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晚清到民国.一百年,怎样的一个中国
贫穷,落后,民不聊生,战乱,衰败...普通人别说和英法美德等老牌资本国家比,就是比第三世界什么中美洲殖民地,都差的远了。
二:从晚清到民国.一百年,怎样的一个中国
辛亥革命之前的晚清70年,是中华民族进入历史转型期的开始,辛亥革命以一个句号完结了这一阶段的历史。
民国30年,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变革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最后,以1949为句号,也结束了这一阶段的历史
从晚清到民国,前后一百年,是怎样的一个中国?
走不出的晚清,走不回的民国……
三:看晚清至新中国电影写读后感(800字)
爱国电影《铁血》观后感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芦沟桥的枪声,日本浪人的狂笑,激发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
观看爱国电影《铁血》后,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推出的战争巨片《铁血》,9月1日起开始国内公映.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昆仑关战役的悲壮场面.
8月31日,在北京新世纪影院举行的《铁血》首映式上,剧组主创人员出席了与北京各媒体的见面会.民革中央、黄埔军校同学会、抗战将士的后代等近300人观看了这部电影.影片放映结束后,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铁血》反映的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著名战役昆仑关战役.1939年冬,侵华日军派出号称“钢军”的精锐部队第五师团与第十八师团,在华南北部湾沿海钦州一带突袭登陆,攻占南宁,妄图切断当时中国大后方唯一畅通的国际交通线.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陆军第五军,在杜聿明的指挥下与日军王牌机械化部队激战近月,终于夺回地处西南国际交通线咽喉地带的昆仑关.
在这场激烈的攻坚战中,中国军队全歼了日军精锐的21旅团,击毙日少将中村正雄并基本消灭了该旅团的全部指挥官;中国军队亦付出了1万人以上的伤亡.
电影《铁血》在描摹这段壮怀激烈的历史时,既着力刻画了杜聿明、戴安澜、郑洞国等国民党将领的内心波澜,也真实再现了下层官兵和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从而将战争宏观与战壕微观紧密结合起来,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
据影片制片人兼出品人陈敦德介绍,昆仑关战役是8年抗战中,中国从防御阶段转为相持阶段的转折点.这场战役之后修建了昆仑关战役抗战烈士陵园,战役中阵亡官兵的姓名都刻在大理石墓碑上,蔚为壮观.虽经60年风雨,陵园至今仍旧保存完好,悼念群众络绎不绝.
我记得片中的日本将士说了一句话:“打败一个阵地并不难,但要打垮人民爱国反抗的精神是非常之难!”当中华人民开始反抗时,日本帝国傻了.他们万万没想到中华人民为了国家赴汤蹈火,出生入死,能为国捐躯.
《铁血》这部片子里正包含着伟大的爱国之心.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五连长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把阻止部队前进的碉堡炸掉.五连长说:“如果我不把这颗该死的虎牙拔掉,你就拿我人头!”他指挥部队拼命地往前冲,手里拿着一个粗棒子,上面捆着五颗手榴弹或是几个炸药包.革命战士个个往前冲,为了祖国,为了乡亲父老,为了死去的同胞们报仇!但他们毕竟是血肉之躯,冲到近处,就快成功时,被敌人的机枪扫中,倒在了死去战友的身旁.接着,又是一批士兵冲上去,又是一批士兵倒在血泊中.连长看着平时的战友一个个离开了人世,对世界撒手而去,心如刀割.看到只剩下最后几个人了,一把夺去战友手中的一挺自动步枪,对着仅剩的战友喉到:“为了中华民族,冲啊!”一个战友拦住他说:“连长!这又是何苦呢?”连长还没听完,已冲了上去.结果还没跑到一半,他抽出手榴弹,拉了弦.就在这时,他深中数弹,艰难地抛出手榴弹后倒在地上,成为了一名烈士.
