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能告诉我春秋战国时期期间十二国所有在位的 王 的名号(或者说叫年号)
春秋战国时期在周朝范围内一共出现了104个国家,加上义渠、大荔、孤竹、山戎四国的话共计一百零八国。现将最主要的12国国君世系列表如下:
1、齐(分为姜氏齐国和田氏齐国)
谥号 姓氏名字 在位年数 在位年份 即位时间
姜氏齐国
太公(姜尚) (31) 乙未 前1046
丁公(~伋) (12) 丙寅 前1015
乙公(~得) (50) 戊寅 前1003
癸公(~慈母) (18) 戊辰 前953
哀公(~不辰) (42) 丙戌 前935
胡公(~静) (34) 戊辰 前893
献公(~山) (9) 壬寅 前859
武公(~寿) (26) 辛亥 前850
历公(~无忌) (9) 丁丑 前824
文公(~赤) (12) 丙戌 前815
成公(~脱) (9) 戊戌 前803
庄公(~购) (64) 丁未 前794
釐公(~禄父) (33) 辛亥 前730
襄公(~诸儿) (12) 甲申 前697
公孙无知 (1) 乙未(十二) 前686
桓公(姜小白) (43) 丙申 前685
无亏 (1) 戊寅(十) 前643
孝公(~昭) (10) 己卯(三) 前642
昭公(~潘) (20) 己丑 前632
懿公(~商人) (4) 己酉 前612
惠公(~元) (10) 癸丑 前608
顷公(~无野) (17) 癸亥 前598
灵公(~环) (28) 庚辰 前581
庄公(~光) (6) 戊申 前553
景公(~杵臼) (58) 甲寅 前547
晏儒子(~茶) (1) 壬子 前489
悼公(~阳生) (4) 癸丑 前488
简公(~任) (4) 丁巳 前484
平公(~骜)? (25) 辛酉 前480
宣公(~积) (51) 丙戌 前455
康公(~贷) (26) 丁丑 前404
田氏齐国
敬仲(田完) (24) 己酉 前672
稚孟(~夷) (42) 癸酉 前648
缗孟(~庄) (26) 乙卯 前606
文子(~无须) (23) 辛巳 前580
桓子(~无宇) (56) 甲辰 前557
武子(~开) (29) 庚子 前501
僖子(~乞) (13) 己巳 前472
成子(~常) (10) 壬午 前459
襄子(~盘) (9) 壬辰 前449
庄子(~白) (30) 辛丑 前440
悼子(~补) (6) 辛未 前410
太公(~和) (前元)(18) 丁丑 前404
(后元)(2) 乙未 前386
齐侯(~剡)* (10) 丁酉 前384
桓公(~午) (18) 丁未 前374
威王(~因齐) (37) 乙丑 前356
宣王(~辟疆) (19) 壬寅 前319
湣王(~地)(东帝......余下全文>>
二:春秋时期有多少个国家?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因为众说纷纭、最多的有说一千八百国、有的说有八百诸侯(《封神榜》)、六百多、五百多、四百多、三百多、二百多、一百多的都有。这一时期的国家起源比较复杂,有的是从远古就一直传承下来后来才形成方国的,西周保留了他们的国家;有的是讨伐商朝有功被封的;有的是先贤后裔,保留来祭祀先贤的二王三恪;有的是西周分封的藩属、外族等;有的是姬姓同宗。还有一些是在春秋时期分封的,因此很难说具体的,但当时比较大的诸侯有秦、齐楚、晋、鲁、宋、曹、卫、陈、蔡、吴、越这十二国,因此史记有这十二诸侯的列表,稍大的有莒国、许国、邹国、庸国等等,当时诸侯大多被这十几个国家所灭或成为这些国家的属国。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苟子·儒效篇》也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就有五十多人。这些封国的名称,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说: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这说明文王之子的封国有十六个,武王和周公之子的封国有十个。
三:《史记·十二诸侯表》记载:东周时,“(诸侯)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此记载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调动与运用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和材料“诸侯兴师不请天子”可以看出,东周时期诸侯与周王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要听从周天子命令随从作战)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分封制瓦解崩溃,故选D项。 点评:注意分封制的演变: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分封制开始被废除;秦朝统一后即全面被郡县制所代替。从汉至清一直存在分封。在封建社会,分封是皇权的体现之一,但所封诸侯王在封地内大多没有政治、经济、军事统治权。
四:周代诸侯国的介绍
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将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种现象是古代分封制所产生的,也是中国目前许多姓氏的源头。
五:史记的表是什么
记中的表就是图表,类似于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的年表,去书店找一本史记翻看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了。
具体如下: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十二诸侯年表
都说中国历史有确切年代可据之始,是周召共和元年(前八四一年)。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本表是从那一年开始,一年年列下去的,直到周敬王去世,即前四七七年。分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来记。注意,一共是十四格。周不算诸侯,吴也没有算。所以叫《十二诸侯年表》。其实春秋时期出现过的诸侯国有一百四十多个,此外又有蛮夷戎狄部族三十多个。其主要的,算作十二个。
六国年表六国年表是从周元王一直记到秦二世,分周、秦、魏、韩、赵、楚、燕、齐来记。所谓的战国七雄就是指秦、楚、魏、韩、赵、燕、齐。
秦楚之际月表
这张表是从秦二世元年开始,直到刘邦建国之后。按月列出各地、各军事力量的动向。直到后来皆归于汉。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
本表从高祖元年一直列到武帝太初四年,汉初大封诸侯王,由此衍生出的状况很多。本表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此表列出高祖时期功臣的封侯的情况,即他们后来的发展。
惠景间侯者年表
跟上面一个表是同一性质的,时限是惠帝到景帝。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从武帝开始有了正式的年号,而第一个年号就是建元。此表里武帝时期的封侯者大多是因为与匈奴的战功。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庆,天下赖之。”王子还真不少。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此表记载了汉朝以来相位,将位,御史大夫位的人员变动和大事记
六:《史记》与《春秋佐传》总的来说,其大意,同,所记载的类似吗??
