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十二公

一:春秋中 鲁国十二公都是谁?

1.鲁隐公在位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鲁桓公在位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鲁庄公在位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鲁闵公在位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鲁僖公在位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鲁文公在位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鲁宣公在位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鲁成公在位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在位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鲁昭公在位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鲁定公在位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鲁哀公在位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二:春秋十二公

见世:

1鲁隐公在位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鲁桓公在位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鲁庄公在位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鲁闵公在位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鲁僖公在位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闻世:

6.鲁文公在位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鲁宣公在位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鲁成公在位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鲁襄公在位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传闻世

10.鲁昭公在位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鲁定公在位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鲁哀公在位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参考资料:www.changpao99.cn/bbs/new.asp?id=457

三:孔子被鲁公逐出后在什么时候回鲁国

孔子师徒回到鲁国的时间大致是在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岁。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孔子再未参与大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授业传道。

鲁国自昭公出奔后,国君之位一直虚悬著。公元前510年,客居晋国的昭公死了,他的弟弟公子宋继承了君位,是为鲁定公。鲁定公虽然被立为国君,但按时宗法制度,应立为鲁君的是鲁昭公的长子,他走上君位,是季平子将昭公的儿子全部废黜后被扶持上台的。这样,鲁定公即国君位既不合于宗法制度,又未得先君昭公的遗命,实际上是名不正、言不顺。再加上定公本人昏弱无能,对国政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位名义上的鲁君不过是季孙氏手中的一个傀儡而已。这时,不仅国君之权旁落于三桓之手,鲁国之政皆出于季孙氏之手。但是,三桓在把持国政以及与其它世家大族争权夺利的同时,无暇顾及家庭内部的事务,这样,三桓的一些家臣也积极扩展私人势力,从而形成对三桓本身的威胁。

五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05年,季孙氏家族中的嬖臣仲梁怀与阳虎发生矛盾。阳虎是季孙氏家中的老臣,当年孔子要参加季孙氏的飨士大宴时,对孔子横加斥退的就是此人,在许多年中,季孙氏的实际势力就操纵在他的手中。后起的仲梁怀依仗自己得到季平子的宠信,多次与阳虎争执。阳虎曾想将他逐出季氏家门,被季氏家宰公山不狃制止了。这一年秋天,仲梁怀日益骄横,阳虎果断地将他关了起来。同一年,季平子去世,其子季桓子(季孙斯)继任执政,羽翅未硬,这也是阳虎敢于独立行事、处置同僚的一个原因。季恒子对阳虎的行为大为不满,要求他将仲梁怀放出来,但阳虎一不做二不休,与公山不狃相勾结,干脆把季恒子也囚禁起来。季恒子在阳虎的逼使下,与他达成协议后才被放了出来。

从此,鲁国的政治形势陷入了这样的格局:一方面是季孙氏操纵国君,一方面是阳虎操纵季孙氏,甚至越过季孙氏而直接操纵国政,这在史书上称为“陪臣执国政”。

这时的阳虎虽然操纵了季孙氏的实权,甚或把持了鲁国的国政,但由于其本身地位所限,他亟需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当然,他的手下并不缺乏心腹效力之人,一些贵族庶孽也暗地里支持他,但他真正缺乏的是在社会上德高望重、富有影响力的人物来帮他提高声望。鉴于孔子名望已高,在诸侯国间也很有影响,同时孔门弟子中人材济济,如能为执政者所用,当是一股不小的社会势力。所以,阳虎很想将孔子拉入自己的集团,借孔子的声望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

阳虎多次求见孔子,劝孔子出仕,但都被孔子婉拒。最后,他决定自己亲自出马了。

《论语》一书中详细地记录了两人见面的情况。阳虎派人求见孔子遭拒后,便利用了当时的一个礼俗:凡大夫送礼物给士,如果因为士不在家中而不能亲受,这个士人便必须赶到大夫家登门致谢。阳虎知道孔子是恪守礼仪之人,他趁孔子不在家时派人送给孔子一头蒸熟的小乳猪。孔子得到了阳虎的礼物后,不得不亲自往阳虎府上拜会,但他却伺著阳虎不在时前去拜访。然而不巧得很,孔子心里不想见到阳虎,却偏偏在归途中碰上了阳虎。阳虎堵住孔子的去路,不客气地对他说:“来,我告诉您:一个人,怀著一番雄心壮志和一身本领,却听任国家政局一味混乱下去,这样能算是仁爱吗?不能算是。一个人希望参预政治,却多次错失良机,这能算是明智吗?不能算是。要知道,时光易逝,岁月是不会等待我们的!”孔子听了阳虎的一番说辞,一时无言以对,只好回答说:“好吧,我将出仕从政了。”

事实上,孔子尽管答应出仕,却没有真的去做。在孔子眼中,鲁国政治已到了无法接受的程度,阳虎以季氏陪臣身分而执掌国政,实在是大逆不道之举,孔子绝不会与这样的人同流合污。

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开始了更为......余下全文>>

四:现在流传下来的《春秋》是哪一国的史书

《春秋》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春秋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而《孟子·离娄》说:“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礼记·坊记》也言及《鲁春秋》,似乎《春秋》又是鲁国史籍的专名。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孟子说过:“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汉代董仲舒、司马迁、桓宽等也认为孔子作《春秋》。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惑经篇》中举出12条理由来,对孔子作《春秋》说表示怀疑,孙觉《春秋经解·周麟之跋》、陆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书》都有此疑问。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

五:《春秋》是根据哪一国的历史改编的

鲁国。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六:孔子当初为什么离开鲁国并在齐国等受到驱逐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权臣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不过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并没有到齐国。

七:孔子试图抑制鲁国权臣结果失败是偶然吗

其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其二

概述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逗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地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地,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逗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地逗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逗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地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余下全文>>

八:《春秋》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春秋》为鲁国历代无名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经过孔子修订而成.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文虽简约如大事记,而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