此时的我已是热泪盈眶,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是啊,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斗,......余下全文>>
四:清朝晚期到民国时期读书人多吗
1、民国时期的国民素质谈不上很高,确切地说是呈现两级分化:社会中上层教育资源充足的同时,平民教育、乃至最基本的识字扫盲较为缺失,社会呈现大量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更大量的文盲。
2、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始于清末新政,借鉴于日本的教育体系;民国时期基本继承了清末的新式教育,只是在具体政策上由借鉴日本逐渐向借鉴美国靠拢。
在学制上,总体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
八年的小学堂教育中,学生必修经史、文学、算术、地理、体操,选读手工、图画。
五年中学堂教育中,则必修经史、文学、算术、地理、体操、外文、物理、化学、图画,选读法制、理财。
三年的高等学堂教育,分目则分作政科和艺科,政科科目有论理、经学、算学、地理、外文、物理、法学、理财,艺科科目则有伦理、中外历史、算学、物理、化学、动植学、地质、矿产、图画、体操。
大学教育中,学生则可分科主修政治、文学、商务、农业、格致(物理)、工艺、医术及经学。
学时上,基础教育采取西方教育模式,以日本现代教育为模板,分课时、课间,基本上和当代教育的形式接近;高等教育最初是采取与基础教育无异“教授法”,随后经蔡元培改革北大,逐渐改为“教学法”,开始引入选科制和学分制,中国高等教育学术氛围始活跃。
教学资源的设置集中与各省的数个大城市,对于次级地方和基层则缺乏师资校舍。
大学设置上最初带有浓重地仿效日本的做法:设立几个完全综合的国立大学包垄高等教育最优资源,再设立大量的专门学校及单科大学进行辅佐;至国民政府北伐後,美国制度成为主流并被确定,以在每一省设立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为目标
五:有哪些关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书籍值得推荐的
只说三本:
1、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文笔风趣幽默,文采又好,偏偏还是学术书籍,好看到爆。正规渠道买不到,某宝有打印版网上也有电子书,强烈推荐。
2、叶曙明《国会现场》,了解那个时代的国会立法,几届国会命运蹉跎轮流转换,联系当今,不禁心生感叹。作者文笔也很好。
3、沈博爱《蹉跎坡旧事》,看石扉客的平民父亲如何描写那个时代的农耕子弟生活,文笔朴实无华,也很好看。
六:我们,我们的历史读后感
近代史,我有了非常大的感想,明白了中国成立是多么的艰难,知道了中国近代的历史。
这是我列出来的事件: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
清王朝 晚清衰败 1840-1912 反清
南京临时政府 民国开始 1912仅三个月 建立民国 颁布宪法
北洋军阀 民国初期 1912-1919 反军阀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
北洋军阀 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时期 1919-1924 反军阀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4-1927 反军阀 国共合作
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 十年对抗 1927-1937 国共对抗
抗日战争 1937-1945 合作抗日
解放战争 1945-1949 国共对抗
社会主义(1949年至今) 中共 新中国 1949至今 国家建设
中国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八十年代以来,很多青年人怀着兴国的责任感,穷诘这样一个问题,即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
什么在近代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当一个民族以文物礼仪隆盛的“天朝上国”自居,深闭固拒,夜郎自大,就会使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滞
缓本民族继续迈进的步伐。流动的历史,不等待任何一个民族,你耽于“十全武功”、“万国向化”
的旧日迷梦,人家却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当这个人类发展最新阶段赢得历史的恩宠时,一切蹒跚其后的民族,便面临被征服的命运。
但历史有时强加给一个民族的命题是不容选择的,要摆脱敌人的奴役,首先要国强。但是,国人认识这一点时,却走过了曲折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如
马克思预言的那样:中华民族总在惨遭劫难之后,才省悟奋起。好在有成千上万的爱国者,为寻求救国真理前仆后继,执着地求索,他们或许过于轻率但却不乏清
醒,他们或许还带着未开化的愚昧但却不缺少睿智,他们或许过于轻信但绝不怕牺牲,他们在困惑中奋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从而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种
下了契机。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
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