《左传》是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或称《春秋古文》(《史记·吴世家》)。西流末年刘歆所见到的则称“古文《春秋左氏传》”,《左传》就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刘歆认为《左传》是传《春秋》的,所以他就拿传文去解经,使之互相说明。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是各自单行的,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的基础上,把“经”(《春秋》)与“传”(《左传》)按纪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解》。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为刘歆所作的,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 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唐孔颖达认为姓左名丘明(《春秋左氏传序疏》)。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左邱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清代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国后人也”(《洙泗考信录·余录》)。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据顾炎武《日知录》卷四《左氏不必尽信》条说:“左丘预断秦孝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因而推测:成书在公元前403年魏斯为侯以后,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以前。正因此,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记事基本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序,但在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事。全书内容包括聘问、会盟、征伐、搜狩、城筑、婚丧、篡弑、族灭、出亡等。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记录了诸侯、卿太夫的活动,并把笔触深入到商贾、卜者、刺客、乐师、妾媵、百工、皂隶等阶层;通过对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业盛衰的叙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角逐;而对鲁季孙氏、齐田成子、亚国韩、赵、魏诸卿与公室的矛盾,郑子产的改革等描述,又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内部的变革及其趋向。 左氏在叙事中敢于直书不讳,带有鲜明的倾向性。他往往以“礼也”、“非礼也”作为对人物的评判,表现了保守的伦理观念,但总的说来,是非、爱憎观念和历史观还是比较进步的。例如书中既肯定霸主的历史功绩,又不避讳齐桓公好内多宠与公子重耳的贪图安逸。又如叙“晋灵君”(宣二年)、陈灵公“衷其祀服,以戏于朝”(宣九年)、齐庄公“拊楹而歌”(襄二十五年)、“祁胜与邬臧通室”(昭二十八年)等,通过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把统治者的暴虐荒淫、丑恶污秽揭露无遗。而忠良机智的晏婴、则直不阿的叔向、精明而有远见的子产等人,则被作为系国之安危的人物来加以肯定和赞扬。书中还贯穿着适应当时历史潮流的民本思想,把民看作“神之主也”的观点。这种观点通过随季梁(桓六年),宋司马子鱼(僖十九年)等多次提出;晋师旷论君(襄十四年),然明答子产为政(襄二十五年),韩献子论栾武子报楚(成十五年),齐晏婴、晋叔向论齐晋季世(昭三年),沈尹戌论抚民(昭十九年),逢滑对陈怀公(哀元年)等,都强调了“上思利......余下全文>>
七:<<春秋>>到底是谁写的?
古代(先秦)时候,每个国家都有关于记录自己历史的书籍,这个书籍叫<春秋>(因为古代之有春天和秋天不是农忙,因此人们可以有时间写东西,因此叫"春秋") 之后,鲁国的<春秋>因为被孔子编定过,所以被流传下来了,所以鲁国的<春秋>也就是最早的保存下来的<春秋> 但是鲁国<春秋>语言太简洁,被称为"微言大义",很多人看不懂,这个时候就出现了3家为鲁国的<春秋>作注释,分别为<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只有<左氏春秋传>为古文,而且注重历史事实,其他都用今文写,并且是宣扬经学,历史价值不高,所以没有被流传下来,之后<左氏春秋传>流传下来了. <左传>的作者,最早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汉书.艺文志>,这两本书都说<左传>的作者为左丘明. 但是现在争议很大,因为没有任何一部历史书籍可以找到左丘明这个人的姓氏和生活年代,难以断定他是<左传>的作者,<左传>在最后附有知伯被灭,韩魏赵三家分晋的简略记录,此事发生在公元前453年,已经进入战国,因此,<左传>的作者应该是战国初年或者稍后的人
八:春秋中 鲁国十二公都是谁?
1.鲁隐公在位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鲁桓公在位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鲁庄公在位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鲁闵公在位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鲁僖公在位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鲁文公在位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鲁宣公在位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鲁成公在位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在位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鲁昭公在位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鲁定公在位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鲁哀公在位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