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天下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佛家有云: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种坐看芸芸众生的气度的确不失为一种融冰融雪的博大胸怀。在普通人眼里,佛是那些具有大智慧、通晓事理、超脱生死、品格高尚的人。他们由于心性高洁,淡化得失,很少有烦恼。因此,求佛应该是追求一种境界。
据说佛的肇始者--释迦摩尼祖师在没有成佛之前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徒,而是一个高贵的世家子弟,父亲是古代迦毗罗卫的国王,由此可见,释迦摩尼的身份十分显赫,但他为什么舍弃高贵的王子不做,反而出家为僧呢?这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其经过数十春秋的孜孜追求,对人生和解脱问题进行不断地思考,最终“大彻大悟”,成为佛教的开山祖师,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成功。释迦摩尼舍弃继承王位的机会,得千古佛学大成,成为千百年来佛家弟子顶礼膜拜的一代祖师。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的确够震撼的,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试想,如果让你放弃高贵的王子地位去做一位未来不知何处去的苦行僧,你愿意吗?显然,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但释迦摩尼做到了,他用一种成功取代了另一种成功--这就是“舍得”的结果。
有一则故事则在讲述取舍的境界: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根铲子。这个铁铲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另一个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念了声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珐,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哪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人得到的是一种慈悲,不埋他的人得到的是一种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也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关键就看一件事情的取舍是否适合你了。佛语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有舍而后有得。也许释迦摩尼早已经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行走的时候,就已经悟出这其中的奥妙了。人事如此,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蛇是在蜕皮中长大,金是在沙砾中淘出。就是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不也是每时每刻都在围绕着舍与得和得与舍之间,演绎着无数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吗?
二:《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什么意思?
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首绝句出自朱元璋之手。
人常说:“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人”。一个人要有容人之量,即“度量”,也就是气量。大人有大量,小人不量。如果没有容人之量那就不会成就大事。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川,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三:请问“开口便笑,笑古笑今,笑天下可笑之人”的下联是什么?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天下无所不容
四: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此句何解?求大师讲解。
你好。我不是大师,但我有我自己的看法。笑天下可笑之人。也就是佛家四大皆空,面对哪些对自己的欲望未满足的使用各种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人笑之,面对达到目的沾沾自喜的人笑之。面对做了错事处心积虑逃避责任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人笑之。面对杀人未偿命的人笑之。这么说你理解了吗?还有佛家的智慧要你自己去领悟。只有自己悟出来的道理才属于你自己。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想法自然不同。
五:笑口常开,笑尽天下可笑之人。对下联、、、、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是上联吧
六: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是什么意思
弥勒佛前的对联,
上联是,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是,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个是佛的高深的境界。
佛认为人生变化的叫无常,
不变的常驻。
今天的一切,我们所追求的实际上都是不能久远的。所以是无常。
追求无常,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岂不是可笑之人吗?
比如,今日追求的金钱,死后带不走。美女,美貌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失去。
一切的一切都是变化,而苦苦追求,苦苦保留,就如同用手去紧紧握住空气。
最后还是溜走了。弥勒佛大境界,看穿世事,所以,一直微笑,笑世间忙忙碌碌,
追求虚无的一群人。
七:呵呵,笑天下可笑之人.我那种可笑的吧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种潇洒不羁的人生态度
一切皆为过眼云烟
快乐的做自己
仰天长啸
冷眼望世
这挺好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