现在起,以过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
界,长大后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我们应当为国家尽一份我们能做的贡献。
这就是我对近代历史的一个小结。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余下全文>>
七:急求于 《晚清七十年》 读后感 必有高分重谢 20分
《晚清七十年》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写作,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历史书。这本书聚焦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12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解体的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但这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这70年的历史。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介绍历史知识的书,如果你想了解1840-1912年间的历史知识,你可能只需要阅读我们的中学教科书就行了。这本书围绕晚清七十年来解读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发展框架。它采用新的历史解构框架,从与我们以前思维完全不一样的角度来阐述我们似乎熟知但实际陌生的中国历史。
阅读这本书,需要读者了解一点历史,最好还有一定的历史观点或者“成见”。
唐老先生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以下五点:
一、历史的三段论:
按唐老先生的观点,中国四千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其中自夏商周到秦皇汉武为中国的封建时代,从秦皇汉武到晚清为中国的帝制时代,而晚清民过之后则为中国的民治时代。两次转型即为从商鞅变法到汉武帝确定以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的从封建时代到帝制时代的转型,和从鸦片战争到目前以及以后一直持续的从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转型。
本人笔拙,特将老先生的书中原话摘录如下,和大家共享。
“自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公元2000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冶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笔者鄙见认为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此不学所谓两大转型也。”
二、没奴隶社会也没资本主义:
既然中国历史是新的封建、帝制、民治三段论,那我们传统意义上所采用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五段轮的划分也要改写了。
“我国古代中有奴隶(slaves),而无奴隶制(slavery)。...则我国史上之封建制,实自原始公社(Primitive Commune)直接演变而来。...关于封建社会之特征,我们可以说有两点最为重要。其一则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则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除却裙带关系或结帮造反之外,绝不能进入统治阶层。这一东方式的封建制度发展至公元前八世纪的西周之末,可说已登峰造极。唯物极必反,迨平王东迁(公元前七七一年)之后,它就开始滑坡以至崩溃了。”
关于中国历史并无资本主义阶段,唐老先生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阐述。但是我想,从1911年清王朝崩溃到1953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短短的42年就划为一个“资本主义阶段”,似乎太过勉强。
三、百代犹行秦法政
从本质上来说,从秦代到清代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并无本质差别,无非是在已有的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下对政治制度的种种改良和各个细节的完善。除了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外,整个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公元前三九○—前三三八年),极盛于始皇(统一中国于公元前二二一年),而完成于汉武(公元前一四○—前八七年在位)。汉初诸吕乱后,非刘不王,曾一度郡国并存,搞一国两制。迨吴楚等七国乱后(公元前一五四年),封建之“国”名存实亡,秦始皇“废封建,立......余下全文>>
八:清代历史读书心得
最权威的:
清代政治社会与学术的衰落及其对内政策根本的错误
中国国民党总裁 蒋中正 撰稿
我们中国百年来国势的陵夷,民气的消沉,大抵以不平等条约为造因。不平等条约订立的经过,全为中国国耻的记录。而国耻之所由招致,又必须追溯于满清一代政治的败坏,尤其是学术与社会的衰落。
满族原是少数人口的宗族,为什么能够征服中国呢?明朝的末年,政治腐败,思想分歧,党派倾轧,民心涣散,流寇横行。三百年的明室,在李闯张献忠等流寇与满族的旗兵,内外交侵之下,竟以覆灭。自满族入关以后,中国的民族思想,便渐渐消灭了。
