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书房

一:和胡适有关的故事

文化承载友谊:齐白石与胡适的忘年交

学者胡适和画家齐白石,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两位著名的文化人间的友谊,体现着一种沉重的文化承载,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鲜活的文化灵魂和人格魅力。

1946年深秋,齐白石老人走出位于西单的跨车胡同老宅。这是他二十年前冬,购置的一座宅院,一直到终老仙逝,在此居住三十一年。那天,黄了很久的银杏叶,在飒飒秋风中萧萧而落,也吹起老人满头白发。洋车拉到米粮库四号胡适家门前停下,八十多岁的齐白石老人,抱着一堆生平资料,在胡适的搀扶下,走进宽大的堆满书籍的书房。

胡适与齐白石的忘年之交,在文坛画苑有口皆碑。齐白石对胡适的博学谦和、道德文章甚是崇敬,引为诤友。一次,齐白石偶见琉璃厂画店,挂着自己五十岁时画的一幅水墨珍品,不惜用两幅新作换回,专程到米粮库送给胡适。虽然胡适多年留学国外,对古董字画收藏并无兴趣,但还是被老人诚心诚意地丹青神品相赠,极为感动。

此次白石老人专程到胡宅,是请求胡适为他作《年谱》。老人寻思多年,胡适是完成自己夙愿的最佳人选。胡适更为老人对自己的殷殷信赖,深为感激,遂慨然答应下来。老人如愿,捋髯而笑。

斯时,胡适刚从国外归来,杂事缠身,无力分心做此事。到来年暑假,胡适专心为白石老人作《年谱》。研究整理白石老人资料时,胡适“很喜欢白石老人自己的文章”。白石老人叙述自己童年、自己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文章,“都是很朴素真实的传记文字”。认为白石老人朴素的真美文字最能感动人。齐白石出身贫寒,只读过半年村塾,九岁始放牛打柴,十六岁学徒雕花木匠,二十岁自学绘画和诗文。没有经过八股文训练,所以他的散文记事,是旧时学过古文骈文的文人不敢作或不能作的,如:“田家供灶,常烧稻草,草中有未尽之谷粒,太君爱惜,以 衣椎椎之,一日可得谷约一合,聚少成多,能换棉花。”这等文字,生动传神,有诗意,也有画境。    经胡适考证,发现齐白石80岁写的《自状略》与他的实际年龄差两岁。后经参与《年谱》撰写的黎锦熙研究,“查得白石老人因相信长沙舒帖上替他算的命,怕七十五岁有大灾难,自己用‘瞒天过海’,把七十五岁改为七十七岁。”老人的迷信,终于瞒不过学者的科学考证,此乃一小插曲。

蜚声海内外的语言文学家黎锦熙,时住离白石老人家不远的烟筒胡同四号。黎与白石老人是湘南同乡,熟谙湘潭一带的文物掌故,且白石老人曾寄居其家多年,幼年曾向白石老人习书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胡适还请历史学家邓广铭合作《年谱》。胡适在《年谱》序中说:“我们三人都是敬爱白石老人的,我们很热诚地把这本小书献给他老人家。”

1949年3月,齐白石得到这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鸡齐白石年谱》时,胡适已远赴美国。重洋相隔,并没阻断白石老人对胡适的思念,正是“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2010.htm

