面,有一间普通的卧室。阳光从宽敞明亮的落地窗照射进来,房间里所有的摆设只有一张白色床铺和一盏黄色的落地灯。除此之外,再无他物。这就是德国女建筑师伊娃•玛利亚•斯特德尔在东柏林的家。她在里面生活和工作,却不像其他设计师那样拥有琳琅满目的成堆物品。先不要惊讶,伊娃既不是某些东方宗教的信徒,也不是节俭的苦行僧。她只是一个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师,并将这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变成了她的生活信仰。
没有多余的摆设,将生活用品精简到最少。伊娃说,“这种极度削减的方式,使人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房间里那些为数不多的物件上。这种环境令人心绪平静,也使你的感官更敏锐。”这便是极简主义者的基本信仰。同样信奉极简主义的还有我们伟大的乔布斯先生。据说,乔布斯生前拥有的物品非常少,除了一年四季穿的黑色上衣,就只有一套昂贵的音响设备。乔布斯同样也是个禅宗信徒,物品的削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心灵的干净。没有杂物,没有杂念,于是便有了至美的境界。苹果简约时尚的产品风格和企业文化,和乔布斯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正因为乔布斯的简约,才能有苹果的风靡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垃圾泛滥的年代。每当你眨一下眼睛的时候,全世界就有数千部手机、数千台电脑、以及成千上万的衣物用品被运往垃圾站。这些物品并不是因为丧失了使用功能被丢弃,而是因为企业发布了更新的版本来替代它。这些新的版本,不过是企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而编造的一些故事,并用各种现代传播方式哄着消费者为它买单。而这些所谓更新更好的东西,用不了多久,也会变成垃圾车上的昨日黄花。那么,消费者获得的是什么呢?生活品质的真正提升?还是时尚体面的炫耀资本?是内心愉悦的温和享受?还是无穷无尽的购买欲望?是品位?是质地?是需要?是自我个性的表达?还是泡沫?是快餐?是追风?是人云亦云的不甘落后?
物质的泛滥涉及的不仅是环保问题,还有我们的心灵问题。广告奴役与催化着我们的购买欲,购入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为此,我们拼命工作。用100个小时的加班换来一只驴牌包包,然后再用更多的时间去换取钻石项链、豪华小车,也许只是为了广告里的一句宣传词。曾经的曾经,当钻石还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的时候,人们生活得也很好。后来,经过某家钻石公司的洗脑,说钻石是爱情的代言,于是我们的生活目标中多了一项:钻石。后来的后来,当越来越多的行业给人们洗脑,我们的生活目标开始变得无比庞大,包括服装、手机、香水、数码、小车、美容按摩、星级酒店、到此一游。唯独少了:理想。在物质的层面上我们知道自己要这个要那个,什么都要。而一旦回归到本质的层面,却一片茫然。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观念和时间观念一无所知,我们对周遭的感知力日益减弱,有时候甚至还不如一只小猫。这一切全赖于物质的异化。我们用生命和时间换取着并无意义的工业化复制品,而这些复制品全变成了负担,因为我们要用更多的时间来收拾、使用、打理这些复制品。当我们抱怨被生活的琐事埋没的时候,也许正是被自己的物品埋没了。这便是物对人的异化。
因此对极简主义者而言,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更能分辨出自己不需要什么。他宁可花100000元去买一幅心仪艺术家的画作,却不会花4000元去买一台自己并不需要的平板电脑。因为物品必须是为自己的生活理想服务,而不是为了物品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理想。台湾作家舒国治,至今租房,家里甚至没有冷气和电视机。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在是颇为寒酸,但却是舒国治幸福生活的基础。他白天在高档酒店里和朋友喝着昂贵的葡萄酒,晚上在干净的房间里美美地入睡。没有多余的东西打扰。走......余下全文>>
六:如何做到断舍离,过上极简主义生活
断舍离最初是日本的人(忘记名字了)在一次出游的旅馆中,看到旅馆装饰的简约大方,正符合自己希望的样子,就开始了极简主义的盛行。
断舍离,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
一、省掉那些不必要的事情,以节省精力。
就像乔布斯只穿一种衬衫,就不用花费精力去挑选了
二、余下更多的精力集中解决主要的问题
七:极简主义生活的极简生活的前提和衡量标准