国父说道:「自顺治打破了明朝,入主中国,明朝的忠臣义士在各处起来抵抗,到了康熙初年,还有抵抗的。所以中国在那个时候,还没有被满清征服。」又说:「在康熙雍正时候,明朝遗民排满之风还是很盛。所以康熙雍正时候,便出了多少书,如『大义觉迷录』等,说汉人不应该反对满人来做皇帝。他们所持的理由是说:『舜是东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满洲人虽是夷狄之人,还可以来做中国的皇帝。』后来到了乾隆时代,连满汉两字都不准人提起了。凡是书中关于宋元历史的关系和明清历史的关系,都要一律删改,所有关于记载满洲匈奴鞑靼的书籍,一概定为禁书,完全把他消灭,非特不准人民阅读,而且不准人民收藏。」但是比之于日寇今日统治朝鲜,其手段的毒辣,犹有小巫见大巫之别。朝鲜亡国到现在不过三十余年,而其国内的人民早已为日寇的奴化教育所麻醉。凡是朝鲜原有的历史文化,都已毁灭无余,不许朝鲜人存留一点民族意识。所以朝鲜人至今听到「韩国」这个名词,亦不知其意义了。我们看见了现代帝国主义者对于他所灭亡的国家民族,手段之迅速,祸患之惨酷,实在寒心。
在满清这样一面奴化,一面残杀之下,中国固有的优良学风,乃为之大坏。当明代开国时期,所提倡的朱学,到他中叶,这一派的学术,发生了流弊。一般学界中人,应科举者固然是寻章句,作八股,讲义理者,亦不过造语录,看话头。王阳明倡「知行合一」的学说,要矫正这种弊病;到他晚年,更提倡「致良知」,使学者从烦琐的文体与支离的思想解放出来。这一派的学说不久也流于空谈无实。张江陵当政,又提倡「实学实用」的学说,兼救朱王两派末流的弊端。到了明清之际,虽有王学的狂禅,东林的虚矫,然而科学的研究,如李之藻、徐光启、宋应星等于天文历数,农政工艺,莫不实事求是,精益求精。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李(二曲)、颜(习斋)、傅(青主)诸大儒,更是性理与经济兼通,思想与实行并重。民族主义与民权思想的推衍,尤招满族之忌。几回文字狱之后,经世之学遂衰。到了干嘉年间,考据之学兴起。考据之学,本由黄顾开其源,在黄顾本人,这种学问实在是经世之学的一个部门,离开了经世的大义,便失去本来的价值。干嘉的学者,舍弃他们实用的精神,专求学问于名物字句,其流弊所及,竟使学问既与人生脱节,亦与政治分离。一般学者于支离琐屑的学风之中,复误解「中庸」的道理,养成一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风气,造成曾涤生所谓「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
有清一代,建国规模的宏远,政制法令的精密,犹能远绍汉唐的余绪,实可以超越宋明,更为元代所不及。此二百六十年间,正是欧美现代各国,脱离中古黑暗时期,开国创业,发愤图强的际会。假使满清对国内汉满蒙回藏各宗族,不存界限,一视同仁,认识我五族在实质上本是整个的一体,使各宗族不分宗教职业阶级男女,皆一律平等,更扶助边疆各族,培植其自治能力,保障其平等地位,则中国必能与欧美现代各国,并驾齐驱,以自致于康乐富强,决不致遭受此百年来不平等条约束缚之耻辱,亦不......余下全文>>
九: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读后感!!三千字 100分
叶,这里指安徽的安庆叶家,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在中国并不知名,但是它有一个杰出的代表,就是2006年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叶笃正。这本书写了它的百年历史,正如副标题所写:“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时代洪流中的家庭命运沉浮”。
买的时候以为是一本传记,看完后我更愿意把它归类为优秀的社会学著作。一个外国人,写一个中国家族的百年历史,何其难也。作者深厚的汉学功底,以及他是这个家族的外国女婿的身份,让他有可能并最终完成了这本30万字的书。每一章的后面,都附有长长的资料引用的列表,可以看到作者的严谨,以及写作的辛苦。
整体来说,在百年里,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时局越是动荡,个人和政治就越有关联。即使你不去找政治,政治也会来找你。一个人就像一片叶子,随着时代的洪流飘荡。相对来说,现在的我们能够离政治远一点,能够更自由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外国人写书比较直白,没什么所谓春秋笔法。例如,作者承认一个官员是好官,但同时也会提到他过着超出他的俸禄水平的生活,也没有做过多的道德上的指责。作者承认官员子弟的个人能力,同时也提到,他运用了他爸爸的人脉。
书中内容非常丰富,推荐大家阅读,这里摘取几点和大家分享(并非作者原话,为意思的总结):
1. 不管你现在怎么想,在国共较量的时候,共产党的确代表了更先进的力量,廉洁、团结、为人民服务的作风让人耳目一新,赢得了民心。
2. 作者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是因为他发现在党内的声望在下降,他很担心死后像斯大林一样被人批判,所以他要清除可能否定他的人。当他发现红卫兵不堪重用,还把社会搞乱了,就让军队接管了社会。后来他发现军队势力过大,就重用四人帮来做对抗。当然,他死后,四人帮被清算。
3. 不管怎么样,即使是在政治的压力下,把矛头指向自己直系亲属的人,最终都会发现,这很不值得。世界上最珍贵的还是亲情。
4. 一个人的发展是有窗口期的。这个窗口期过去了,下一个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来临。
外国人写的书,经过翻译后,意思在那儿,句里行间难免生硬,好在这是社会学的著作,而不是小说,所以也算不上什么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