二:名人的书房名字? 15分

陈 寿.万卷楼

陶渊明.归去来馆

陈子昂.读书台

杜 甫.浣花草堂

薛 涛.吟诗楼

刘禹锡.陋 室

白居易.庐山草堂

欧阳修.非非堂

曾 巩.南轩

司马光.读书堂

王安石.昭文斋

苏 轼.谷林堂

黄庭坚.滴翠轩

米 芾.宝晋斋

周邦彦.倾曲堂

陆 游.老学庵

范成大.石湖别墅

朱 熹.达观轩

辛弃疾.稼轩

赵孟?松雪斋

王 冕.梅花屋

李东阳.怀麓堂

唐 寅.梦墨堂

归有光.项脊轩

徐 渭.青藤书屋

项元汴.天籁阁

王世贞.尔雅楼

董其昌.画禅室

钱谦益.绛云楼

傅 山.霜红龛

顾炎武.堡中书斋

侯方域.壮悔堂

吴嘉纪.陋轩

朱彝尊.静志居

张 英.双溪草堂

蒲松龄.聊斋

石 涛.大涤草堂

查慎行.槐簃

沈德潜.归愚斋

郑 燮.板桥书屋

曹雪芹.悼红轩

袁 枚.所好轩

纪 昀.阅微草堂

李调元.万卷楼

邓石如.铁砚山房

洪亮吉.更生斋

林则徐.云左山房

杨以增.海源阁

龚自珍.羽陵山馆

魏 源.古微堂

俞 樾.春在堂

翁同稣.瓶庐

刘铭传.盘亭

任伯年.颐颐草堂

吴昌硕.缶庐

黄遵宪.人境庐

康有为.游存庐

丘逢甲.念台精舍

齐白石.百梅书屋

谭嗣同.莽苍苍斋

章太炎.膏兰室

梁启超.饮冰室

沈 寿.天香阁

沈钧儒.与石居

于右任.鸳鸯七志斋

黄炎培.非有斋

何香凝.双清楼

李叔同.晚晴山房

陈 垣.励耘书屋

鲁 迅.绿林书屋

冯玉祥.抗倭楼

苏局仙.水石居

马一浮.蠲戏斋

沈尹默.秋明室

刘文嘉.契园

周作人.苦茶庵

黄 侃.量守庐

夏丐尊.平屋

张 钫.干唐志斋

柳亚子.磨剑室

柳亚子.上天下地之庐

陈寅恪.不见为净之室

陶行知.不除庭草斋

胡 适.藏晖室

周叔弢.寒在堂

朱屺瞻.梅花草堂

毛泽东.菊香书屋

梅兰芳.梅花诗屋

徐悲鸿.八十七神仙馆

张恨水.待漏斋

周瘦鹃.紫罗兰庵

林语堂.有不为斋

郑逸梅.纸帐铜瓶室

郁达夫.风雨茅庐

刘海粟.存天阁

徐志摩.眉轩

潘天寿.听天阁

张伯驹.平复堂

张伯驹.展春园

朱自清.犹贤博弈斋

邓散木.厕简楼

丰子恺.缘缘堂

林散之.散木山房

闻一多.何妨一下楼

张大干.大风堂

俞平伯.永安居

冰 心.力构小窗

石评梅.荒斋

胡 风.四树斋

梁实秋.雅 舍

沈从文.窄而霉斋

聂绀弩.三红金水之斋

费新我.行素簃

台静农.龙坡丈室

钟敬文.天风海涛室

程砚秋.御霜移

傅抱石.抱石斋

胡絮青.双柿书屋

李可染.师牛堂

赵朴初.无尽意斋

武中奇.四喜斋

翁偶虹.六戏斋

文怀沙.斯是陋室

邓 拓.苏画庐

启 功.小乘阁

吴祖光.逸兴居

田家英.小莽苍苍斋

黄 胄.伏枥堂

竹里馆--唐代诗人王维的居室名。

梦溪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的书斋名。

书巢--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名。

本穴世界--宋末诗人郑思肖的书斋名。

梅花屋--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画室名。

项脊轩--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名。

七录斋--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名。

......余下全文>>

三:老先生的序言