简化”是有底线的,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和事务都可以被简化,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简化”的前提。第一,“简化”应该保留你所必需的。“简化”始终涉及到一个对底线的探讨。怎样的生活才是最简单的?虽然,有人会建议我们从某些生活领域中退出,但是“简化”是有底线的,我们不能省略那些个人所必需的部分。第一、二、五条标准我们将以“丁克”现象为例来说明,但对于其他现象也是通用的。一些丁克夫妻自愿不要孩子,是希望能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但2007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却显示,即使有可能这样做,绝大多数的人们仍不愿意选择这样一种方式。调查发现,在2685名参与者中,虽然有86.3%的人认为孩子是一项负担;但明确表示“肯定不会要孩子”的人仅占1.6%。这说明,生育和繁殖仍然是大多数人的欲望。虽然孩子是一种负担(有45.2%的人认为是沉重的负担),但中国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孩子是“幸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孩子”就是不可简化的一部分。第二,“简化”应该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简化”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具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某些人来说是必需的东西,对你来说,也许就是可以省略的。例如,社会上某些宗教人士以及少量的丁克族和单身族就选择了从某些生活领域中退出,放弃结婚或生子,减少了可能因此带来的麻烦,使当今的家庭类型和社会结构日益多样化。如果有人认为每一个人都必然地适合于“结婚生子”,那就没有充分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第三,“简化”应该符合“自然”和“容易”的标准,不然难以持久。例如,我们刚刚收拾完房间的时候,看起来会非常整洁。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它又重新开始混乱。原因也许在于我们没有照顾到日常生活的需要,把一些经常使用的物品统统放进了柜子里,这样“高难度”地保持整洁,势必难以长久。第四,“简化”不能改变太多或太剧烈。“简化”之后不能让人感到极大的不适应。我们的生活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争取“稳中有变”,而不是进行剧烈的、跳跃性的转变。第五,应该从总体来评估“简化”的效果。我们不能简化了某些部分,而使另外的部分变得更加复杂。否则那不是“简化”,那是变相的“复杂化”。例如,对于社会上少量不愿意生育的人群而言,虽然“简化”了孩子这一负担,但也有可能会使晚年的养老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所以,丁克生活有利有弊,因人而宜。我们对生活应该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并需要从总体上来评价“简化”的效果。第六,“简化”是对于自己的生活而言的。“极简”本身只是一种最终的目标或趋向,而不是一杆固定的标尺,也不是一个确定的、适合于衡量每一个人的相同的标准。我们无法说,谁的生活、怎样的生活能称为“极简主义生活”。实际上,每一个人的生活很难同其他人的生活相比较。但我们能够说,相对于你以前更为繁忙的生活,你现在的生活已经进行了最大可能的“简化”,并且不能再被“简化”了,这就是“极简单主义生活”。
八:如何实践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是对自身的再认识,对自由的再定义。
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
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简单生活,从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欲望极简
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
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自己最迫切的欲望上,如提升专业素养、照顾家庭、关心朋友、追求美食等。
精神极简
了解、选择、专注于1-3项自己真正想从事的精神活动,充分学习、提高。
不盲目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物质极简
将家中超过一年不用的物品丢弃、送人、出售或捐赠。比如看过的杂志、书,不再穿的衣服,早先收到的各种礼物或装饰品。
明确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后,不买不需要的物品。
确有必要的物品,买最好的,充分使用它。
不囤东西,不用便宜货、次品。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和纸袋。
用一支好用的钢笔,替代堆积如山的中性笔。
用瓷杯、钢杯代替纸杯。
用电脑写东西,少用纸。养成纸质文件扫描、存档的习惯。
整合、精简电源线、充电设备。不重复购买电子产品。
精简出门行头,只带“身手钥纸钱”。
信息极简
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少看微博、朋友圈。