岳麓山下的火把傅国涌在《方法》之后,1999年的春天,人们蓦然发现还有一本湖南的《书屋》可读。那时中文互联网尚在初起阶段,刊物仍是思想的主要载体,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其实,《书屋》的创刊号是在1995年8月出版的,当《方法》于1997年7月以崭新的面目出现时,《书屋》也在稳步的成长之中,并已渐露锋芒。这本由湖南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杂志,原先叫作《湖南新闻出版》,属于内刊。它由内部的指导性刊物转为公开之后,以“屋不在大,有书则灵”为号召,在周实的手里逐渐磨砺成了一本思想文化刊物,到1998年已开始站在时代的前端。《方法》消失之后,它成为言论史上不可或缺的主力军。2000年是《书屋》的巅峰年代,最具有标志性的就是这一年第三期的大手笔,一期只刊出两篇长文,一为何清涟的《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一为林贤治的《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十年之后,许多朋友对于那一期、那两文仍记忆犹新。在洛阳纸贵的那期《书屋絮语》中,编者只是淡淡地说:“本期仅发文章两篇。“发排之际,已是年关,窗外雪花纷纷扬扬。“这两篇虽然长,读起来却不觉长,让人一口气读完了,心里还觉得不过瘾。当然,你也可以慢慢读,细细品,睡前读几节,三四天或一星期,忽近忽远,沉思默想。”对于这一大手笔,曾多年主编《读书》的沈昌文欣羡不已,2001年他在《出于无能——忆〈读书〉》中有这样的感叹:“还有一点,也是我多年感到不足的。1949年,我学过一些新闻学理论,听先师王季深先生说,在延安时凯丰曾对丁玲说,《解放日报》应当打破惯例,好的小说也可以上头条。我在随后几十年里总想学习这种精神,希望打破陈规旧框,在编排形式上也有一些创新而终未能如愿,始终引为一憾事。直到去年,见到一家同行某期只发两篇大作而成一期,真是大手笔,颇有革命先辈凯丰同志所说的精神。我做编辑恁多年,不只内容,为什么连形式也不敢创新一下呢?”那一刻,《书屋》攀到了它的最高处,浑身散发着思想的魅力,几乎每一期都有读者翘首期待的好文章,能引发广泛的共鸣和回响,这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很难想象的。一多年以后,周实早已离开《书屋》,在电话里与我聊起办《书屋》的时光,他表示:“问心无愧,我很高兴,不想多说。”周实是个诗人、小说家,他一生的事业却是主编《书屋》的那6年。从最初不署名的常务副主编,到1999年正式署名出任主编,他和王平等人一起把《书屋》打造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公共平台,逐渐凝聚和吸引了全国各地具有独立思想和精神追求的作者、读者,尤其在《方法》之后几乎一枝独秀。离开《书屋》将近十年,如今已提前退休的周实深知杂志要润物细无声,不能张扬,对于编辑之道他有着许多铭心刻骨的感悟,比如“别着急,慢慢来”,“表软里硬”,“每期有迷魂阵”,“意到笔不到”,等等。在不算漫长的六年中,尤其在后面的三年,他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编辑艺术,比如他说的互相呼应,从第一篇到后面不是孤立的;用心,布局谋篇,不是随意组合;隐藏,而不是什么话都说透。就连《书屋》的文章从不转版,他也有几分小小的得意。当然,他不仅讲究编辑,也讲究文字,好文章的标准离不开好文字,也许这是出于一个诗人对文字的敏感。谈起《书屋》当年的选稿标准,周实立马想到了2001年第4期《书屋絮语》上概括的九个字:有思想、见性情、不生涩。他曾进一步解释,“有思想是说要独立思考。见性情是说文章要有个性。不生涩是说文风要明白,要晓畅,不要故作高深状”。从《书屋》创刊号《编辑的话》提出“十八般‘文’艺(莫来‘武’艺),只要含得有一个‘真’字,《书屋》求之不得”,到公......余下全文>>

四:谁知道有哪些名人书斋

【转载】名人书斋

竹里馆--唐代诗人王维的居室名。

梦溪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的书斋名。

书巢--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名。

本穴世界--宋末诗人郑思肖的书斋名。

梅花屋--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画室名。

项脊轩--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名。

七录斋--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名。

青藤书屋--明代大画家徐文长的书斋名。

惜字阉--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的斋名。

惜抱轩--清代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的书斋名。

春在堂--清代文学家俞樾的书斋名。

二十七松堂--清代文学家廖燕的书斋名。

抱残守缺斋--清末小说家刘鹗的书斋名。

十驾斋--清代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

瓶水斋--清代诗人舒位的书斋名。

人境庐--清代诗人黄遵宪的书斋名。

饮冰室--清末学者梁启超的书斋名。

锲斋--现代文学家商承祚的书斋名。

何妨一下楼--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书斋名。

犹贤博弈斋--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书斋名。

北望斋--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书斋名。

三松斋--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的书斋名。

磨剑室·羿楼--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的书斋名。

菊香书屋--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书斋名。

龙虫并雕斋--当代语言学家王力的书斋名。

励耘书屋--当代史学家陈垣的书斋名。

紫罗兰斋--当代作家、园艺家周瘦鹃的书斋名。

积微斋--当代语言家杨树达的书斋名。

缘缘堂--当代画家丰子恺的书斋名。

百梅书屋--当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居室名。

师牛堂--当代画家李可染的画室名。

双清楼--当代国画家何香凝的书斋名。

双柿斋--当代画家胡挈青的画室名。

艺海堂--当代画家刘海粟的书斋名。

樱榴居--当代著名作家鲁彦周的书斋名。

无止境斋--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的书斋名。

桂叶草堂--当代著名作家杜宣的书斋名。

宽堂--当代红学家冯其庸的书斋名。

陈 寿.万卷楼

陶渊明.归去来馆

陈子昂.读书台

杜 甫.浣花草堂

薛 涛.吟诗楼

刘禹锡.陋 室

白居易.庐山草堂

欧阳修.非非堂

曾 巩.南轩

司马光.读书堂

王安石.昭文斋

苏 轼.谷林堂

黄庭坚.滴翠轩

米 芾.宝晋斋

周邦彦.倾曲堂

陆 游.老学庵

范成大.石湖别墅

朱 熹.达观轩

辛弃疾.稼轩

赵孟?松雪斋

王 冕.梅花屋

李东阳.怀麓堂

唐 寅.梦墨堂

归有光.项脊轩

徐 渭.青藤书屋

项元汴.天籁阁

王世贞.尔雅楼

董其昌.画禅室

钱谦益.绛云楼

傅 山.霜红龛

顾炎武.堡中书斋

侯方域.壮悔堂

吴嘉纪.陋轩

朱彝尊.静志居

张 英.双溪草堂

蒲松龄.聊斋

石 涛.大涤草堂

查慎行.槐簃

沈德潜.归愚斋

郑 燮.板桥书屋

曹雪芹.悼红轩

袁 枚.所好轩

纪 昀.阅微草堂

李调元.万卷楼

邓石如.铁砚山房

洪亮吉.更生斋

林则徐.云左山房

杨以增.海源阁

龚自珍.羽陵山馆

魏 源.古微堂

俞 樾.春在堂

翁同稣.瓶庐

刘铭传.盘亭

任伯年.颐颐草堂

吴昌硕.缶庐

黄遵宪.人境庐

康有为.游存庐

丘逢甲.念台精舍

齐白石.百梅书屋

谭嗣同.莽苍苍斋

章太炎.膏兰室

梁启超.饮冰室

沈 寿.天香阁

沈钧儒.与石居

于右任.鸳鸯七志斋

黄炎培.非有斋

何香凝.双清楼

李叔同.晚晴山房

陈 垣.励耘书屋

鲁 迅.绿林书屋

冯玉祥.抗倭楼

苏局仙.水石居

马......余下全文>>

五:书房有道题是 梁实秋又接着发了一句意味深长的感叹 真不明白苦茶庵的老和尚怎么会掉进泥淖..包含深意情感

楼耀福

周作人的散文随笔写茶不在少数,连书斋都取名“苦茶庵”。

周作人从小喝家乡绍兴的 “平水珠茶”,喝茶“以绿茶为正宗”,“不喜欢北京人所喝的香片”。他还喝过龙井、六安茶、太平猴魁,“都觉得好”,广西的横山细茶、桂平西山茶和白毛茶“味道温厚”,但碧螺春在北京“要碰运气可以在市上买到”。

周作人向往“清茶闲话”,却并不易得。茶道在他的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偶然的片刻优游”。而在这之后,依然是忙是苦,是名是利,是“不完全的现世”。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潮头退下后,周作人不再是“斗士”。我倒是觉得这本不必强求。用他的话来说,“手拿不动竹竿的文人只好避难到艺术世界里”。历史上,类似“竹林七贤”归隐山林,或纵酒品茗,或吟诗作画,本无可厚非。只是周作人并不甘心。“七七”事变后,北平成为沦陷区,众多文化名流以各种方式催其南迁,他却不愿离开八道湾,不久出任日伪教育总署的督办,做了汉奸。胡适曾以“茶”为隐语,劝他“放下茶钟”,离开北平南下,他也置若罔闻。写了那么多“风雅”文字的知堂老人这时附逆仰息,全无风雅可言。

风雅与风骨相连,不媚权贵才是大风雅。同在铁蹄蹂躏的年代,蓄须明志不演戏的梅兰芳、可以不作画的齐白石,还有江西修水的陈三立,都为文人的风雅作了诠释。

“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为苦茶庵,不离苦的味道……真不明白苦茶庵的老和尚怎么会掉进了泥淖一辈子洗不清!” 这是梁实秋的话。1967年5月16日,周作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是非荣辱后,死于八道湾这座破败的院落,身边无一人,不免凄凉。

梁实秋是在苦茶庵喝过周作人茶的,“照例有一碗清茶献客,茶盘是日本式的,带盖的小小茶盅,小小的茶壶有一只藤子编的提梁,小巧而淡雅。永远是清茶,淡淡的青绿色,七分满”。他都不明白这个“老和尚”,我们又能明白多少?

明白也好,不明白也罢,喜欢喝茶崇尚风雅的文人倒是应从苦茶庵的风雨中悟出些内容来。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