定期远离互联网、远离手机,避免信息骚扰。
不关注与己无关的娱乐、社会新闻。
精简电子邮箱数量。
九:如何评价人民日报推出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嗯,亲爱的,勤俭节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传承优良传统美德,能节约我们为什么要去浪费呢,这个勤俭节约的传统都,传了几千年了。我可不希望这个优良的传统美德会消失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的人的手里。
十: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者的信仰 位于德国东柏林的赫尔曼双子塔大厦里面,有一间普通的卧室。阳光从宽敞明亮的落地窗照射进来,房间里所有的摆设只有一张白色床铺和一盏黄色的落地灯。除此之外,再无他物。这就是德国女建筑师伊娃•玛利亚•斯特德尔在东柏林的家。她在里面生活和工作,却不像其他设计师那样拥有琳琅满目的成堆物品。先不要惊讶,伊娃既不是某些东方宗教的信徒,也不是节俭的苦行僧。她只是一个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师,并将这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变成了她的生活信仰。 没有多余的摆设,将生活用品精简到最少。伊娃说,“这种极度削减的方式,使人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房间里那些为数不多的物件上。这种环境令人心绪平静,也使你的感官更敏锐。”这便是极简主义者的基本信仰。同样信奉极简主义的还有我们伟大的乔布斯先生。据说,乔布斯生前拥有的物品非常少,除了一年四季穿的黑色上衣,就只有一套昂贵的音响设备。乔布斯同样也是个禅宗信徒,物品的削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心灵的干净。没有杂物,没有杂念,于是便有了至美的境界。苹果简约时尚的产品风格和企业文化,和乔布斯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正因为乔布斯的简约,才能有苹果的风靡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垃圾泛滥的年代。每当你眨一下眼睛的时候,全世界就有数千部手机、数千台电脑、以及成千上万的衣物用品被运往垃圾站。这些物品并不是因为丧失了使用功能被丢弃,而是因为企业发布了更新的版本来替代它。这些新的版本,不过是企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而编造的一些故事,并用各种现代传播方式哄着消费者为它买单。而这些所谓更新更好的东西,用不了多久,也会变成垃圾车上的昨日黄花。那么,消费者获得的是什么呢?生活品质的真正提升?还是时尚体面的炫耀资本?是内心愉悦的温和享受?还是无穷无尽的购买欲望?是品位?是质地?是需要?是自我个性的表达?还是泡沫?是快餐?是追风?是人云亦云的不甘落后? 物质的泛滥涉及的不仅是环保问题,还有我们的心灵问题。广告奴役与催化着我们的购买欲,购入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为此,我们拼命工作。用100个小时的加班换来一只驴牌包包,然后再用更多的时间去换取钻石项链、豪华小车,也许只是为了广告里的一句宣传词。曾经的曾经,当钻石还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的时候,人们生活得也很好。后来,经过某家钻石公司的洗脑,说钻石是爱情的代言,于是我们的生活目标中多了一项:钻石。后来的后来,当越来越多的行业给人们洗脑,我们的生活目标开始变得无比庞大,包括服装、手机、香水、数码、小车、美容按摩、星级酒店、到此一游。唯独少了:理想。在物质的层面上我们知道自己要这个要那个,什么都要。而一旦回归到本质的层面,却一片茫然。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观念和时间观念一无所知,我们对周遭的感知力日益减弱,有时候甚至还不如一只小猫。这一切全赖于物质的异化。我们用生命和时间换取着并无意义的工业化复制品,而这些复制品全变成了负担,因为我们要用更多的时间来收拾、使用、打理这些复制品。当我们抱怨被生活的琐事埋没的时候,也许正是被自己的物品埋没了。这便是物对人的异化。 因此对极简主义者而言,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更能分辨出自己不需要什么。他宁可花100000元去买一幅心仪艺术家的画作,却不会花4000元去买一台自己并不需要的平板电脑。因为物品必须是为自己的生活理想服务,而不是为了物品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理想。台湾作家舒国治,至今租房,家里甚至没有冷气和电视机。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在是颇为寒酸,但却是舒国治幸福生活的基础。他白天在高档酒店里和朋友喝着昂贵的葡萄酒,晚上在干净的房间里美美地入睡。没有多余的东西打扰。走......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